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和产品 · 2019年12月19号 0

在国外大厂做设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当我在“谷厂”(非正式,谷歌人对谷歌的亲切称呼)工作的第6个月时,我思考了一些应届生对未来工作的期望。如果你在毕业前就已经在大厂里实习过,那么很可能,在工作之前就已经有了这样的期望。

一旦你开始工作了,就会发现理想很饱满,现实很骨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总是有很多场景需要你去协调,通常还会不太顺利。你也没办法去调动这个项目执行所需的一切资源,因为这个公司需要大家各司其职,并不能听你一个人指挥。无论一个组织发展成怎样的规模,这样的情况注定会出现。

大家都觉得“在四大巨头公司、或者成熟的科技公司、又或是一家设计机构里工作,就可以拥有设计师所需的一切资源去做设计。”我在此大胆质疑这个说法,现实并不如此。

我带着思考,找到一些在巨头科技公司和咨询公司工作的设计师进行交谈,并将大家的看法进行汇总“作为新手设计师,我们在工作中了解到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我希望这篇文章在你思考第一份设计工作时,能够对你有所启发,同时需要明白,在大厂工作不是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01

  • 理想:“我在学校所学一定可以致用于工作中。”
  • 现实:你在学校所学的设计知识,不一定总是能反映到工作里。

我记得第一次实习的时候,以为工作内容会和学校里做的事情差不多,结果现实并非如此。除了需要在工作里运用所学的技能之外,我还需要学习面临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受众时,如何将这些技能最大化利用起来。

“在学校的时候可以发现,设计学习是一个线性的过程。然而到工作上,你需要去适应产品设计是种非线性的形式,以及对不同场景所需要的技能作出临时应变。“边学边做”就是我职场中领悟到的真谛。”

——Genubae Lee,一位来自Facebook产品设计师。

在和来自不同大学各式各样的学生交流完后,我了解到不是每个项目都很完美。如果你想要做更多研究相关的工作,那么卡内基·梅隆大学或密歇根大学等学校,相比起我的母校加州艺术学院,会拥有更完善的课程。但是抛开这些利弊,你所学的知识并不会直接运用到工作中。

像我刚提到的,你需要把学到的技能跟随组织情况灵活应变。在谷歌,去创造非常耗时的交付成果是一种奢侈,在其他地方,这可能被认为是规范,是不需要重复造新轮子。

“根据你上大学所在地区的情况,可以判断你的课程专业是不是在哪些方面有缺乏。关于母校本科生项目我不作过多评价,但是研究生项目不能促进你对设计是如何融入一个组织流程有一个总体了解。几乎每个组织都是敏捷型,并且都在试图解决在一个敏捷的环境里怎样最优化融入设计。

而应届毕业生对于任何流程式或仪式上的东西,以及这些东西为什么和最终的工作相关没有什么概念,所以在他们正式工作之前,有太多关于组织上的东西需要他们学习、吸收。”

——Sujan Khadgi,一位来自URBN的产品设计师。

咨询工作不一样,大多数人因为没有提前为适应工作环境做好准备,最终弄的精疲力尽。Sujan 刚刚娓娓道来的也是我在做咨询的时候经历过的,如果你最终在一家咨询机构工作,那会很不一样,因为你的工作是按小时计费的。你必须确定工作时间,并对工作水平有一个很好的评估,以确保在预算范围内能完成工作。在一个代理机构做咨询顾问是很有挑战的事情,因为设计项目可以教会你更多如何运用到产品设计组织里的东西。

和除了开发之外的人员合作也是一件新鲜事。在学校里,你是没有机会接触到内容运营、产品或者品牌方。如何去应对形形色色的人,如何处理他们的优先级是你将在工作中学习到的东西,这些也是无法提前准备的。

02

  • 理想:“为了成为一枚优秀的设计师,我得有很强的视觉表现力。”
  • 现实:“优秀的设计师不只需要突出的视觉表现能力。”

我经常会提及这个话题,当谈到怎么去成为一名优秀设计师的时候,更多是在讨论如何沟通以及如何驱动项目的事。推进项目意味着从利益相关者着手,解释与业务目标相关的设计原理,并且保证设计目标与清晰的产品愿景是保持一致的。优秀的设计师应该拥有良好的协作技巧,要勇于多交流而不是逃避沟通。

Geunbae完美的诠释了这点。从他和我在学校的经历来看,那时候的我们通常把优秀的设计师定义为那些有着酷炫项目,展示着精美的UI界面和完整原型的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当你进入行业时你才能真正感受到什么才是优秀的设计师应该具备的。

