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收藏 · 2020年11月2号 0

春秋末期越国何等强大,战国时却为何灭亡得无声无息

东周的两段分期——春秋与战国,在政治上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各诸侯国内部还是各大氏族合作的准共和体制,到后期,有的强宗豪族甚至发展到“政由宁氏祭则寡人”的地步,而后者则体现为以国君专权,官僚或封君办事为主,出现了后来帝国时代的王朝政治萌芽。虽然在战国初年,还是出现了“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类严重的下克上事件,而且有许多小国的下克上事件还要比晋、齐两个大国晚一些发生。

在国际背景上,春秋时代还是以大国联合小国对对碰争霸为主。在第二次弭兵大会以后,争霸成了昨日黄花,王子朝之乱以后,各大诸侯国也开始对周围不听话的小国或吞并或强征物资,开始成长为地区性强权了。但是,春秋时代还是有一大批中小诸侯国遗存到了长平之战前后才走向灭亡。善于“装孙子”的卫国,更是一路贬贬贬,让自己从诸侯变成了封君,一直苟到了秦朝。

这些小国的生存之道的根本有哪些呢?可以概括为四点:求强援、自强(或作死)、自贬、据险远自守。

首先说求强援,求强援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求近援,可以参考春秋时代小国依附大国的种种行为,总之就是大国要啥我就给啥,让我延续祖宗祭祀就行;或者是满足大国的礼制需要,不过这种情况在战国不多见了,譬如鲁国留着颛臾以奉祀东蒙山;或者是陪着周边大国去殴打其他邦国,“泗上十二诸侯”普遍恐齐亲魏,一方面是延续了春秋时代和晋国的友好态度,一方面也是为了自保。

还有一种求远援,可以参考范雎为秦昭襄王制定的“远交近攻”战略,给远方的强国当打手,欺负邻近的国家,南退以后的越国,以及康王时代的宋国,就是这方面的代表。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求得远方援助以抗近处强敌,这是蜀国、义渠的生存之道。

自强则需要自己进行一定的法家化集权改革,或用其他方式统一人心,这有可能摆脱从前的阴霾(譬如鲁穆公时代的鲁国),也有可能走上树敌过多的作死之路(譬如宋康王时代的宋国)。

自贬则是专属于卫国的特殊策略了,卫国从一个独立诸侯,先自贬为魏国之侯,又自贬为魏国之封君,后又投秦,一直活到秦二世元年,的确反映了一种“不出头”的智慧。不过这种生存策略也确实难看得要命,也难怪卫国能够连续出卫鞅、吕不韦这类人物。

据险远自守则只适合于一些半华夏或夷狄化的邦国,譬如庄跷之乱以后局势复振的越国,以及更为险远的巴、蜀、滇、义渠、箕子朝鲜这类根本就是蛮夷的邦国。

这些小诸侯或偏远邦国,往往也同时采用几种策略以图自保,下面就举几个例子以说明具体情况。

战国初期越国的强悍

在文化方面,越国虽然一直很不华夏化。不过,在战国初年,主要是在越王句践三十年(前468年)到越王翳三十三年(前378年)这段越国建都于琅琊的时期,一直是诸侯争霸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墨子甚至说:“今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四分天下而有之”,可见越国在句践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强悍程度确实非同小可。

虽说越国在这段时间里极为强悍,但它所起到的作用,也主要是在东线策应晋国(以及后来的魏氏与魏国),保护泗上地区各路小国,北面打击齐国,南面和西面防备楚国。而且,按照《清华简·系年》的记载,早在灭吴以后,越国就开始了“越王句践克吴,越人因袭吴之与晋为好”的战略,这可能也是一干吴国遗臣促成的政治交易,譬如大名鼎鼎的太宰嚭(伯嚭),他曾反对越太子适郢(即后来的越王鹿郢,一名与夷,又名于赐)将其女嫁给鲁哀公。

因为越国灭吴,实际上是在策应楚国的东方战略兼为楚昭王复仇(当年老色胚阖闾基本上都把楚昭王的后宫给全家捅了),而灭吴以后,越国在土地分配问题方面又与楚国产生了矛盾,所以越国就得又延续吴国的战略了。

