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 · 2020年01月20号 0

《学校管理从何入手》-学校制度系统(7)

1、学校制度的构成

   
从内容上看有行政管理制度和业务管理制度。行政包括办公室管理制度,人事、评价、奖励、决策、后勤管理、财务管理等制度;业务包括教学、教科研、德育、培训、学生管理等;

   
从功能上看有原则性制度、程序性制度和评价性制度。原则性制度是原则性的规定,如教师教学行为规范、学生守则、学校内部分配准则、考勤制度等。明确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是学校工作的行政要求。程序性制度为学校对某一方面事务的操作过程、方法、参与人员等方面的规定,如决策制度、校本课和开发条例、教研活动条例、教师培训制度等,明确如何去做应该做的事,更多指向工作的实施和过程指导。评价制度体现对工作结果的奖罚。

    很多学校的原则性制度和评价制度较多,程序性制度较少,实际上程序性制度对工作的开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理应加强。如在课改进程中,教学反思很重要,但很多人效果不好,究其原因是学校更多的是行政要求,而忽略了对教师反思的业务指导,导致有的教师不会进行系统的反思或反思不好。

   
 又如很多学生学习效果不好,成绩不理想,原因不是不用功,而是不会学习,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北京大兴七中由全区薄弱学校成为办学业绩最突出的学校,很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抓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来解决这个问题:

     
     
     
     
大兴七中“学生学习方法七字经”

一、计划:人言凡事预则立,学有计划出效率,全局在胸比安排,循序渐进大有益。

二、预习:临战侦察明敌情,课前预习得要领,把握重点与难点,自学在先思路清。

三、听讲:一听二记三提问,课堂学习贵在专,集中注意勤思考,春风化雨滋心田。

四、复习:课后学习须在意,趁热打铁莫迟疑,拾贵补漏破余难,温故知新建条理。

五、练习:课外认真做作业,独立完成不抄袭,脑手并用学又练,增进智力与能力。

六、解疑:求索真知应奋斗,一知半解是大敌,为纠差错废寝食,敢攻疑难不停歇。

七、复习:每周每月每学期,所学知识做梳理,理解记忆又应用,融会贯通成体系。

八、特长:课外活动多异彩,有张有弛善支配,发挥个性与特长,天地广阔出人才。

从制度落实方式看,有奖励性制度和惩戒性制度二个类别。很多学校惩戒性制度较多而奖励性制度较少。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愿意追求正确美好的事物和更高更好的目标,很多时候奖励性比惩戒性效果要好。如教职工迟到早退的考勤问题,甲校规定:迟到早退每次扣20元,10次以上取消评优评先资格。乙校规定:号召全体教职工早到学校3040分钟,先利用学校的体育设施锻炼身体,再享用学校食堂的免费营养早餐,每月全勤并坚持锻炼身体者奖励100元。甲校制度开始效果有所改善,但很快恢复到原始状态,而乙校开始是有晨练习惯的教师响应,最后大部分教师都加入了进来。

    从制度性质看有禁止性制度和倡导性制度。如对教师语言的规定,甲校把教师不应该讲的话列出来,告诫教师注意语言。如:教师忌语:1、看见你我就烦;2、你给我出去;3、你这孩子无可救药。。。;乙校列出“教师应说的十种用语”和“不应说的十种用语”,既告诫又指导。如:1、应说“错了不要紧,只要改正了就是好学生。”忌说“再犯错误,就把家长叫来。”2、应说“只要肯下功夫,一定能学好。”忌说“白痴,蠢猪,我看你就不是学习的料”等有伤学生自尊心的话;。。。

  2、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

1)如何实现制度的内容公正和程序公正?一是参与制度和讨论的人群要有一定代表性,最好是让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的代表都能表达意见和建议;(2)制定的制度操作程序要规范、严谨,最好是自上而下的宣传、自下而上的讨论、修改、提炼相结合;(3)制定制度采用的方法要科学、适切,最好是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而且要用一些科学技术方法,如SWOT分析法、头脑风暴、魔鬼辩护术等。

2)要特别关注学生重大制度和关系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制度。重大制度事关学校发展方向、核心任务,一定要通过科学方法、多元视角、合法程序才能获得大家的认可和遵守;在关系教职工利的同一件事情上,不同人的利益是不一校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这类制度易引起矛盾和冲突。在这类制度制定时,一定要不同人员的代表甚至是所有人参与进来表达意见,让不同意见潜在的分歧和矛盾充分暴露出来。把不同意见分门别类汇总起来,明确大家一致的意见,再组织大家充分讨论有矛盾和分歧的意见,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最后将反复讨论、论证确定下来的制度通过教代会、校委会等合法程序集体通过并宣布生效实施。

3)如何平衡制度的严格规范与人文关怀。制度对所有人都应一视同仁,以严格的方式规范所有人的行为,同时制度最终指向人,人有感情也重感情,也要具有人文关怀。如何实现有机结合?首先要明确制度规范与人文关怀的尺度。要分析制度要解决的问题的特点和所涉人的需求,借鉴解决特定问题的理性规律和实践经验。其次要应用整合思维。不做简单的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对制度和问题综合分析、辩异求同,在跳出常规思维的办法上进行建设性的思考,另辟路径,提出一种比原先各种观点更胜一筹的新思路。最后,常规情况下制度规范和人文关怀并不会出现冲突,主要是因为有一些例外情况出现。所以在制定制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制度执行的例外情况特别是发生频率较高的例外情况。要明确这些情况的核心要素,在制度中体现解决这些例外情况的原则或制定专门的针对条款,明确这些例外的处理措施和程序。

