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敢麻烦别人。与别人交往不喜欢占别人便宜,认为别人付出比自己多的时候还会心里不舒服,有什么事自己能做就尽量自己做,不喜欢找别人帮忙。交朋友就是互相帮忙的,把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卖他个人情,以后再还回去,这才叫人情往来。你遇到事都想不起人家,这还算什么朋友。
2、得过且过,不敢去维护自己的利益。年轻人被坑是常有的事,比如去水果摊买水果回来发现缺斤少两,又比如做兼职的时候被人以各种理由扣钱。很多人都不差这点钱,所以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就不去追究了。
3、总是觉得这件事“我不可以”。因为自己没有系统的接触过,所以被要求做某事的时候会下意识的拒绝,成年人的生活中不可能存在万事俱备,只要想去解决一件事总会有办法,错得是我们没有勇气去接受这份挑战。
4、太过谦虚。学生思维的一种就是总是让自己处在一个学习的状态,其实这本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暗示,但很多人容易走极端,觉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比自己强。这样很容易在交往中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无法与别人平常心交流。
5、只要我想做到,那我就一定能做到。很多人对于自己都有这种蜜汁自信,这是因为学校的提升是很单调的,只要将精力放在某个学科上,总会在半年后看到效果。但社会是不一样的,很多情况下你会发现有的问题靠自己就是没办法解决,所以才有了外包公司,才有了竞争与合作。
6、总想着一步到位。最好就像学习一样,在物理方面有任何问题都可以直接去问物理老师。遗憾的是,这种事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你要先学会收集信息统筹资源,利用各种渠道来获取信息,最后才是向前辈寻求建议。少问那些百度就能查到的,很烦人。
7、木桶理论。提升一个人综合能力最快的方法就是弥补他的短板,这句话是并没有错,但是,社会生活中真的需要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吗?并不是,更多的是倾向于“专业度”。相比于校内的“补差课”模式,我们现在要做的应该是放弃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而去努力发展自己的专业技能,从而提高自己的上限,让自己成为一个专业的人。
8、喜欢定义对错,或者总是喜欢寻找标准答案。但很显然,这两点在工作中基本是不存在的。
9、喜欢用自己接触过的人去定义自身价值。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我有一个朋友系列”,反正就是我的朋友遍布天下,一个个多才多艺事业有成,它们这么厉害,我又是他们的朋友,那就是说我也很厉害。
10、看到别人优秀,内心也不想去承认。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看见优秀的人承认对方优秀并不可耻,并且你还可以趁机去把他擅长的那些技能去学过来,那么你也会变得很优秀。就像是在知乎上看到了一个好的回答,不是简简单单收藏了就可以了,记得再给答主点个赞,这样你既有了收获,答主也得到了认可。之后知乎也会给你推荐更多的优质回答。
11、基本不愿意接受挑战,更不要谈主动申请。接触到很多尚未毕业的实习生,学习速度是很快的,但都不喜欢变化。遇到突发事件或者去别的部门合作之类的工作都不愿意接受,怕背锅怕搞砸。其实说白了你只是个新人,搞砸了也说得过去,办好了还能留下个好印象,为什么不去做呢。
12、伸手党。网络上看到什么就想要,张嘴就是“你能把XXX发我一份吗”,礼貌点的还会加个“您好,麻烦您……”,你哪位啊?手指头敲一敲我就把我整理了一年的东西免费赠送?莫不是脑子瓦特了?
13、容易被引导。我们常说“小不看水浒”,其实就是怕年轻人血气方刚,一时兴起被这些绿林好汉所感染,从而作出一些极端的事情来。年轻人的辨识能力是有限的,但是精神状态却异常活跃,很容易被一些偏激性的言论引导,成为别人的阴谋工具。
14、没有危机意识,任何时候,都要有有危机感,即使你现在工作很稳定,也要有一个副业给你增收。互联网时代,赚钱是一件非常简单地事情。想赚钱不知道做什么的话,我分享给你一个网站,可以让你每天最少赚到七八十块:有哪些网站可以让自己每天赚到七八十块?