春秋末期越国何等强大,战国时却为何灭亡得无声无息
越王勾践开启了越国的一波雄起 

楚国在吴国破灭以后,就开始对东方淮泗地区重视起来,前447年楚惠王灭了亲赋予晋越联盟的蔡国以后,根据《清华简·楚居》的记载,楚惠王就自己跑到蔡国故地州来(也称下蔡,今安徽凤台县,此地系前493年吴国帮助蔡国营建的新都),而让太子坐镇武王时期的故都疆郢(今湖北钟祥),足见楚国对于东方的重视。

又过了两年,楚国又长途奔袭,消灭了今山东潍坊坊子一带的杞国,干掉了越国的北大门门卫。

尔后楚国又引进了一位工程人才,就是来自鲁国的公输般(鲁班),他发明了一种水战兵器“钩镶”,就是把一种类似于船锚形的金属钩子坠在绳索之上,这种兵器很有用处,它对败退的敌船能钩住,对进攻的敌船能抗拒往前推。

因为楚国在长江、淮河的上游,而越国处于下游,一旦水上交战不利,越国水军可以借着水流迅速撤退,另外如果越军占了上风,楚军船只来不及撤退,只能顺水流而下,也会让越国水军就与陆军配合围歼楚国水军。但是,自从楚国有了公输般发明的秘密武器,就再也不怕水军的重大损失了。

同时,越国打击齐国却是很卖力气的,譬如,《系年》记载,晋敬公(哀公)十一年(前441年),晋国的赵桓子(赵襄子无恤之子)在巩(今河南巩义,时属周王室)与各诸侯国大夫会盟,还会见了越国之令尹宋,约定两国一起讨伐齐国,把齐国人打怕了。害得齐国人不得不沿着济水修筑长城,从泰山西麓一直修到海滨。

战后楚惠王就害怕老巢被晋国人袭击,就回到了别都鄢郢。但是西线虽有威胁,他仍然对东线动了心,对晋国自文公时代起的老朋友宋国动了念头。这就引发了后面墨子在楚国宫廷和公输般打沙盘对决的故事。

又过了九年(前432年),东周一代长寿明星楚惠王离开了人世,楚简王中即位。新王一上来,就干掉了越国的老朋友兼西大门看守莒国(时在楚简王元年(前431年))。

有关莒国的灭亡,苏代说是“莒恃越而灭”,《尸子》则言“莒君好鬼巫而国亡”。大概莒国人也是因为仗着有越国老大哥的照应,居然不重视守备,一心搞起鬼神祝祷活动去了,但是他们也不想想,这工夫老大哥主要是陪着晋国敲打齐国,对楚国暂时先不关注了。

莒国灭亡后的第二年,越国也没跨过五莲山给莒国报仇,而是跟着晋国继续敲打齐国,想要西损而北补,就跟着晋国方面派来的赵狗(此人即是赵襄子时代大败狄人的“新稚穆子”,大概他后来别立了新稚一氏)一起打击齐国。晋军向东跨过齐国新筑的长城,宋、越两国又与晋国联手,击败齐军于襄平(此地不详,但应在沂蒙山以南)。可见,越国人对齐国,看来是威胁不小。

再往后,魏文侯渐渐成了三晋中的霸主,还在前425年正式建号称侯,越国也转向于与魏国合作。越国在武功业绩上又出现了新的辉煌。

虽说此时越王朱句已经到了生命的暮年,他却连续发动两次远征,消灭掉了齐国的附庸滕国(周文王之子滕错叔绣之封国,灭滕在前414年)与郯国(其先君有孔子拜访过的那位郯子,灭郯在前413年)。因为滕国太远(邻近鲁国南部的湿地地区),越国应该未能坚守,滕国后来可能在齐国支持下复的国,但郯国也许是被越国人彻底占领了,连国君郯子鸪都成了越国人的俘虏。

有可能借此机会,越国人还收复了从前楚国人占领的莒国土地,但是莒国复国,是不可能了。因为,战国的争战,更重视争夺地盘以养活人口,不是单纯指望同盟者了。

随后不久,莒地又被齐国所攻克(前412年),虽然此时的齐国已经被田氏控制,但田氏还尚未代齐。不过齐国人虽然占领了越国的西大门,却依然畏惧越国。

就在齐国占领莒地之次年,越王朱句离开了人间,其子越王翳(金文作“不光”,《吕氏春秋》作“授”)即位。同年,齐国执政者田庄子白也离开了人间,不过在离世以前,他想趁着夺走莒地的时机,进一步进攻越国,但他的儿子田和(后来正式代齐之田太公和)却劝道:“无攻越!越,猛虎也。”可见此时齐国人依然畏越如虎,大概是齐宣公前期越王朱句给齐国带来的威胁太大了。

