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那么多年学,熬那么多夜,做那么多习题,顶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参加残酷的高考,然后上大学,谈恋爱,分手,找工作,加班。我们这么辛苦,竟然是为了成为一个普通人。 ”
这是很多年轻人的感叹,感叹自己付出了如此的艰辛,却没换来预期的美好生活,仿佛扛过的一切都白费了似的。
不是这样的。
我们上学的时候,身边的普通人是“同学”。
上了大学,身边的普通人变成“大学生”。
找了一份工作,身边的普通人又变成“职场人”。
随着我们的不断成长,“普通人”的标准也一再的变化。
今天我们说的“普通人”,和从前我们说的“普通人”,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参照。
举一个非常不接地气的例子。
我有个玩的很好的发小,八年前和女朋友到北京闯荡。
他们租了一个很小的单间,每天坐两个小时的地铁去工作,昏天黑地的加班,梦想着在寸土寸金的北京,能有属于自己的家。
2018年,他们结了婚,靠这些年奋斗的积蓄贷款买了房。在小宝宝出生的今年,小两口的年收入和已经超过了八十万。
当初在北京成家立业的梦想,已经悄然实现了。
在我的朋友中,他是收入最高的一位。我们常常做白日梦说要是有钱了就如何如何,他正是实现了这个白日梦的例子——
但是,这位我们眼里的“有钱人”,也是我身边焦虑情绪最严重的人。
我常常觉得这位同学是知乎成了精,因为他总是频繁提起诸如今晚应酬的客户年薪百万,上周聊的投资人年薪百万云云,以至于我产生了互联网圈跟我们不是同一个货币单位的错觉。
谈到这些他总是长长的叹息,说看不见自己的出路在哪,沉重的语气显然是发自内心的焦急和担忧。
我说你的事业已经很出色了,薪水也比大多数人都多得多,对比的时候能不能套用一下普通人的标准。
他说,可是我身边的普通人就是年薪几十万的啊。
以上对话来回重复若干次,谁也说不动谁。
而他的目标,也从之前的在北京安家,变成了换一套大房子、让孩子上国际学校这类更需要巨额金钱的项目——因为身边的“普通人”也都拥有这些。
以人群里前1%的收入,原本是完全无须焦虑的,但事实完全相反。
熬了很多夜,加了很多班,他是没有成长吗?当然不是。
问题在于,“普通人”的标准,随着自己的成长,水涨船高。
所有人都在焦虑,是因为所有人都在和别人比。
解决办法也很简单,不要和别人比,和自己比,和想象中这些年什么都没努力的自己比。
之前那位被裁员后选择送外卖的北大硕士,就看到了另一群“普通人”的艰辛。当他体验过为了赶时间摔倒在雪地里的狼狈, 之前坐在办公室里担忧“上升空间”之类的焦虑,或许会冲淡不少。
而我自己,无论是想起工厂里当学徒的自己,还是毕业那年加油工人1700元的月薪,也都能平复一个年薪四十万的朋友贩卖焦虑带来的心慌。
我们上那么多年学,熬那么多夜,做那么多习题,顶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参加残酷的高考,然后上大学,谈恋爱,分手,找工作,加班。
我们这么辛苦,是为了让自己成为过得更好的“普通人”,这一切是没有白费的。
如今大家都有了各自的阅历,不妨以此想象和代入一下,如果当初的自己没有熬夜做习题,没考上高中和大学,没有努力工作,今天的处境又会如何。
不必有那些灰心的情绪。一切艰辛都有意义,一切付出都会有回报。
但这意义和回报,只能体现在针对自己的纵向比较。
一旦开始和别人对比,那得出的唯一结论只能是,“我被同龄人抛下了”。
因为无论你是谁,世界上一定有比你过得好的人——更准确地说,世界上一定有【你以为】比你过得好的人。
在老家没找到好工作的,羡慕工资比自己高的同学。
那些工资比自己高的同学,羡慕朝九晚五旱涝保收的公务员。
考上公务员的同学,又羡慕留在大城市的同学拿着几十万年薪,如此等等。
为什么说这种对比毫无意义呢,因为这羡慕有时候甚至可以是互相的——
在大城市拿着几十万年薪,却被房贷捆绑没有逃离选项的人,也在羡慕老家小城无贷一身轻,每天回家有一口热饭吃的日子。
生活总是有缺憾的。
无论在领域内取得了多大的成绩,也无论生活质量客观上超过了百分之多少的群体,任何人的生活都必然有不满足;而与他人对比的时候,人总是用自己的不满足去参照他人的满足。
如此,人必然会陷入焦虑,必然会陷入压抑的情绪,必然会陷入无休止的自我质疑。
而忽略成长导致的参照系的变化,一味单纯和其他人比较,也必然会产生一切努力都白费的虚无感。
焦虑和痛苦,来自于“怎么有人过得比我好”,来自于“我要证明我胜过了身边的所有人”。
你不可能证明这一点,因为生活总是有缺憾的。在你觉得缺憾的那个方面,也必然会有很多人过得比你好。
无休止的对比唯一能获得的,是无休止的自我折磨。
2.
有个渔夫,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最喜欢的事是喝着小酒看日落。
这两天,渔夫用木头茅草搭了个新屋子。他站在新屋子的门前,擦了擦汗,觉得很有成就感。
有个老板,年轻时候就出来创业,一直拖着疲惫的身体007,落下一身的病痛。
好在事业还算顺遂,这一天,公司新的办公大楼总算落成了。
他站在总裁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看着夜晚的城市霓虹闪烁,觉得很有成就感。
这两种人生,哪一种更快乐?
见仁见智吧。
但我有一种办法,能让两个人都变得不快乐。
那就是让他们互相看见对方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