15、不喜欢拍马屁和自我表现。其实你不喜欢怕马屁,不过是因为被拍的对象不是你罢了。拍马屁换一种说法可以叫做“聪明的称赞他人”,是一种性价比极高的恭维方式。而在领导面前表现自我能力以及工作进度是必须要做的事,不然公司那么大,谁会记得你是谁?
16、怕被别人误解。做出一些容易引起误会的举动后,就会一直心理犯嘀咕,怕别人以为自己再做坏事,但是又不好意思去解释,最后只能闷在心里。
17、喜欢将人生分段。上学期成绩不好,只不过就是这次成绩差了点,我下次好好努力就可以了。但在社会中,你上次的表现不好,很可能会辐射到以后的职场生涯。你不能破罐子破摔把所有的经历都放在下一段进程中,而是要先把上一段的漏洞补上。蒙混过关是不可能的,只能骗到自己。
18、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自己战略上的懒惰。每天加班到晚上12点?周末不休息?天天在外面跑业务?那你到底有没有真的在做事情呢?你可以假装努力,但最后的结果并不会陪你演戏。
19、只要自己好好做事,就一定会得到赏识。真实的情况是,如果你觉得自己有资格拿更高的薪水,就要拿出自己的业绩和工作成绩来去跟领导谈,领导不会闲的没事去想给谁升职给谁提薪。有些事,你不去争取,那对方就会默认你很满意。
20、上级吩咐什么就做什么。不去考虑下达任务的原因和重要性,也不去考虑任务相关的其它行动,没有收到任务时就会原地踏步,没有主动意识。
21、完美主义。学校生活的一切不过只是“学习”两字,把这两个字准备好,基本就不会出什么大问题。但当你的生活出现了做饭、工作、恋爱、娱乐、宠物等多方面要素后,你的精力就很难再支撑你照顾到方方面面,从而让你产生一种挫败感。其实生活中并不需要做到完美,对自己宽容一点,世界就会对你宽容一点
1.闷头做事,不懂及时向领导汇报。
刚毕业的时候总是秉承着父母和老师说的,是金子总会发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名言。一个人闷头做事请,很少去向领导汇报自己的工作。总想着,领导肯定知道自己默默做过哪些事,没准哪天会给我一个惊喜。结果看到那些高调做事,随时向领导汇报的同事升职加薪,我才发现我就是个傻逼。领导都很忙,谁有空天天没事盯着你一个人做了什么,一定要及时向领导汇报。闷头做事的同时,记得也要抬头看看天。
2.职场和社会不是学校考试,要懂得“抄”。
在学校我们养成了凡事靠自己,考试要端正态度,凭自己能力,不要偷看不要抄袭,不然你成绩很难提高。但是在职场和社会上,你已经脱离了学校和考场。工作任务安排下来了,一定记得不要傻不拉几的一个人默默的去做,要懂得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协同作战。这些资源可以是领导,同事哪怕是你有一张漂亮的脸蛋也是。职场不是考场,考场你是一个人在战斗有监考老师阻止你抄袭,但是职场是一个协同战场,以结果为导向。要弄得借用或者“抄袭”之前同事的成果和案例。
3.工作,其实就是一种契约关系
不少70后,80后的职场过来人,经常劝我一句,要在一家公司待长一点时间,受到委屈要从自身找原因,别老想着跳槽。没有一家公司的HR喜欢频繁跳槽的人。
看似很有理,但不一定适用于目前的职场,尤其是互联网企业。目前很多互联网创业企业,存活的时间还是未知数。
我在这儿也不是鼓励大家频繁跳槽,你每三个月跳槽一次,是个公司都不会要你的。你要始终相信一条是没错的,你所从事的工作,你拿着老板发的工资而非股权时候,你和老板之间只是一种契约关系。
这种契约,说白了,你出卖你的智力和体力,换取相应的劳动报酬,这种劳动报酬包括你的薪水还有你的成长值。不同时期,你对成长值和薪水有不同倾斜罢了。刚刚毕业希望能多学东西,那么向成长值倾斜,工作一段时间,希望能多拿一些薪水,则会向薪水上倾斜一点。
