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费的风,刮得太猛。
从元气森林、拉面说,到花西子、完美日记,再到Ubras、蕉内、潮玩领域的泡泡玛特等,新锐品牌成为Z世代消费者的“新宠”,甚至有品牌的年营收增长了50倍,这样的增长速度,传统品牌只能望其项背。
“一些新诞生的网红消费品牌只用了3-4年的时间就走完了传统品牌5-1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走完的销售额增长和公司价值增长之路。”
看似是最好的时代,但繁荣之下,新消费品牌不仅面临着“流量贵、流量难、为流量打工”的困境,更是存在“忠诚度低”的囹圄。
#泡泡玛特的IP没有故事#、#完美日记、花西子的营销费用高#、到#元气森林是否存在0糖的虚假宣传#、再到前两天#钟薛高:我就这么贵,你爱买不买#……
这些几乎已经成为头部的新品牌,却还面临着只要有一点点风吹草动,就立刻会被网友质疑抨击的现状。
更别提,那些还在起步阶段挣扎的新品牌了,面临的可能就是生死问题。其实这些品牌可能也会存在疑问,我的产品还不错,营销模式、渠道布局与其他品牌并无不同,为何无法进入到下一个阶段、甚至会死?
事实上,当新品牌蜂拥而至,就意味市场竞争不会再是简简单单的流量之战,必然要抢占的是用户心智,那么前提就在于建立品牌影响力。
因此,新消费下半场,以“短期卖货”为结果的大量投入只会更快加速品牌衰退,确立品牌价值,建立稳定的用户心智,已迫在眉睫。
一、新品牌多“早衰”
新品牌还在爆发!今年618,登顶第一的新品牌数量还在火箭般跃升。据天猫数据显示,根据2021年6月1日至15日的天猫618销售额统计,共有459个新品牌拿下细分类目TOP 1。
而去年双十一数据显示,天猫平台有357个新品牌摘下了细分品类的销售桂冠,仅仅半年多时间,数量相差就已过百。
但与之相比的是,据天猫官方数据显示,2017年入驻天猫的新品牌一年存活率不足50%,而2019年存活率较之2017年下降12%,已经不足38%。
卡夫亨氏亚太区消费者洞察/数字化/媒介/内容中心营销负责人蔡宏也曾在MBS大会上表示:
“我们每年都会观察100多个新品牌,但一年后再去看,发现品牌的名称更换了很多,只有9%真正存活下来,并且增长可能并不可观。”
事实上大量新品牌发展的情况,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好。
二、从网红走向长红,是个“坎”
不得不承认,新消费品牌快速崛起,已经成为现象级的行业动态。为什么他们可以一炮而红?
几乎每个新品牌都有着相同的崛起路径,面对新人群需求,切入细分品类创新,从一个爆款单品开始,通过抢占新媒介载体的红利以及营销方式的创新,快速崛起成为现象级的黑马品牌。
但,网红容易,长红难。在收获了一波营销红利后,面对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新消费品牌想要延续此前的高增速,并不容易,甚至此前成就新品牌的红利,在此时可能也变成了阻力。
为什么?
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也就能解决新品牌的“早衰”问题。在很多行业人士看来,大多数新品牌能够声名鹊起依靠的是新营销打法,看似热闹,实则从供应链、产品、渠道到营销等各方面的门槛都不太高,市场雷同程度也较高。
以营销打法为例,很多品牌前期靠投放快速增长,借助直播、短视频等平台,通过“明星+博主+素人带货”KOL投放体系,营造出全民种草的氛围,打造出一个接一个的爆款。
但这同时也将自己的声量及销量寄托在了KOL、KOC身上,粉丝如果只是冲着KOL而来,又让品牌陷入了一种“为他人做嫁衣”的焦虑。
例如花西子,李佳琦是花西子的最大流量源,及最大的销量源。搭上李佳琦,花西子迅速崛起,但花西子也在高度依赖李佳琦,甚至曾有人表示:“花西子在给李佳琦打工。”
同时,新兴社交媒体的流量打法几乎已经人尽皆知,玩法的重复也让用户产生疲惫。
随着时间的推移,品牌获客成本上升,ROI降低,一旦停止投放,业绩就可能快速衰退。
这说明,光靠营销无法支撑一个品牌,流量本身也只能成就短期的销售额,而无法成就真正的品牌。
也正因如此,可口可乐、宝洁、联合利华等企业,即便增长开始放缓,却依然是消费者心中的第一选择。凭借的是什么?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满足了消费者的某种需求,而是品牌建立起了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价值。
能够长青的品牌,依靠的都是强而有力的品牌力。
三、多场景创意营销从小众到大众建设品牌力
当下大多数新品牌已经意识到,到了建立品牌力的时候了。但如何将流量转化为品牌势能,是个难题。如何才能“流量”变为“留量”,积累起忠实用户群体?
