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收藏 · 2020年10月27号 0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全歼匈奴10万骑兵?

史料记载“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於长平,四十馀万尽杀之。”

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秦国暗地之中将统帅换成战神白起,而赵国因廉颇拒不出战,把将领换成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此消彼长之间,白起取得决定性胜利,为了以绝后患,秦军坑杀四十五万名赵军士兵。

长平之战,给予赵国重创,秦国在统一之路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然而,在不久之后的邯郸之战中,秦军被赵、魏、楚三国杀得大败,秦军伤亡超过十万。公元前244年,赵国名将李牧带兵,对匈奴作战,全歼十万匈奴骑兵,此后十余年内,匈奴都不敢再随意出兵。

长平之战赵国已经遭遇重创,为何在后续对秦、匈奴的战争中还能取得胜利?

一、哀兵必胜

在我们后世看来,秦始皇是伟大的,他完成了大统一,为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垫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对于当时的他国百姓来说,秦国就是残酷、暴虐的代名词。

要想完成不世之功,造就大一统的帝国,唯一的方法就是战争。秦国战争机器开启的同时,无数生灵也将化为乌有。为了防止投降的赵军再度反叛,武安君白起杀掉了四十多万赵国士卒,在整个历史长河当中,如此大规模的杀降行为也是极其罕见的。

在赵国,悲痛过后,取而代之的则是无边的仇恨,很多人在长平之战中死去,那么他们的家属会有何想法?必定对秦军是恨之入骨,乃至对秦王也是不共戴天。

所谓哀兵必胜就是这个道理,面对强大的秦国,赵国军民不再恐惧,他们将热血全部灌入复仇的火焰中,直至不死不休。

面对二十余万强悍的秦军,赵国军兵众志成城、勠力同心,即便秦军的进攻再凶猛,他们都会用必死的信念守卫城池,不会退让一步。

正是因为如此,秦军面对邯郸城池,一直无法攻克,长期艰苦的战事,也拖垮了秦军将士,魏、楚援军达到之后,秦军无力支撑,只得败下阵来。

二、白起拒不出战,秦国战略失误

原本白起打算在击败长平的赵军之后,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一鼓作气拿下邯郸,覆灭赵国,可是,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在战争的关键时刻出了问题。

为了避免灭国之祸,韩、赵两国派出使者苏代,到秦国去游说,苏代游说的对象就是秦国丞相范雎。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常以三寸不烂之舌,游走在诸侯之间,如果运用得当,堪比千军万马。

苏代就对范雎说了这样一番话“如果白起灭亡了赵国,那么白起必定成为三公,如此,应侯(范雎)只能屈居人下。”

史料记载“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

为了个人利益,范雎同意和赵、韩和解,以割地达成协议。从此,白起和范雎开始交恶,白起深谙兵法,如果当时不攻下邯郸,之后必定会失败,秦国给了赵国九个月时间,正是因为这几个月的时间,给了赵国喘息之机。

此时的诸国对秦国怨恨至极,必定联合抗秦,而且秦军在长平之战中也损失颇大,一旦诸国来个里应外合,秦军必败,这就是白起给秦王的解释,但秦王不听,于是白起拒不出战。

秦国的战略失误,给了赵国机会,他们积草屯粮,从新组织人马,积极联合各国,共同抗秦,此时已经不是秦国最佳的出兵时机,败局已经在白起的预料之中。

三、魏楚出兵救援

随着邯郸被秦军围困时间越来越长,城破的风险逐步加大,情况迫在眉睫,虽说赵军英勇顽强,但如果再没有援军,邯郸也难以支撑许久。

随后,赵王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援,值得一提的是,平原君从门客中要选出二十人一同前往,选来选去只找到十九人,唯独差一人。就在此时,其下门客毛遂,自己找到平原君,希望一同前往。平原君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就同意了。

平原君和楚王的谈判,从早上谈到中午,仍没有个结果,如果再拖下去,邯郸会十分危险。毛遂及时站了出来,大声说道:“谈判只有‘利’和‘害’,两句话就能讲明白的事,为何到了中午还定不下来。”

楚王怒不可遏,呵斥道:“我跟你的主人谈判,哪有你说话的份!”毛遂毫不畏惧,马上回道:“大王敢这么呵斥我,不过是仗着楚国人多势众,而现在我离您仅十步之遥,现在你没有倚仗,大王的性命就掌握在我的手里!”

毛遂的这几句话,将楚王惊得是哑口无言,随即毛遂将援助赵国的成败利害娓娓道来,救赵国也是在救楚国自己。在毛遂的劝说下,楚王同意合纵,派兵援助赵国。

尽管魏军前来救援,情况仍旧危急,平原君散尽家财鼓励士卒,还将家中老少组织起来,一起走向战场。魏国的信陵君也夺走了晋鄙军权,率大军来救援赵国,赵、楚、魏三国联合,里应外合之下,秦军被杀得大败。

一切都被白起说对了,这位战争天才预料到战争的走势,也预料到自己的结局。秦昭襄王多次要求白起出兵,白起就是不从,最后被迫自刎而死。白起很清楚,四十多万赵国士兵的冤魂是不会饶恕他的,对白起来讲,死亡或许也是一种解脱。

四、对付匈奴,李牧指挥得当

赵国不仅有廉颇,还有另一位天才将领李牧,由于地理原因,赵国不仅要面对秦国的威压,还要注意北方的威胁——匈奴。

史料记载“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

李牧在边境防守匈奴,他统兵有方,匈奴在他这里讨不到任何便宜,每次出兵总是无功而返,反而赵军这里经过长时间整备,却是兵强马壮。李牧待士兵们很不错,经常杀牛犒劳士兵,官兵们常常得到赏赐却没有用武之地,大家摩拳擦掌,准备给匈奴来一记黑拳。

为了这次重要战役,李牧准备了战车一千多辆、战马一万三千匹,士兵五万人,射手十万人。李牧假装懈怠,让军兵在牧场到处放牧,吸引敌人注意力。不久之后,匈奴派出小股骑兵,李牧故意放出几千人,匈奴小胜便一发不可收,匈奴单于率大军前来劫掠。

李牧诱敌深入,接着来了个包饺子,全歼匈奴十万骑兵。李牧做到了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此战一举荡平匈奴大军,之后十几年内匈奴都不敢再造次。

尽管赵国有李牧和廉颇,尽管赵国有短暂的复兴,但仍无法阻止命运的脚步,面对秦军的滚滚洪流,他们仍无法抵挡,公元前228年,邯郸还是被攻破了,这个原本六国中最强的政权,终归还是淹没在浩瀚无垠的历史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