在这样的契约环境下,所谓对公司的忠诚,对老板的忠诚,听上去实在可笑,我不排除你会遇到明智的老板,开明的公司,但是对于目前大对数公司来说,大概率事件还是,你和他永远是契约关系,基于这样的事实,在相同工作时间内,索求劳动报酬最大化,是自己最根本的出发点,当然不同时期,薪水和成长价值侧重点不同罢了。
跳槽,只不过是一种双方解除之前的契约,重新和另外一家公司签订契约的过程而已,直面这个本质,你会抛弃很多顾虑。
我们在和其他公司合作时候,并不是说我和这家合作公司关系不好我就不合作了,而是这个渠道带来的ROI太低了,回报远远低于我的付出,那么我们会毅然决然的解除和这个渠道的合作。同样的,当你不开心了,当你觉得拿的少了,都不是你终止这份契约的标准,唯一的标准就是,你的付出回报比太低了,低于你的底线了,此时就解除这份契约吧。
4.刚入职就只让你端茶倒水/扫地拖地的公司,早离开为好
在我刚毕业的时候,我入职了一家韩国服装公司的咨询部门,旗下有服装,餐饮,旅游,流通等事业部,当时在正式进行咨询类项目之前,我们有一个月的门店实习,按照公司的专业术语叫新员工的on-boarding项目,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就是分配你去学习门店的日常运营,在第一线寻求顾客的需求,掌握门店的运营流程以及顾客需求的调研模式。
初心是好的,但是在执行层面往往更多的是不尽如人意,如门店的店长只是把你当做过来帮忙的人员罢了,而门店的日常运营具有很强的重复性,一般2天内都学会了,而门店的运营数据你是没有权限看到的,因此我们同行的小伙伴在餐饮门店削了一个月的橙子,而我则是喊了一个月的,您好欢迎光临,谢谢光临请慢走。
有收获的东西么?当然,和顾客聊得很开心,了解到顾客为什么来我家咖啡店而不是隔壁的星巴克,和隔壁星巴克店长也很聊得来,这一个月星巴克销售的数据都摸清楚了,那店长还邀请我入职星巴克。
当时刚毕业,傻傻的写了很多心得体会,觉得成长很大,后来几个咨询类项目一下来,我们发现其实有很多捷径可以更高效的获得我们想要的东西,我们可以集中一天去采访顾客以及门店经理,更加系统的获得运营细节和运营信息,我们能通过集团后台数据表里的数据,找到用户的进店率,成交转换率,翻台率,各产品系列的销售情况等等,而不是傻傻的站在门口数。
曾经在一个沙龙上听到一位70后的领导叫嚣,我招了应届生来了后,先让他从端茶倒水和扫地拖地开始做,一个连小事都做不好的人,谈何做啥大事。
看似意识正确,被广大管理人员奉为圭臬的真理,充满着可笑的逻辑错误,你要做的小事,是你工作领域的小事,是帮你在你专业领域打基础的事项,如果我是做老板的行政秘书的,那么端茶送水扫地拖地也无可厚非,如果你是做金融交易,管理咨询,甚至营销策划岗位,那么这些东西能对你的专业领域丝毫没啥卵用,反而是浪费时间。
尤其是刚刚毕业的那段时间,可以说是成长最快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你更要一头扎进去,心无旁骛的研究你的专业知识,形成你的差异化优势,而非在细枝末节和繁文缛节上被束缚住。
我很难去理解有着如此僵化管理思想的人,管理观念是如此的落后,殊不知,对下级的尊重是作为管理者最基本的素质。
以前我招到产品经理,对于一年以下产品经验的应届生,我绝对不会让他去端茶送水,收发快递等等,也不会让他只是按照我的原型和思路写需求文档,因为这种是对他的不负责任,我会让他开始独立做运营类的需求,一般这样的需求比较简单,涉及的关联系统也会单一,对核心业务的要求也没那么高,逻辑思维上也比较简洁,这也是他了解产品流程,业务流程最快的方式,而且运营类活动活动周期短,反馈快,他能快速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快速提升产品思维,数据意识和沟通效率,快速高效的反馈,是其快速成长的关键。