抓住用户心智,对于新品牌是否能够走向下一步至关重要。
Morketing观察到,当前花西子、王饱饱、纽西之谜、简爱等很多新品牌的营销投入已经从常规的“双微一抖”,逐渐向梯影、智能电视广告等媒介传播。
显然当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最终还是会从小屏回归大屏,这种基于场景式的营销显然更有记忆度,也是新老品牌品宣的一种惯性选择。
基于此,能够触达更多场景的OTT营销或许不失为一种正确的选择。
并且与常规营销操作相比,OTT仍处在流量和价值的洼地,并不会盲目的聚焦“短期转化”,也就是说销售转化只是最终呈现的结果之一,主要还是在聚焦人群、触达场景及创意服务等各方面,帮助新消费品牌建立品牌力,实现品效合一。
首先,用户群体触达上,大屏广告要对受众的触动力天然高于小屏。
不管处于哪个发展阶段,用户一定都是品牌的第一诉求。而以小米OTT来说,其已然打造了规模庞大的流量池。
数据显示,小米OTT累计激活量超5000万,其中,小米OTT月活跃用户数4090万,日活用户1900万,日均总播放次数高达1.7亿次,日均观看时长6.9h,活跃度、用户粘性均位于行业第一。
且这批用户群体与小屏并不完全重叠,即,小米OTT不仅能够帮助品牌进一步教育老用户,更能触达到更多高价值新用户。
其次,场景覆盖上,利用多元的智能硬件,触达用户更多生活细分场景。
在小米的智能营销生态中,手机、电视&盒子以及其他一系列智能生态硬件组成了诸多的入口,这些硬件足以覆盖个人场景、家庭场景、AIoT智能生活场景等众多场景。
这意味着,品牌能够尽可能地融入更多场景,全方位覆盖到用户,才能最大限度地抓住用户的注意力,实现品牌与用户间的连接。
最后,多场景创意营销服务,让新品牌从小众到大众。
基于全生态的联动,小米营销沉淀了海量用户数据,并且能够在各个细分场景下,找到最精准的用户画像,创新出更多创意形式来呈现品牌内容,继而利用多个硬件入口实现强曝光;
其次通过AI等技术的运用,实现目标用户的高度触达以及与用户之间的强互动。
当然串联起用户心智之后,就能自然实现流量到店铺销售的转化。典型案例之一就是LA MER和小米营销的合作。
小米营销助力LA MER实现千万级曝光的同时,也为品牌带来了百万级的销售成绩。其TVC累计曝光达到3418万,创意开机总点击量达27.4万,相比较于普通开机点击效果提升51.7%。
首先基于大数据能力,多维度筛选出高奢护肤人群,精准定向触达。
紧接着创意开机曝光,融合原生界面,裸眼3D等视效,在开机的第一瞬间,强势吸引消费者注意力,加深用户对品牌印象。
同时与小米手机绑定,多个AIoT智能硬件关联,全方位跨屏营销;最后以技术实现对接第三方淘宝APK,定制LAMER大屏淘宝页面,引流到电视淘宝,缩短转化路径,将流量变成客流量,最终超预期完成品牌目标。
从广告营销的角度来看,小米AIoT营销生态全闭环,既有用户基础,又能沉淀下海量数据,还连接起了消费场景和硬件入口,其在全面覆盖用户智能生活全场景的基础上,能让每一个品牌主都能找到符合自身品牌调性的营销场景。
其次,小米OTT营销还有技术优势,除了常见的开机广告、贴片广告之外,其不断开创出越来越多的新玩法,还有首页拼图、大视界、定制剧场、焦点视频、高清画报、品牌号等众多广告创意形式,覆盖用户路径每一步。
品牌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例如开机+定制剧场+贴片+品牌号等多种组合投放方式,实现叠加效果,强化曝光效果,最大力度地捕获用户心智。
四、结语
对于品牌而言,营销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品效合一,在这中间,“效”是最快的体现,唯有“品”需要长时间的沉淀。而可以看到的是,在营销端,无论是种草、直播还是私域运营等打法,新消费品牌都在快速跟进,但大多收获的只有“流量”。
要真正实现高效增长,需要打通流量、销售与品牌三者,小米OTT全场景营销,正是重构了用户、流量、品牌三者之间的关系,相当于真正建立起了品牌价值的实现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