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和产品 · 2020年01月4号 0

智慧医疗产品经理的1613天入行思考

的确,在智慧医疗领域,工作机会没有那么多

2015年初,那时的我刚从和几位兄弟创办的智能家居公司走出来,当然我的第一家公司没有倒闭只是自己当时年轻气盛离家出走罢了,现在我和那几位还是很好的兄弟。

与此同时我也要对自己的职业赛道重新做出选择。

有幸接触到一个机会 —— 是一家「军转民用」做互联网医疗的创业创业公司,就这样,我稀里糊涂地就进入到了互联网医疗领域,并开始了产品经理的工作。最后虽然因为个人发展换了公司,但还是在互联网医疗这条赛道里不断地深耕落地。

一直做到了今天,已经四年有余。

智慧医疗产品经理的1613天入行思考

那么作为一个产品经理要深耕一个准风口领域,还是做一位“万金油”的产品经理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思考了很久。

我找过两次工作,当我在各大招聘平台里面进行搜索我相关的职业的时候,我是绝望的。因为当时大部分title都不会以医疗产品经理来招聘,但是对电商、金融、教育、等等的产品经理遍地都是。

的确,在智慧领域的产品经理工作机会没那么多,我该转行还是继续前行?

暂且不说领域划分,现在产品经理已经进入了存量时代,会越来越多的新PM走向市场。高学历高智商的人才,没有核心竞争力不出一年就会被这些新生赶上。

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产品经理离职后找不到工作的原因,这个寒冬理应属于你自己,市场上是从来不缺人才供给的。

智慧医疗产品经理的1613天入行思考

扎根于一个行业和一个领域的人,只要勤奋肯干,就有机会成为对应领域的专家并跻身头部,只学皮毛、不愿扎根、期待速成的产品经理,未来会越来越不好过。

在智慧医疗领域拼的不是产品经理基础能力,而是靠业务逻辑和行业认知,是靠扎根和纵深。时间是最好的度量尺,未来的产品专家都是业务专家,也都是行业专家。所以最后选择了自己熟悉的行业继续前行,沉淀那么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选择了赛道后,我们要继续选择车,那么这个车就是公司。这个时候就是创业公司与大厂的抉择了,要知道 3 到 5 年的产品经理,需要通过优质的项目来加速成长,因为这个时候进阶的瓶颈就要来临,你得提前做好准备。

对于智慧医疗领域的优质且有锻炼意义的项目本来就少,所以大部分成长期的产品经理在这个窗口期就卡住了。

所以这个时候我选择了初创公司,因为初创公司愿意把项目交付给你,从项目中实施研究和落地实践的过程中吃到业务的核心层面,只有落地了你的产品可以通过用户等多方位的角色给予你建议,不断地进步发现问题。

之后才会把业务理解得透彻,而且也知道医疗产品该如何找切入、以及未来市场规划在哪里。

现在互联网医疗产品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如果不懂行业、不懂业务、不懂运营,很难把产品做好,很难与产品共同成长。

看准赛道,持续深耕,必有作为。

有你们这样一群愿意慢下来研究智慧医疗的人的存在,也一直让我们无比坚信智慧医疗这个行业会有向善的未来。

洞察真需求、解决真难题

做好一款产品真的很难,尤其一款好的医疗产品更难。

做智慧医疗产品,行业壁垒高、患者渗透成本高、盈利模式跑空,商业模式不清晰、需求不定向、政策界限多。这是我遇到过的问题。

对于这一领域的产品来说,不仅仅面对的是设计、调研、测试上线。其实更多更重要的还是BD能力。医疗产品属性就是太过于依赖业务,你想想假如不懂就医具体流程、不懂医护工作流程等等,跨行的兄弟们该从何下手?

思考一:如何解决行业壁垒?

借力,假如没有医疗基因的公司想要去涉入这个领域,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力,与医疗基础业务的公司合作,做上层服务业务。

举一个例子,我们在做智慧病房业务,智慧医院的业务所有的信息基础都来源于项目医院的HIS厂商,是否可以通过一个HIS厂商产品将自己公司的只要业务组合起来,或许能成为破局点,例如费用清单的查询就是高频且有留存性的一个功能。

思考二:患者渗透成本高?

