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 · 2022年06月29号 0

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你知道几个?

目前公认为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分别为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以宗教为基础,以各自的思想特点为分水岭,世界上的哲学体系又可分为三大类,都哪三大类呢?一起来看。

1,西方哲学

以古希腊哲学起源为代表的西方哲学,以自然科学和神学为出发点,重视理性和逻辑,以实验和科学分析为核心方法。

其目的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走向的是一条科学理性之路。

自动草稿

它的特点是主要提倡以“科学数据”为我们做事的依据,也就是说理论或道理要靠数据的“实证”才能得到认可或承认。不管理论如何,只要被证明符合实验数据就是好的,本质上讲,西方哲学不是实用主义(虽然也含有实用主义,但不以实用主义为主),而是实证主义。

由于哲学与文化的差异,所以在西方人眼里,自然是如何运行的,社会和人就应该如何运行。中国人讲的“克己复礼”在他们那里很难被理解和践行,因为西方哲学从一开始就使得他们认为,自然界没有“礼”、“义”之类的东西,只存在着一些规律,或“弱肉强食”性的事物。

从一开始这种巨大的认知差别就使得东西方人在情感上产生了很大的不同,东方人总感觉西方人没有家庭感情,家庭氛围也不是很浓,子女成年后在很多关系上就脱离了。而同时,东方人又很迷惑于西方人对人道主义的宣扬,对西方人所提倡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精神很是费解。这种区别与矛盾正是其哲学传统思想在大众的价值观上的具体社会表现。

很显然,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是由感情的,但西方人的感情要求符合自然规律,不存在小养老的现象。他们遵循的是保护幼小的自然规律,人应该保护妇女和儿童,一切活动都要有自然活动的根源依据。

2,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以先秦哲学为代表,以社会和人本为出发点,重视感性和整体,以伦理和家庭人文为核心方法。

其目的主要探讨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尤其是儒家),最终走向的是一条个人修为和政治关系之路。

自动草稿

中国哲学中的道家比较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他主流哲学关心更多的是人与社会,一切研究的对象都会被赋予社会性,比如对天地的探索要与人事相结合,著名的《孙子兵法》谈的也是人与社会。很多事情我们都是从人本身的角度去看的。正是这种对社会与人本的关注和关心,使中国的史学很发达,通过对历史的总结而研究社会的规律或走向是中国哲学自古就有的一个核心点,这方面最明显的就是中国的正统哲学家无一例外的都同时是史学家,对历史和社会都很有研究。

中国哲学很讲究实用,中国文化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实用文化。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其实很多,但相对于西方,真正能持续发展留存下来的技术却很少,因为很多发明在当时看来并不实用。而西方人呢?他们发现一种科学成果被证明后,如果现在没用,就会想办法保存下来。而我们选择的是放弃或丢弃,因为它没有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文化是最实用的文化。

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把社会与自然分开来看,中国人认为人有伦理观念,而自然没有,动物不会考虑这些东西。而社会正是依靠这种伦理关系才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规律比自然规律更广、更深,人类完全服从自然等于退化。这同时也造成了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漏洞,即自然科学被正大光明地排斥到了哲学研究的大门之外,被西方推崇的自然科学到了我们这里,都被扫地出门、遗忘和遗弃了。这正是中国自然科学不发达,虽技术众多但却得不到长远发展的思想根源之所在。

但令人庆幸的是,中国哲学和文化里有一个强大的支点,就是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社会的平衡和和谐,拥有着兼容并包的特质。一个国家被灭掉但胜利者却被同化(如清军入关、金兵灭宋)这种事在西方人眼里简直就是难以置信的,但在中国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西方人通过战争把英语和西方文化推进到了全世界,但是到中国却丝毫不起作用。而这正是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厉害之处。

3,印度哲学

印度哲学以印度古代哲学为代表,注重思维和自心,以瑜伽和修佛为核心方法。

其目的探讨的是为人与自心的关系,最终走向的是一条宗教、灵修之路。

自动草稿

印度哲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跟宗教的融合,在印度,一种思想、观点,如果不是以宗教的面目出现,那是没人理会的。无论你是无神论还是唯物论,都要以宗教的外衣包装你的思想,才能被人聆听或学习。印度人很少关注自然与社会,他们最关注的是自己。他们认为快乐与痛苦说到底都不过是自己内心的感受,你觉得美的事物可能别人未必有这种感觉。所以,一切评判的标准来自于人的“心”。(这点倒是很类似于王阳明的心学观)

与西方人和中国人不同的是,印度人觉得人的内心感受不是由外界刺激生起的,它可以由心灵的控制任意生起,一个人可以不必关心自然与社会,同样可以得到最终的美和解脱。有时甚至对自然与社会的关注或关心会妨碍到人对自己的认知。很自然地,出世思想与瑜伽的自我修行,就成了印度的最主流文化。

印度哲学不靠实用,也不靠实证,只要内心得到满足即可,完全属于心灵享受型,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非理性。对此,专家分析后,认为这可能跟印度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后来形成了一种习惯,后来则发展成了一种有意识的惯性心理行为。其中《心经》中的那句“死即是空,空即是色”,最能代表印度人的思维和哲学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