然而,就是在越国的高峰期,田庄子却看到了这只老虎已经变成了死老虎。此事又被田庄子的另一个儿子田淏(或作田鸮,可能是田齐二代目田侯剡之父)所知,说道,“已死矣以为生。”嘲笑自家兄弟田和胆小如鼠。

随后越国又趁着北面的齐国执政家族田氏发生了内乱,发动了对泗水流域的远征,灭掉了仰仗齐国的姒姓小国鄫国(时在前404年),这次征伐也是在配合三晋对齐国的东征,同年齐康公被韩魏赵三晋联军俘虏,三家献俘至洛阳,也换来了第二年周威烈王对韩赵魏三家诸侯地位的正式承认。

弑君潮令越国没落

但到了后来,前386年,越国北面的齐国彻底完成了田氏代齐的工程,人心也统一了一些,自然要对“病虎”越国不客气了。

越国国内也出现了问题,越国不得不在越王翳三十三年(前378年)南迁回吴(今江苏苏州),但越国南迁后的吴似乎是新经营的城池,而非原先吴国人的都会阖闾城(因为后面春申君经营吴地时,发现吴国的都城已经是废墟了)。大批北方越人也跟着南下,同时琅琊也没有被放弃,依然作为一个北方据点兼海军基地,被保留了下来。

南迁是越国命运的一大转折点,越国也从准霸主式国家跌落,彻底从“猛虎”变成了“病虎”。

南迁以后,越国的内部矛盾终于迎来了一次总爆发。其背后的原因大概是南方留守派与南渡派之间的矛盾。

越国虽然在定都琅琊时期积极参与中原争霸,但事实上国君有时候也要去南方督导邗沟这条运河的运输的,此外海运也是越国的重要生命线(句践从会稽迁都到琅琊,按照《吴越春秋》的记载,走的是海路)。

譬如朱句有一把剑上就有铭文“越王州句之用剑,唯余土囷邗”。“邗”即是今日江苏扬州,吴国开凿的运河“邗沟”之南端起点。大概为了北方的战事,也因为莒国被灭后不便从琅琊直接向西动兵,朱句需要借助运河向北调拨江东的人马粮秣,所以他本人也会去邗地建仓库方便物资向北运输。

春秋末期越国何等强大,战国时却为何灭亡得无声无息
邗沟对越国很重要 

矛盾的表现就是接连不断的弑君潮。

其实,早在越国还在定都琅琊的时代,就发生过朱句杀不寿(句践之孙)的事件,事件发生前一年朱句还派人去秦国为不寿聘了一门亲事。到了南迁以后,越国内部矛盾愈演愈烈,发生了王弟豫(越王翳之弟)连杀三位王子,促使王子诸咎兴师将其逐走又弑父自立的事件(前375年七月)。三个月后,诸咎又为越人所弑(可能是王弟豫的余党所为),这帮人还顺便杀了“越滑”(可能是诸咎之子或其死党)。

于是越国走向了君位空虚的危机之中,王族子弟想要立错枝(或作孚错枝,当是其人名之越语译音,此人在《吕氏春秋》《庄子》中被称为王子搜,可能是越王翳的另一位兄弟)为君,不料这位王子却逃到了一处产有丹砂的山洞(丹穴)中。最后,外面的人焚烧艾草,用烟熏洞口,他被逼了出来。这位想当逍遥派的王子,被人强行拉上马车,只好向天高呼:“老天啊,能不能让我别当国君啊!”

然而,错枝虽然想当逍遥派又被强行拉上君位,却只坐了两年宝座,就又被人干掉了,大概还是因为不能控制好南归派与留守派之间的平衡吧。

越国大夫寺区于是拥戴越王无余(《竹书纪年》作“初无余”,《史记》作“之侯”,可能也是越王翳的儿子,年龄幼弱)为君,我猜可能是吴地留守派占了上风,所以才会前后拥立一些弱主上台。但无余也仅仅在位12年,到了前361年,他大概是因为得罪了寺区的余党,就被寺区的弟弟思所弑,《竹书纪年》记载此事时称无余为“莽安”,大概是他的越风谥号。其后思立无颛为君。

