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馆建设基本情况
鄂豫皖革命纪念馆是信阳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程,座落在信阳市北京路与107国道交汇口处,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南北约160米,东西约180米,建筑面积约6200平方米,室内使用面积约4100平方米,建筑总高度16米.主体建筑有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和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设计,内部陈列布展有北京天禹陈列艺术有限公司负责.纪念馆主体建筑于2006年3月6日动工兴建,2007年4月28日建成开馆.
纪念馆陈列内容基本情况
陈展内容按时代顺序,以上千幅文字图片和数百件实物对应的方式,全面展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发展和不断壮大的过程,着重介绍了从大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各个历史阶段发展在鄂豫皖大地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整个展览共由九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序厅、第一部分大别风雷星火燎原、第二部分红军摇篮将军故乡、第三部分红色苏区共铸辉煌、第四部分红色土地艰苦卓绝、第五部分江淮抗战中流砥柱、第六部分中原突围激流千里、第七部分千里跃进伟大壮举和结尾将军璀璨。如果把广场上的“列宁”号飞机比做锦上添花的话,那么******同志亲笔提写的馆名则可称之为“书龙点睛”之妙笔。
丰碑永驻大别山
雄踞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的大别山,北临淮河,南靠长江,原来为兵家逐鹿中原必争之地。这里是土地革命时期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的根据地,也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落脚地。中共中央[2004]35号文件中,将以鄂豫皖交界地域为中心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确定为全国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主体形象是“千里跃进、将军故乡”,给予了红色大别山极其崇高的地位,当您踏上鄂豫皖这方土地,你就走进了大别山,走进了大别山不朽的历史。
大别山是一方韵语革命的红色热土。中国共产党创建指出,鄂豫皖边区就开始有了党的组织和活动。1927年至1930年,鄂豫皖边区组织以黄麻、商城、六霍三大起义武装为骨干,创建了以新集(今新县)为首府,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这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领导创建的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鼎盛时期,根据地发展到30个县市,人口350万,主力红军4.5万人。抗日站住脚横时期,李先念在这里创建了新四军第五师,创建了鄂豫皖抗日根据地,成为江淮抵抗的中流砥柱。
大别山是一幅气吞山河的历史巨画。巍巍大别山见证着各个时期鄂豫皖区域的革命历史,从星火燎原到建立政权,从坚持斗争到北上长征,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记载着一幅幅气吞山河的历史画卷。1947年6月,根据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在陈粟野战军、陈谢兵团的答应下,冲破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强渡黄河,徒涉淮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残敌9万余人,创建了大别山根据地,拉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大别山是一首彪炳千秋的英雄史诗。“闪闪埋忠骨,岭岭铸忠魂”。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时代,先后有200多万人参军参战,近百万人英勇牺牲,以鲜血和生命赢得了“红旗不倒”的崇高荣誉。皖西地区有30多万人为革命慷慨捐躯。湖北省红安县有10万多人壮烈牺牲。当时不足10万人的河南省新县,就5.5万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村村有烈士,户户有红军。老区人民愈挫愈奋,宁死不屈,表现出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贞,谱写了一曲曲光照千秋的动人诗篇。《八月桂花遍地开》由此诞生,唱响全国,成为大别山儿女英雄斗争的生动写照。
大别山是一座镌刻业绩的革命丰碑。这里先后诞生了红一军、红四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主力红军,红四方面军走出大别山后创建了川陕苏区,红二十五军是首先到达陕北的“北上先锋”;这里六下了周恩来、刘少奇、董必武、邓小平、刘伯承、叶剑英、贺龙、许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军事家的光辉足迹;这里诞生了两位共和国主席,走出饿徐海东、王树声、许世友、李德生、洪学智等469为叱咤风云的开国将领,红安、金寨、大悟、新县、六安、麻城、商城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大别山犹如一座无声的丰碑,镌刻着这里太多的光荣和辉煌。
为缅怀先烈业绩,弘扬大别山精神,我们修建了鄂豫皖革命纪念馆,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大别山的革命风云,革命纪念馆庄严矗立在青山绿水之间,倾诉着红色大别山波澜壮阔的历史,告慰着大别山英烈永垂不朽的忠魂,昭示着大别山无限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