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收藏 · 2008年06月26号 0

大学生的通胀式失业

和货币发行过量因应着生产、消费能力不足的通货膨胀一样,经济规模、主要是产能折射的就业劳力规模超大,导致累积性大学毕业生失业的广泛后果:失业膨胀。一方面扩招规模逐年累加,另一方面没有相应劳动力需求扩大,二者形成递次拉开的距离。社会上的失业人口没有消化,而学校里的生群已经拥驱而出。虽说教育消费扩大了内需,虽说扩招表现的受教育机会普及,但用提高国民素质作辩解,已然无以掩盖它带来的实质问题——毕竟扩招相伴着高收费,义务性培养自然不会过于市场化式的轻率。没有工作及收入的教育再有怎么样高等,既无助于高素质为高社会文明、为高经济发展提供的必要准备,也离开了所谓国民素质的价值本义,除平空造就一种特殊脆弱群体外别无他效——失业大学生之贫困,靠救济“维持现状”,同样有助长其“惰性”之虞,然而无业何来勤快上进呢?低层次劳工亦然。何况工资收入与教育收费不成比例对劳动力价格的总量型“摊薄”,与高等教育属性不对称,和通胀导致货币实际贬值相似,大学生劳动价格和其入读付出的高额资金已然脱钩,并且与人口高峰、与扩招高峰进程相一致,达到量价背离极致,机会摊薄蚕蚀工资收入,预计还是若干年内要继续承受的情态。高教育素质必然产生高品质、高技术追求,否则高校扩招无法回答“读书无用论”,无法解决素质与生产能力之间的互动困境。

  随着人口年龄二元化,趋向老龄化的人口组成,在年轻劳动力人口被扩招普遍高教化情形下,那部分过去没普遍受到高等教育的原先为数众多的劳动人口、更多表现为“农民工”部分,慢慢因为年龄和体质下降,成批量“退出”劳动力竞争市场,开始显得“短缺”,因此趋于供应降低的劳工在密集型劳动产业规模没有相应收缩调整背景中,其价格开始转入回升行情(主要表现为最低工资的提高,以及劳动保障的强制推广)。虽然其价格始终无法与具有正式职业的相对长期性以及规范性的大学生就业相比,但趋势发展更其在单位人力资源组成中对大学生薪资预期产生压力,构成一种非教育工资竞争的反讽。另一方面,唯名校文凭就业潮流给扩招生带来形象及收入双重压力,所以夹缝中的扩招生在市场挤压下很难有更大的生存作为,造成他们处境尴尬的就业窘态,以致有人把让他们进入生产线作为解决办法。这种方法不是不可以,但前提必须是降低其教育费用,使其与未来可预见的收入水平相称——这就和“中专生”没什么区别了。

  讨论到“现在的大学生不如过去的‘中专生’”,其实质在于:过去的“中专生”是最为普及化的代表一般需求的教育形式,它反映过去中级市场生产和产业水平,而现在“代表一般需求的教育形式”正是扩招批量制造的大学新人口。作为过去产业和劳动经验延续的“中专生”,和大学毕业生相比领先于其经验能力,但对于正规名校大学毕业生来说,并不存在同类对经验的要求,可见扩招生的“一般”地位,它在“就业能力内置于教学模型”方面特别表现出扩招教育的形式不专业、模式不正规性质。扩招生和“中专生”比较,在人口年龄规则作用下,最终会使扩招生相等于“中专生”,成为同类就业市场的替补资源。在名校就业效应下,把压力转移到学历对比上,延续的还是文凭至上、名校独尊思维,对扩招生来讲相当悲哀:一旦“中专生”已经式微,他们又将找谁来愤愤不平呢?