这段时间越国内乱频仍,甚至世系都不能被确定,算是乱到了极点。越国南渡留守两派,可能是在像当年晋国曲沃代翼一般在打内战。好在此时齐国被三晋乃至鲁、燕这类弱国敲打得够呛,没法威胁越国。

最后,齐国威、宣以后形势复振,刘向《新序》就提到“齐用越人子臧而强威、宣”,《盐铁论》还提到“越人子臧、戎人由余,待译而后通”,可见这位谋臣与从前秦穆公的由余一样,还需要翻译才能让中原士大夫听懂他的发言。可见越国已经留不住人才了。

越国封君助楚灭越

越国的局势稳定下来以后,还是继续去敲打齐国,不过南退加内斗以后的越国,胆子都比不上句践那个时代了。

在魏国给齐国下了一道苦肉计“徐州相王”后的第二年,楚国人发兵收拾有点飘飘然的齐国,越国人也跟着凑热闹,趁火打劫齐国一把,不想刚到齐国边境上,就被齐国的大忠臣“雍门子狄”自刎于阵前的苦肉计吓了一遭,越军连退七十里,越国人还说齐国人有这样的臣子,怕是越国的社稷是不久了。

楚国人也催逼得越来越狠,在前319年,楚国甚至在邗地筑了一座城,名“广陵”,也就是今天扬州这座城市的祖宗,对越国的邗沟水运交通产生了巨大威胁。

越国的北面,原来亲魏的宋国,也开始倒向秦国,积极配合“连横”战略,国君宋康王干脆在前318年称王了。某种意义上讲,越国还要感谢过去的好朋友,如今魏国门下的叛徒宋国,他的“桀宋”可能也夺取了一部分楚国淮泗地区的土地,让越国西侧的危机减弱了一些,使得邗沟-淮河-鸿沟水道可以再次无碍通航。

所以在楚魏联合其他诸侯发动的第一次合纵联军伐秦失败以后,魏襄王七年四月(前312年),越王无疆派出大夫公师隅,带着一个大船队沿着邗沟-淮河-鸿沟水道到了大梁,送了一大批物资给魏国。

越国船队携带的物资有:大号乘舟(指挥旗舰)一艘,名“始罔”,以及小舟三百艘,还有箭五百万支,以及犀角、象牙若干。此时,越国虽然退到了江南,但可能还控制着故都琅琊附近的土地,也一直在拨弄先前大大威胁了魏国霸权地位的齐国,真是魏国的好助攻。

但是,随后一段时间,越国却遭到了致命的威胁,这背后来源有二,一是齐国派来的说客,二是楚国派来的间谍召滑。

策士姓名失传,只知道他受遣于齐宣王。此人游说的重点是:越国不攻楚国的原因,是因为得不到韩、魏两国的支持。如果韩、魏只是自己出兵楚国,就会遭逢不利,值得一提的是此时魏国还占领了上蔡、陈这些从前楚国攻伐淮上小国所获得的土地,可能跟随秦国连横以后的战果。所以越国最好主动出马,去进攻越国。

但越王无疆却表示,他不是要看到韩魏两国与楚国大打出手,只要在边境上比划比划,淮、泗之间的楚军不再向东,商、于、析、郦、宗胡等地即中原通路西部地区的楚军不足以防备秦国,江南、泗上的楚军就不足以抵御越国了。

从这段回答来看,大概此时越国也跟随魏国加入了秦国的连横阵营以防备楚国。

说客听罢,立刻摆出了“恐吓加利诱”话术,说越国不亡真是太幸运了!贵国的盟友与敌国所用的智谋,无非是像眼睛一样,能看得见汗毛却看不见睫毛。大王您只是希望韩魏能分散楚国威胁越国的兵力,而如今,楚国此时正一边对西用兵于曲沃、于中,对东面用兵于鲁国、齐国。楚国分兵多处,后方空虚,您可以用兵于楚国南方,只要打破无假关(在今湖南长沙附近),楚国南方复雠、庞、长沙的粮食,竟泽陵的木材,就无法送到郢都去。这是称霸的好时机啊!