所以遇到这样传统管理观念的老板,早走为妙,你的时间有限,你应该把你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更有价值的事情上,而非只是做一个老板嘴中的清洁工。
5.收起自己的玻璃心。
职场不是学校和家里,没人会对你客气。做事很多时候难免受到同事的冷言冷语或者领导的批评咆哮。一定不能拥有一颗玻璃心,一碰就碎。一不爽就离职。曾经碰到过一个同事,由于一些事情导致出了一个二级事故。导致受到了很大的损失,惊动了所有领导。同事的很多临机处理手段都不好,结果邮件通报批评。他很委屈难受,想离职。我对他说,如果你自己不解决自己处理事情的手段和能力,而是抱着一颗被骂一句就换一家公司的态度,这种事情永远都能遇到。工作之后一定要收起自己的玻璃心,被骂被嘲讽在所难免,不要一碰就碎。
6.很多事情,不需要等到会了或者准备好了才能做。
记得有一回,领导要我去做一款小程序应用。但是我之前从来就没有接触过小程序,我说我根本不会。但是领导还是要我去做。那段时候真的很慌,压力超级大,根本不会。但是没办法,军令如山,于是利用下班的时候和周末找来各种视频和书籍教程,从最简单的代码开始入手,一行一行的敲,理解不了的就拼命的问同事,当然也问了很多弱智问题,被同事鄙视的半死。但是我以为很难的东西,结果只花了半个月左右的时间我居然搞出了第一个版本出来,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真的很多时候,事情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只是我们把他想难了而已。想到了就持续努力的去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很多事不需要都会都懂了才去做。边做边学,其实很快。
7.佛系,一般都死的很惨。
刚毕业总觉得,领导给我安排什么我就做什么,领导不给安排的我就不做。培训机会,给我我就去,不给我也不争。学习或者升职的机会,点了我的名,我就去,不点名,我就随缘。告诉你,这往往死的最快的就是这一批人。曾经,我傻不拉几也如此,不争不抢,一切随缘。但是结果发现,给领导的印象是不上进,不喜欢学习,不想提高,想啃老本。有好处了再也不会想着我,因为觉得我根本不想要嘛。然后等到公司要裁员或者你提涨薪的时候,一般淘汰的都是一群这些人。不懂得争取自己利益的人,往往都是最先被淘汰的那一批,因为有你和没有你没区别。
8.汇报工作,全无重点,过于啰嗦。
刚参加工作卖力做事,一到汇报全都乱套,哗啦啦一说十几二十分钟,领导听了很不耐烦。汇报日成了发愁日。
职场中,工作汇报可能发生在同级对同级,下属对上级之间,这里我们简单的关注下属对上级的工作汇报,为此我们需要始终思考以下2个问题:
1、领导需要知道什么?
2、你还想让领导知道什么?
其实汇报工作没那么啰嗦,每个人汇报时只需要述说三个规定的问题:
1)最近完成了什么工作?
2)现在计划要做什么?
3)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和问题以及你想到的处理方案?
剖析工作汇报的框架,我们认为领导需要知道你已经完成的工作(内容及结果)和接下来的工作计划(内容及目标),还有什么困难没有解决,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而你还想让领导知道你用什么方法搞定了什么困难(展示自己的工作能力)。
领导的时间都很宝贵,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听汇报的人很多。汇报提炼重点,简明扼要不啰嗦,更容易获得领导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