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念换位的思考
1.教育目标换位
在教育观念上教师要从关注学生的学业向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换位,目标上过分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人格的造就,忽视了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教师应着眼于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重点转移到素质教育上来,
2.教学方式换位
在教学方式上,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换位,学科由纵向向横向转变,教学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上,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上、生活中获取知识,到图书馆、实验室获取知识,这样就可避免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过死的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各学科之间要互相渗透,文理协调发展,这样就可避免造成学生偏科现象,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培养模式换位
(1)由面向优生转为面向全体,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改变只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的现象,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成为社会各行业的人才,
(2)由掌握知识转为终身学习,教师要站在学生终身学习的高度来培养和教育学生,既教给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又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本领,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3)由智力素质转为人文素质,有人说:“成绩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道德不好是毒品,”这话很有道理,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智力素质的同时,要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心理换位的思考
心理换位能诱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激情,教师在掌握教学规律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去思考问题,
1.体现人格尊重
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以心换心,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珍爱学生的每一份自尊,教师面对的是聪明而敏感的青少年,他们更需心灵的抚慰,更需体贴入微的爱心,教师在教学中,要仔细审查自己的言行,任何针对学生的表扬、批评、鼓励,都要始终为学生着想,多一些鼓励,多一些理解,多体验学生的感受,以人格的力量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学的信心,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2.体现心理特点
初中学生处于半成熟时期,兴趣、爱好和理想都不稳定,教师要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在感情上、心理上迫近学生的心态,使师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信任的桥梁,自觉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只要教师从学生心理角度去思考问题,如从学生的内心世界、接受程度、生活方式、承受能力等方面考虑问题,就可使教师和学生心理上更加接近,感情上更加融洽,学生就会以同样的爱回报教师,并把这份感情转移到教师所教的课上,把满腔热情投入到学习上,教师的教学工作就能顺利完成,学生的成绩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培养逆向思维
初中生处于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特别是初二后学期,往往表现出逆反心理的特征,这正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最佳时期,教师只要正确引导,既能防止逆向心理的负面效应,又能抓住最佳时期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发展的过程,由果追因,可收到一定的效果,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三、角色换位的思考
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角色的转变十分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成长的合作者、促进者和朋友,
1.备课重点是研究学生
教师备课活动的重点不在于研究课程标准或教材,而应转变为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已知与未知,研究学生认知与情感发展的需求,研究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备课活动不再是琢磨我怎么讲能讲得清楚、透彻、到位和学生听得懂,记得牢,要注重的是课堂上学生怎么学、怎么动及为了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使学生学得更多、更好,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点起学生创新的火花,如何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参与,如何能让学生的眼、耳、口、手协调并动,这些都是教师备课活动应思考的问题。
2.课堂教学要丰富多样
教师要从一支粉笔一张口转变为努力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技术手段;努力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多变的教学形式,传统的授课主要靠教师讲学生听,结果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一个讲授者、课堂的主宰者,变成学生成长的合作者和朋友;变成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首先,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由讲解型变为自学型,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代替也代替不了,让他们自己阅读,自己感受事物,观察、分析、思考问题,让他们明白事理,掌握知识。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老师变为朋友,让学生把感悟深刻的东西讲出来,通过教师正确引导掌握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教师如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就是教学成功的一半。
再次,教师在组织形式上,由主宰者变为合作者,让学生利用各种学习方式,通过感知途径,在集体与个别学习中,在思考、操作、争论、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有效学习,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变、形式多样的组织形式开展学习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都有机会经历“看、想、听、说、辩”的学习过程,教师置身于其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给学生一个相互学习的平台,给学生一个表现自己独特见解的平台,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问题意识重在培养
教师要把“问题”权还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让学生主动去寻求问题,积极去探索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学生探究问题和主动提出问题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以提问题机会,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增加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启发学生去积极思维、积极探究、寻找规律、发现问题。
第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小学入初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越来越不爱提问题,主要因素之一是长期养成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或满堂问满堂答的习惯,扼杀了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题,养成学生善于提问题的习惯,真正使课堂变成“我要学”“我会学”的舞台。
4.教学环境和谐宽松
创造性人才培养有赖于民主、和谐、合作的课堂氛围,在“民主”这个土壤中吸取养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使课堂变成学习的乐园,要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和谐、民主、温馨的学习环境,教师要置身于“民主”之中,建立起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交流、对话,教师由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才能舒展天性,发展个性,生动活泼地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