于是无疆真的听了这个说客的话,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一直敲打楚国,放弃了从前在琅琊时代的“击齐防楚”战略。越国也确实颇有收获,不过都是在中原人看不上眼的湘赣山区,甚至一度打到衡山脚下。

春秋末期越国何等强大,战国时却为何灭亡得无声无息
楚越形势 

而楚国间谍召滑的威力则要更大一些,甚至策动了不少越国封君造反投楚。被他煽动的越国封君,还多在越国的故都会稽附近,譬如句章(今浙江余姚)的封君,就曾向楚国献土,越国的封君“涌君赢”(其封地在今浙江宁波)则在前307年干脆带着部众投降了楚国,可能是出海后向楚控之长江北岸地区投降的。

次年,楚怀王欲兴兵大举伐越,楚臣杜子问其原因。怀王答道:“(越国)政乱兵弱。”杜子却用先前说客游说越王无疆的式的话语回应道:“眼睛能看得见百步以外却看不见睫毛。如今我国内部有大盗庄蹻作乱,外面刚刚败给了秦晋(实为魏)二国,我国的弱、乱实不亚于越国,还是先停手吧。”

然而此时,秦国却暂时停止了“连横”策略,转而攻击韩魏二国,于是楚怀王雄心又起,不像当初楚惠王那样说不打就不打了,真的派出了两路大军向越国发动复仇战争,可能是一路在江淮平原地区出兵夺取越国江北地区,一路在南方,沿着当年叶公沈诸梁会盟三夷的道路跨过天目山,再折向北直取吴国故地。

越王无疆在战斗中身亡,整体上的越国不复存在。越王无疆所留下的子弟,逐渐退回了浙江(钱塘江)以东的越国故地,抵抗楚国或降服于楚国。

越国残余的战国博弈

随后,楚人为了补偿先前蓝田-丹阳之战的失败,加紧了对越国土地的攻略,甚至一度兵锋直临浙江(钱塘江)之畔,楚国还在江东地区设立了一郡。

但是,越国残留的各路封君,依然让楚国头痛不已,所以楚国对他们采取了拉一派打一派的策略。

被拉的一派,就包括越王无疆的一子“蹄”,他被楚人封于乌程欧余山之南麓(今浙江湖州以东),号“欧阳亭侯”,是后世欧阳氏一族的祖宗。

被打击的各派,则广泛分布于浙江以东地区,因为没了顶头的越王,他们或自称王或自称君,也十分让楚国人头疼。

此外,在原先越国在北方的故都琅琊,还留守有一支影响最大的王族,先后有之侯(或名玉,越王无疆之子)-尊-亲三代自称为越君的首领。这一支,大概是无疆身死以后越国的主干,所以也入了《越绝书》的记载。

前301年,楚国在垂沙之战中败于秦国以后,发生了一大变故“庄蹻暴郢”,庄蹻此人,乃是楚国的一个“大盗”,早在楚国击杀越王无疆以前,就已经横行一方。

在垂沙之战当中,楚将唐昧为秦人所击杀,士卒也被斩首两万人,余部大概也因为没有得到良好的对待,就投入了庄蹻的叛军当中。两股力量合流,一举攻入了郢都,可能也对先前苛待士卒的贵族们进行了复仇行动,还搅得整个楚国分成了三四块不相互连接的地盘。

这位庄蹻,后来还被荀子称为是一位“世俗之所谓善用兵者也”。但他大概不会是后来顷襄王时代西征进入滇池地区建立滇国的庄蹻,因为这罪过这么大,恐怕楚国也难以招降再利用。

而越国也趁机复起,大概也是在琅琊的越君玉遥控指挥之下,夺回了吴地。次年,齐、秦、魏又相继攻楚,楚国无暇东顾。越国的事业,又得以恢复了一些。

此时的越国,虽然得以复活,但已经远离了中原人的视线。所以事迹也难以明了。不过《战国策》有一条记载,说齐国灭宋(前286年)以前越国尚能“专用其兵”威胁齐国,可见越国在琅琊的残余还尚有一点实力,而且此时越国也隔海占有着浙江以东的会稽故地。

到了楚考烈王的时代,楚国看到恢复西部故地没什么希望了,索性开始欺负东方的诸侯,被敲打得最狠的就是田单复国以后的齐国以及无头苍蝇似的越国。

考烈王十五年(前248年),一代权相、楚考烈王的叔叔春申君黄歇被转封到了吴地,虽然春申君只是派他的儿子坐镇吴地自己没有去,但这也算是对越国的残余造成了巨大威胁。

三年后,在北方战场上,楚国又攻陷了越国故都琅琊,越君亲不得不“走南山”,大概是出海退回到会稽地区去了。

此时在吴地,依然有越人的君长与春申君战斗,《越绝书》就有一条记载:“西岑城,越王孙开所立,以备春申君,使其子受之,子死,遂葬城中。”王孙开大概是越君亲的子辈,而“西岑城”在江苏昆山附近,距离春申君的封地不远,可见楚人对越国故地的占领,也很不稳固。