  既然产能不是无限的,扩招表现为通胀式的失业累加,就必须保证与经济规模对应的生产能力保持同步上行,同时节制性计划控制高等教育劳务的有效供应——可以打开不同行业间自由转换就业的自由,以多元化调整不断动态重组其就业阵列,错开一窝蜂而且不可更改式的统一就业就学途径——在此不论就业竞争对个人能力遴选的积极作用。和“人口过剩”类似,高等教育劳动力要求高科技产业扩展。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的时效性与体能型劳力不同,失业已久的大学生无法在没有继续教育的前提下自动成为产业“劳动力后备大军”,随着时间他只会被甩出高科技行业队伍。没有特殊才智和训练要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需要工业规模容量吸纳普通劳工。高校扩招并没有表现为单纯追求高科技领域的专业扩大,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扩招,仿佛笼统假想了一个现代经济体象征着发达兴旺所须具备的所有可能生产部门阵列。建立于此假想上,建立并设计着所有的教育科目及一成不变的教育模式,对教育部门来说表现为不负责,对现代经济的架构也毫无助力,反映其漫无目的。只有动机的模糊混乱,对产业规划部门来说,无疑一场噩梦。

  作为当事主角的扩招生,面临就业和工作困境,他们的本能反应把它理解成“扩招教育”的唯利是图,根本上不关心(或者无力关心)对产业经济现状向从业人力资源提出的现实要求,因此许多求职者被少数需求所严苛汰选,被无情忽略基于事实的技术性调适,给他们的直观感受自然导致“扩招教育不负责任”、“中国的教育是失败的”观点普遍流行,至少教育部门看起来过于超然市场之外。积极方面,困境促使扩招生寻求更高保障的继续教育,不过这种追加投资对就业新生不现实。扩招教育界对此也没有更为有力的解释,因为一旦他们表示咎在产业能力,同时也就意味着取消自己扩招的合理性。看来,扩招与产能不足有着利益默契,然后学历就业规则驱使着年轻人口挤入扩招之道。职位较丰富和选择较自由,首先作用于就业求职者的机会为他们提供适应及发展效率,这种趋势使外部的消耗性压力无从楔入。教育为此对他们的前景充满信心,也更容易直接与就业市场对接磨合,提高专业设置及教学价值。

  高校毕业生失业反映的高等人力资源过剩,只有通过扩大生产、进而是投资规模来吸纳消化。目下问题即在于垄断经济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限制。垄断限制了大部分重要且活跃行业对私营经济的开放,限制了中小资本对电信、电力、能源、银行、邮政、交通等部门的进入,从而大大减小中小企业的创立、发展机会,大幅削减了有效就业容积和就业活力。研究数据业已表明,各国经济以中小企业对产值和就业贡献最大,它们具有的活力和吞吐量还能为一国经济安全提供基础性保障。垄断企业的改革,当下采取编制内外两种成员组成,对有效就业的容纳,仍然极其有限,以致形成经济不断发展,而就业与中小企业逐年减少的奇特现象。就业大门不能依靠门缝有限张合敞开,没有中小企业那种需求能力,它永远无法弹性扩张。

  劳务外派或者输出,也是可以适量缓解失业压力的一个有限渠道。还有就是具有租赁性质的劳务派遣或者劳务资源共享模式,打开外部市场。开发“海归”回国创业,带动连锁效应的就业规模,同样要求垄断经济关垒彻底打破。期待他们带来无限新创产业机会,从而与垄断并存互进,也是阻滞当前国家产业政策对中小企业创立的支持障碍。对自由创业的充分开放,必定也改变一部分就业者的就业观,为大多数人创造平等竞争机会,形成创业产业,激励各种人口创造就业,这其实和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自主创业紧密相关。这种就业富有自下而上的积极性和扩张性,无疑能够预期将为大面积就业带来贡献,同样对创业性格的多样化大有裨益。自由的劳务输出可以通过在校生与在外国境内的外企及中资企业建立对接劳资关系,提高就业效率与质量,大学生价值由于使用成本降低而提高,即便是“扩招教育”,也会有成功乐观的贡献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