用户痛点就是恐惧,对疾病预后未知的恐惧,对疾病治疗费用未知的恐惧等等。

那么如何从医院的一个患者渗透到一个家庭的渗透效果,那就是帮他们消除恐惧,科普恐惧。医疗需求,是作为人的最底层需求存在的刚需,回避不了,无法抵抗。

举个例子,有一篇文章是写一种疾病界定分类,再说如何去防治。《曾是重症糖尿病患者,他坚持这个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这种的文章可以说每个家族微信群都有看过,传播速率非常之快。

当然我不是教大家去做这种营销的文章,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宣教,尤其是健康宣教是最好的渗透手段,成本且低。

思考三:商业模式,盈利模式与政策界限的融合

智慧医疗行业是一个对政策敏感的行业,大部决定权都把握在政府侧。/我们在2017年落地推广智慧病房的时候,很多医院因为没有政策要求,医院对于这种新型的设备与产品是处于排斥的态度。

直到2018年我们的前线业务员反馈回来的是大部分医院是开始接受这些产品,我不断的从患者服务以及医护工作流程入手,因为这两个重要用户有需求了院方才会考虑采购,当时的切入点是做好医院的患者满意度。

再到了2019年政策智慧化改造下来对于评级要求有限定的时候,在此基础上,基于互联网创新医疗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与患者分群的垂直健康服务,最后得到了医院的青睐。

所以,对于互联网医疗企业来说,盈利模式需要跟政策走,其商业模式就是帮助医院移动互联网化,连接患者,连接医护工作者,连接远程诊疗与分级诊疗体系。

还有最重要的是活着。

思考四:需求不定向

医疗需求特点是多样化的,医疗供给特点是量少且集中。如何捕捉用户的真实需求,如何高效解决医患、医院的问题,业务熟悉程度是重点。

需求的不定向,是我遇到过最棘手的问题,如何把项目平台化?

对于医院医疗服务需求的把握,例如移动查房等。需要手握医护的工作流程,移动查房的业务流程,医疗产品如果对需求没有把控力,很难去设计相关的医疗产品去服务医院与患者。

除此之外,只有不断地调研、整理案例、业务实践,用户需求得以有效疏导,用自身在信息技术方面长期积累的优势和实践经验,结合新时代下医疗政策的要求,洞察医院的真需求,解决患者的真难题。

思考五:医疗产品设计的主要核心是什么?

医疗始终是围绕着医院主题来展开话题的。因为在医疗领域,医院永远是医疗服务的主体,不能脱离主体天马行空的去做一些产品。

很多互联网医疗公司都强调要颠覆创新,毕竟这是一个容错率极低产品,他们的行为是特定的,更重要的是传承创新。

信任与权威。而依托医院开展的互联网创新才更能获得患者的信任。在有效的强大背书后面才能有更多的案例可以去实施。

2016年我做过慢病管理服务,护理护工上门服务等等。一开始是想要从养老院、大健康机构入手,原因是切入门槛低,我们缺乏医疗资源,想找一些试验田进行验证市场。跑了一大圈回来发现如果没有医院验证,背书的东西其实用户是不会买单的。

然后尝试去跑医院市场,注意是公立医院,结果大家可想而知也是宣告失败的。

是否可以尝试一下民营医院?这个留给大家思考了。

还要以人文本去设计产品,让医疗有温度。中国医院信息化仍然无法实现以人为本,打通服务与管理到人的“最后一公分”。移动互联网医院一方面通过患者移动服务平台连接患者,让患者随时随地可以获取医疗服务,参与诊疗过程,让服务行云流水。

另一方面通过医院移动工作平台连接医护工作者、医疗管理者、医院决策者,让他们随时随地可以沟通、分享、协作、处理业务、做出决策,让管理触手可及。

共资源、共知识

2018年底我利用闲暇时间整合了一些资源,让相关领域的产品人了解一些架构、解决方案、产品设计、商业推广等等。在做粗浅的介绍的同时也让自己不断地进步。

HPM和读者,不是简单的知识共享,我们要成为一种相互成全的关系,2020年我将会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个人基于平台进行资源整合这是一个公众号的发展方向。

另外我会不断的解析产品的设计,核心结构难题以及很多有意义的思考和探索。才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产品,才能实现从产业深耕到产业再造的跃变。

2020年,智慧医疗市场的机会窗口就在眼前,因为我感受到了这个市场的热情前所未有。

HPM的道路没有万众瞩目,只有幕后深耕,我还也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