另外,此时的越人,也有不少出海迁居到了舟山群岛、玉环岛等地区,充当农民、渔民兼海盗,这些人被称为“外越”。

越人虽然经受了楚人的重重打击,但他们仍然对国际形势有所了解。在前234年左右,越国(可能是降为楚国附庸的某“越国”,或许是欧阳蹄的后裔)还参与了一次合纵活动,与赵、楚、燕三国合谋攻秦。但后来还是被害死韩非的姚贾花重金收买了权臣,于是在庞煖组织五国伐秦(前241年)以后,最后一次可能成型的合纵,就彻底瓦解了。关东六国以及越国,都走到鬼门关门口了。

最终,在前223年,秦军俘虏楚王负刍,又击毙了复归楚国的前秦国相邦、楚心不死的楚国贵族昌平君启以后,也启动了彻底扫灭越国的工程。原先对楚国降叛无常的各路越君,见了虎狼一般的秦军,纷纷自缚出降。但他们降秦的心思有多坚定,就不好说了。

秦国在招降了会稽一带的各路越人君长以后,又顺路南下,可能是沿着海路收取了闽中之地,在今天福州附近建立了一个闽中郡。但是闽中郡下辖各县情况不详,可能也就是秦国排了个郡守前去郡治坐镇,至于周围的各路土霸王,只要定期来缴贡品定期来“委命下吏”就行。

可能后来秦朝以后对于开五尺道后才收服的滇国,以及对于浿水(清川江)以南的箕子朝鲜,也采取了这种羁縻统治的策略。因此,大概在秦灭六国以后,越人固有的势力,也在半死不活的维持着。

秦朝对于各路越人的策略,大抵是远则羁縻,近则打压。

远的羁縻的,中央对于他们的地理状况都缺少了解,譬如秦军征讨南越,最东的一路军也不过“一军结馀干之水”,没有通过武夷山以东的越人聚居地区。

近的打压的,则有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去会稽拜祭大禹陵前后发生的一些事迹。这一年,始皇帝取道牛渚(今安徽马鞍山市采石)渡过长江,沿着皖南的山路,几经波折到了越国的会稽故都“大越”,祭拜过大禹并留下一方刻石后,秦人派到越国故地的官僚们,就把这一带的百姓通通北迁到了钱塘江以西地区,《越绝书》言:“乌程(今浙江湖州)、余杭(今浙江杭州余杭区)、黟(今安徽黟县)、歙(今安徽歙县)、无湖(今安徽芜湖)、石城县(今安徽池州殷汇镇)以南,皆故大越徙民也。秦始皇帝刻石徙之。”

此外,秦朝政府为了贬低越人的民族自尊心,还把“大越”这个地名改成了“山阴”。秦朝政府这么干,也是因为害怕这帮人当中有“外越”的内应,毕竟“外越”的海盗袭扰,也让秦朝政府焦头烂额。而后来秦朝政府送到大越故地的,通通都是一些劳改犯,让他们去抵御从事农、渔、海盗三合一产业的各路“外越”。

被迁徙到北面的各路越人,在秦末民变时还积极参与了项梁、刘邦、吴芮这些豪杰的起事队伍,有几位还陪着刘邦一直打进了咸阳。到了楚汉战争以后,越人中的越国公族之后,也形成了闽越、东瓯两个较大的邦国,还有一些小国,某种意义上延续了越国的血脉。

春秋末期越国何等强大,战国时却为何灭亡得无声无息
汉初诸侯国有越人两国 

总而言之,越国的基本策略,强的时候靠自强,弱的时候靠勾连魏国,但最终还是抵挡不住楚国的连番攻击与间谍战,只能退到边远地区据险自守。

因为长江下游地区当时还是以湿地为主,开发不充分,一直到汉朝情况都是“江南卑湿,丈夫早夭”,所以湿地可以成为很重要的防卫屏障,他们能够勉力维持到秦以后。另外还有一些“外越”,可能是跑到了舟山去当了海盗,还有退到武夷山以南的闽越。

总之,某种意义上讲,越国是一直拖到汉武帝平闽越时候才灭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