(以下是正文)
据估计,互联网上36%的内容都是色情作品,每4次网络搜索中就有1次是关于色情作品,在任意时刻,全世界都有170万人在观看在线色情作品。
虽说搞黄色是法律禁止的,但是繁衍是生物的本能,这玩意儿可以说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再禁也止不住人的欲望,感兴趣的可以搜一下互联网第34法则(rule 34):If it exists, there is porn of it – no exceptions。这让我想起了好多人的调侃:“我与赌毒誓不两立”。
举个生动的例子:今年年初,有位叫群青ちきん的网友在网友的帮助下,引导马赛克图的变化走向,让它生成一张色图。结果是,在一个月时间里,在遗传至第11225代马赛克、经历了126,000,625次选择后,马赛克图终于发展成为过不了互联网审核的色图。
为了共同的目标,广大网友能够忍受千万张马赛克的折磨。作者在自述中称自己发现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为了性,人类永远可以团结在一起。
许多互联网公司都是靠着打色情擦边球发展扩大的,比如说迅雷、快播,不可否认在某些阶段他们的用户是奔着某些不可描述的画面去的,快播甚至赤膊上阵把自己玩死了,还有陌陌、探探为什么能在社交巨头QQ微信的阴影下存活,em。。。。想必不用我明说了吧。还有腾讯的QQ聊天室、微信的漂流瓶,也不可避免的沦陷为ghs工具以至于功能无奈被砍掉。还有大名鼎鼎的维基百科,一定程度上也是在GHS中孕育出来的:1996年,维基百科创始人吉米·威尔士参与创立了 Bomis——一个自带“Bomis美女报告”(也就是一个充满了各种裸女和艳星照片的博客)的搜索引擎,而来自于 Bomis 的盈利支撑起了威尔士的另一个项目,Nupedia。Nupedia 是一个线上的百科全书,也就是是维基百科的前身。
那些不搞黄色的网站却迅速衰落,比如全球最大的成人网站Pornhub,日访问人次平均1.2亿,网站访问量一直高居全球前十,2020年底时迫于压力删除800万部视频,流量量锐减8成,从顶级社区退成二流。而另一个曾经很火的成人社区Turmblr,禁黄措施一实行,网站流量立刻下滑了30%,其页面浏览量从每月的5.21亿次下滑至4.37亿次,到次年2月底,更是跌至3.69亿/月。其母公司Verizon的股价也应声暴跌。一个悲惨的对照是:2016年时,Tumblr的估价还是4亿美元左右,而去年8月Verizon将Tumblr售出时,成交价只有区区300万美元。现如今,汤不热已经从用户好几个亿的顶级社交平台,变成了只有几十万的全是打广告的垃圾用户的垃圾平台。
人类这种本能的欲望催生出的巨大市场,像一把无形的、巨大而有力的手,推动着各类高新技术的发展。
家庭录像带的流行,很大程度上要拜小电影所赐。上世纪70年代末,电影娱乐大行其道,而录影带技术似乎并不能在如日中天的娱乐业分得一杯羹——仅仅有1%的家庭拥有录像带。一顿饭钱就能去电影院来一场电影,谁会在家里买一台昂贵的机器,再买一副录像带,在比锅盖大不了多少的电视上看模糊的影像呢?那当然是小电影了。小电影业抓住了“私密观看”这个精准的需求,开始大力推广成人内容的家庭录像带。70年代末、80年代初,市面上一半以上的家庭录像带都是小电影,而随着买单的人越来越多,录音带和播放器的价格也一再下降。待到几乎每个中产家庭都拥有了这个咔咔地吞进录像带的小黑盒子,电影电视剧等正经娱乐行业才跟进普及,可谓是吃了小电影业的红利。甚至用于拍摄小电影的8mm手持摄影机的流行,也要拜一个先锋摄影师 Harrison Marks 所赐——他镜头里的主要角色,是脱衣服的女人。2007年YouTube诞生之后,所谓“流媒体”才走入主流视野,而著名成人杂志 Penthouse 在90年代向读者推销2400波特的调制解调器(猫),让他们能更快地访问线上提供的内容,给杂志拓宽财路。1995年,网站第一天上线,就有了80万的日活。
视频会议的商业应用,一开始是一个叫 Virtual Dreams 的公司,用电话网线供应窥视秀——5.99美元一分钟。最早的基于网络的线上支付,毫无疑问,也被用来以更安全、更便捷、更私密的方式购买那些需要在卧室观看的内容;
这还不仅仅是产品本生,亦有各类技术副产品。随着内容的扩展,版权意识也开始萌芽。第一个防盗用的图片水印是 Playboy 做的。当然,为了防止雇员使用公司的网络上班摸鱼看片,第一个用于过滤不适内容的软件也在90年代诞生。
一个新技术的诞生,总要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小问题,一开始的成本也非常高。什么样的人会愿意为新技术买单呢?要么是这种新技术可以尽可能便捷地提供刚需,以至于让人们愿意付出这个成本;要么这个目标群体对于新技术的热情和容错度足够可观。
在20世纪,对于小电影的追求,和对于技术的热衷,这两个群体的人群高度重合——有收入的年轻男性。而经历了二战后繁荣的西方世界,个人消费也日趋繁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同时满足,小电影的消费力足以拉动科技进步。群体和技术的相互成就,又能够使技术规模化的脚步加速,塑造了技术被传播、被使用的可能。
不可否认的是,不管是早年的摄影还是后来的网络,这些技术都并非区区小电影可以促成发明的。互联网和计算机都要拜军用和航空航天事业所赐,而欧美发达的娱乐行业以及资本,是影像作为媒介流行的根本。然而,对于技术的需求,大大降低了技术的成本,甚至一再刷新着技术的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