4)如何确保制度的执行。

  制度的关键在于执行。如何确保执行?首先在制定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和论证制度的价值和可行性。“规定应该少定,一旦定下来,便要严格遵守”,没有价值和可行性的制度不要出台;其次,制度最终要落实在教职工身上,职工只有全面、深刻理解制度才能遵守制度,基于遵守才能执行制度。所以制度发布后,学校要采取各种有效方式中职工中广泛宣传和解读,让职工明白四点:这个制度学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台的?希望通过制度解决什么问题?详细解读制度的内容是什么?制度产生的整个过程是怎样的?让大家了解并尊重和敬畏制度。

5)明确分工和责任。分工清楚、责任明确到每一个人是制度执行的基础。分工不落实到个人,就会出现“旁观者效应”。责任不能明确到个人,就会出现“责任分散效应”。如果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如果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个体责任感就会减弱、退缩、推脱甚至不负责。

6)明确执行制度的手段和方法。这是直接关系到制度的执行力度和质量的战术。对每一项制度都要思考和设计确保其执行的手段和方法。如开会时经常有人退到早退,一所学校的方法是:会议正式开始后,后门关闭,只开前门,在全场人的注视下进来。安排每人一座,会议开始后把没有人坐的椅子放到第一排。

7)校长要时刻关注制度执行的质量。一是执行要有力度,没有力度就没有规范;二是执行要彻底,制度才有价值和效用;三是贵在坚持,只有在持久坚持中制度才能得到强化和影响。

3、如何提升制度的整体效果

学校制度要有系统设计。制定学校的制度要有整体的框架和结构,明确制度系统的构成要素、每个制度的内涵和功能的、各个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整个框架要与学校的整个管理系统一致、与不同部门的核心任务一致、与总校的发展方向相呼应。如“大兴七中管理手册”人手一册,员工遵照执行的各种规章制度分成八大类:教师队伍建设,师德规范,教师聘任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德育管理常规,团队工作,教学常规,总务管理制度等。每一类下面包括若干具体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都是学校根据各方面的工作需要和学校自身特点,经过反复研究和探索而制定出来的。

1、 制度的创新。制度本身就有滞后性,加上学校办学实践发展、时代、工作方式、人员和环境和变化,制度就会不同程度地“老化”,导致低效或负效,就要调整或创造新的“游戏规则”。

2、 制度建设中的误区。

1)形式化。很多学校的制度很多也很新,却是摆设,没有效用。这是因为一方面制度本身的可行性有问题,另一方面执行的力度管理不够。事实上,只建设制度而不执行,比没有制度、制度不健全更可怕。没有制度、制度不健全,大家对制度还抱有一种尊敬和期待,但是有了制度不执行,制度在大家心目中的尊严便不存在了。如何避免?首先要重视制度的可行性,用“跳一跳”的“地板标准”,不用做不到的“天花板”标准。其次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度,执行时要公平、公正,然后公开。最后要关注执行的反馈,根据反馈创新实效,适当的时候做出必要的调整。

2)跟风追潮。很多学校管理者希望创新,但脱离了制度建设的最终目的。如一所学校为了强化考勤纪律,受银行指纹识别系统的启发进行“指纹签到制度”或“头像扫描”,学校领导还不定期巡查,发现教师不在岗就留下一张“销假单”,15分钟内未去销假就受相应处理。这一制度招致教师反感,挫伤了积极性,最终半途而废。所以要注意:首先接受新事物前要对学校本身的情况特别是发扬学校特色、守住学校发展的“魂”上进行“深思考”,不要盲目求新求异。在这个时代,有些新事物可能代表改革的方向和规律,有的可能是昙花一现。所以对新鲜事物可能热血沸腾,但不能头脑发热,要冷静头脑、冷静思考。

3)局限思考。在制定解决具体问题的制度时,容易专注具体问题本身,只见树林不见森林,忽略了学校其他工作或整体背景,导致实施时不可避免地遇到问题,降低实效。

4)脱离群众。很多校长认为制定制度是校长的权力而忽略了教职工的参与,导致制度执行不下去,所以一要鼓励全体教职员工成为制度创造和创新的主体,此过程也是员工认同的过程;二是建设过程要透明,让员工明白学校为什么要建这个制度、内容是什么,过程是怎样的心中有数。有一个管理法则叫“鱼缸法则”,倡导管理者要象鱼缸中的鱼一样,让被管理者从不同角度都能看到管理者的行踪。

5)缺乏人文关怀。“南风法则”说明人文关怀胜过高压政策。如“末位淘汰”制度,在很程序上加大了教师心理压力,也影响了人际关系。要避免人文关怀的缺乏应注意:在制度创新时,管理者不能从管理者的需要出发,而是要从被管理者的需要出发,校长心中有教师,教师心中才有事业。其次要切实考虑制度的可接受性,要将心比心从师生的角度去对制度进行情感体验。

6、校长对制度建设的责任和贡献。

校长要明确学校制度系统的价值追求,要认识到制度建设不是为了控制人、限制人,把人管死,而是通过制度来指导人、激励人、把人管活。其次校长要关注系统框架的整体性和结构的逻辑性,一方面要健全不同内容、不同功能、不同性质、不同落实方式的制度,还要关注学校层面制度、部门制等不同制度间的契合。其次是要完善制度系统建设的过程,一是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让管理有章可循;二是建立民主机制,让大家广泛参与;三是建设程序,确保制定的过程规范透明。最后是领导制度的创新,提出创意和基本思路,搭建基本框架,引导员工参与讨论,咨询专家意见,跟踪实施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