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香港浸会大学(简称浸大;英语: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成立时间】
1956年
【学校层次】
大学,世界排名644(2006年《Laboratorio de Internet》欧盟资助制作的世界大学排名榜)
【学校性质】
香港特区政府资助的公立大学
【学校地址】
香港九龙塘和观塘
【学校概况】
学校以英语授课,获政府授权颁发博士、硕士、学士等学位,毕业生取得之学位获内地及国际认可。
浸大教研并重,文理互通,全面落实全人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毕业后之工作及升学能力。浸大现有全职教学人员近500人,本科生及研究生近7,600名。
大学创办至今,一直致力于优质教学与研究,广纳贤才、服务社会、探求学术、追求卓越。大学实行英语教学,以配合国际化。除一般课堂学习外,浸大亦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舍堂教育等项目,在课堂内外全面落实全人教育的理念。
除一般课堂学习外,浸大亦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舍堂教育等项目,在课堂内外落实全人教育的理念。
浸会大学致力提供一个教学设施完善、学术氛围浓厚的环境,除重视同学的专业培训及全人发展外,更培养同学终身学习、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为促进国际间学术文化交流,浸大与约160所大学签订了交换生协议,每年约派出100多位同学前往各大学交流学习。内地同学若学习成绩优秀,亦可获选派为交换生。
【历史变迁】
香港浸会大学前身为香港浸会学院,于1956年成立,而首任校长则为林子丰博士。学院于创办初期只开设了中国语文系、英国语文系、社会学系、数理学系、土木工程学系及工商管理学系的文凭课程。
1985年开始,学院开办学位课程。
1994年11月,香港浸会学院正式升格为大学,成为香港八所受政府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并可颁授学位的高等教育院校之一。
【校园环境】
香港浸会大学坐落于九龙塘和观塘。校园分为四部分,分别为位于窝打老道启用的“善衡校园”、位于联福道的“逸夫校园”及“浸会大学道校园”,以及位于观塘为前皇家空军军官俱乐部的“启德校园”。此外,持续进修学院在新界沙田石门设有“石门校园”。
善衡校园的名字,是纪念积极推动香港浸会学院成立的商人何善衡。校园于1966年落成启用,并曾于1990年进行局部重建。此部份的校园占地22,000平方米,内有11座主要建筑物,共提供48,000平方米可用空间。1978年5月,位于善衡校园内的“大专会堂”(即现今的“大学会堂”)落成启用,是当时香港的一个主要的艺术表演场地。
为应付正名为大学后的收生增加及未来发展,逸夫校园于1995年落成启用。校园以邵逸夫命名,占地9,000平方米,特色是设有开扬的空间和广场,以及一条贯通整个校园的大道。邻近的“联校运动中心”亦于同期落成,是香港浸会大学联同香港理工大学及香港城市大学兴建和共享。
1998年,浸会大学道校园落成启用,占地18,000平方米。校园被浸会大学道围绕,内有七幢低座校舍、持续教育大楼、中医药学院大楼及学生宿舍等设施。
学生宿舍
学生宿舍位于浸会大学道校园,于2002年3月落成启用,由两座建筑物组成,提供1632个宿位。两座学生宿舍内有四个舍堂,分别是:
杨振宁堂 — 位于南座单数楼层,纪念近代科学家杨振宁
蔡元培堂 — 位于南座双数楼层,纪念近代教育家蔡元培
周树人堂 — 位于北座单数楼层,纪念近代文学家周树人 (鲁迅)
宋庆龄堂 — 位于北座双数楼层,纪念近代政治家宋庆龄
宾馆及会议中心
吴多泰博士国际中心于1997年成立,是一座三星级宾馆,为宾客提供方便的住宿。中心邻近地铁站、火车站及大型购物商场又一城。毗邻的林护国际会议中心于1996年7月22日正式启用,中心的设备包括1个多用途会议厅、2间研讨室、1间圆桌会议室及用作展览的门廊。中心除为大学举办的各种本地及国际会议提供场地外,也欢迎外界人士预约使用。
校园扩建计划
随著大学即将由三年制改为四年制,香港浸会大学于2007年3月宣布“校园扩建计划”,增加近27,000平方米实用面积,以应付教学、行政所需,并提供文娱康乐设施。扩建工程将会由同年7月开始,预计于2012年10月竣工。计划分四期进行:
兴建传理学院暨视觉艺术院大楼
扩建永隆银行商学大楼和思齐楼
在浸会大学道校园和在联校运动中心停车场兴建教学、行政及文娱康乐大楼
兴建浸会大学道校园入口
此外,校方表示会继续争取拨地,以兴建新的学生宿舍。
【组织机构】
1、历任校长
林子丰 (1956年—1971年)
谢志伟 (1971年—2001年)
吴清辉 (2001年—)
2、专业设置(院系)
共设有七个学院: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中医药学院、传理学院、理学院、社会科学院及持续教育学院。前六个学院共开设40多个本科专业及约40个高等学位修读课程。
3、学生和老师
现有全职教学人员近500人,学生约有7,200名,其中包括本科生4,700多人,研究生约2,500人。持续教育学院则开办副学士、学士及硕士课程,同时亦提供证书/文凭及短期进修课程,每年学生达50,000人次。
【文化传统】
香港浸会大学文理互通,教研并重。通过学术研究创造知识是大学的重要任务,而教研人员积极投入学术研究亦能为学生建立良好榜样,培养同学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激发同学对真理知识的渴求。各学院共设有30多个研究中心,创造研究成果,并鼓励教师为政府及工商界提供专业意见和服务,广泛应用科研成果,造福社群。2004/05学年,浸会大学的研究项目达800多项,而大学获社会各界热心捐助以支持各项教研活动的款额总逾港币一亿元,这在在显示浸会大学多年来的努力和成就深得社会人士的认同和肯定。
校徽与标志
香港浸会大学设有校徽和标志。校徽于1956年创校后便开始使用,由三种图案:圣经、波浪和绳结组成。圣经代表优质独特的基督教育,包括学术研究和对伦理及灵性的培育;波浪代表香港以岛为主的地貌,也与儒家的“智者乐水”呼应,代表大学不断努力改善质素;绳结代表在主的怀抱中基督徒能够联结一起。
标志则于1994年在香港浸会大学正名为大学后开始使用,由靳与刘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设计。标志建基于书本和水的图案,将学校英文名称缩写“BU”与书本的轮廓结合,使标志与汉字的“迎”和“进”相似,代表中西文化的融合。而标志在1996年10月的香港设计展获奖。
【社团组织】
1、香港浸会大学学生会
组织介绍、消息、活动资讯。
2、Accountancy Soccer Association (ASA)
香港浸会大学会计学会足球队,含球员、练习及比赛等活动。
3、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学科学会
社团宗旨是介绍人文学科,提供学会活动消息和文化交流资讯。
4、浸会大学国乐会
社团宗旨是推广国乐,提高师生对中国音乐的认识,举办推广活动及进行表演。
5、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学会
社团宗旨是传播中医学/医药常识。
【著名校友】
施丽珊
古学斌
区志坚
张小娴
张坚庭
闾丘露薇
郑丹瑞
陈凯欣
黄珊
洪绮敏
刘紫凤
柳俊江
麦润寿
罗冠兰
朱薰(吴佩贤)
沈诗钧(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