我们见过真正出色的设计师并不仅有良好的执行能力,在跨职能领导,视野拓展,业务思考上更是具有远见卓识,并且,在任何有重大影响力的项目上都表现得谦卑却富有热情。

03

理想:“因为我是在一个大公司做设计,所以我总是可以完成工作。”

现实:游刃有余地应对公司不同政治立场的问题也是一项必备“设计”技能。

前些天,我同我的导师兼合伙人Jason Cho交流了一下。谈话期间,他反复向我提及到,想要在谷歌这样的大公司升职加薪、获得成功, 游刃有余地处理“公司政治立场问题”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向高层表达、推销你的设计理念。

每个公司都会有因“政治立场”不一样而带来摩擦。你得学会跟其他部门,像产品经理、程序员沟通竞争,推销你的设计。在一些公司可能有很难应对的高管,即使你有强有力的调研支撑你的观点,他也不会听进去。我到现在也还会经历这样的情况,但我相信我们可以做的就是提前去做好研究准备,去找到可以和这些高管更好沟通的办法。

甚至在团队之间也会出现这样的摩擦波动。比如说,你现在做的项目同别的团队在产品目标或者开发目标上有冲突。通常情况,因为面对同一目标难以达成共识、造成局面紧张时,双方要么选择妥协,要么选择退缩。如果这个时候,有人可以站出来协调双方,达成共识,为双方释放出更多时间进行协作,那将是非常棒的贡献。

04

  • 理想:“进大厂就意味着更大的影响力。”
  • 现实:你不可能一直都去做那些看起来很酷炫、人尽皆知的项目。

Angela Nguyen,是一名亚马逊的语音设计师,她说在这样的巨头公司工作意味着更少的设计创作自由,对此,我深有同感。因为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忙于应对不同的项目的deadline,要求我们根据优先级去聚焦项目。同样存在很多约束需要你去处理。在谷歌,我们不能只做设计,然后交付掉就完事。我们得确保所做的设计是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的,它需要迎合产品生态系统里具有凝聚力的准则。

刚工作的时候,你接受的项目可能不会让你激情满满。就像Angela说的,你可以通过增长设计思维处理完项目遗留问题。这些项目具有很多面,彼此层层交错,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看到效果,跟一个可塑性空间大的新项目不一样。

05

理想:“创新可以一夜之间就发生,我也可以独自完成。”

现实:创新是需要花时间,也需要协作。

重复造轮子,作出所谓的“创新”是很容易做到的事。真正在一夜之间做到创新是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的。虽然大公司都推崇创新,但是由于公司政治和大量人员掺杂其中的原因,推动创新是一个缓慢、甚至有时候略显混乱的过程。如果你期望迅速做出一些明显的改变,那创业公司是个适合你的选择,因为初创公司组织层级少,有更多的生存压力去推动他们做事。

设计不应该总被认为有创新才叫设计。梦想着为北极星解决方案做设计当然是好的,但是你还是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去找到更落地的解决方案。这是关于理想主义和现实之间的平衡。

——Geunbae Lee

任何创新都需要协作,需要不止一人来完成。一个产品,从营销到制造等方方面面。说实话,我不太能理解有些人把他们的成功归结到个人原因。对一路上帮助过你的人应该怀有感恩之心,并且能够意识到一个人的成功是源于多个人的努力。

06

理想:“我可以总是和其他设计师共同协作。”

现实:和其他设计师合作做一个项目可能是普遍的,也可能是罕见的。

这个情况可能会因项目而异。但是从我个人经历和同行交流来看,“你几乎不大可能和别的设计师一起协作。你可能是你们团队唯一的体验设计师。”

设计师之间的协作即便对于大公司来说,也很少有团队有时间做。特别在产品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产品和开发目标。有些团队专门从事工作中的设计协作和创新。但问题是他们需要提前两三年去规划,所以在那段时间很难把结果带来的影响进行量化。在谷歌,如果可以通过协作得出结果,那将很有价值,但是当很难看到结果时,这件事就被认为是一种浪费时间。

如果你重视设计协作,像IDEO这样的公司就特别符合你的要求,在那你可以同很多设计师共同协作、把从学校习得的设计方法论运用到日常工作中。

在公司团队内部里较少出现设计协作的原因是,要支持的产品和迭代功能太多了。但如果你是跨职能部门工作或专注于做创意产品设计,相比起独立做产品,你会获得更多机会同其他设计师合作。

07

理想:“我可以调动所想要的一切资源帮助我去执行项目。”

现实:并非所有大型组织都有完善的设计资源和流程。

在我加入谷歌知道这个事实后是比较惊讶的,每个团队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个和自己产品有些相似或者独特的建立过程。我认为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共享,但是某些资源只是基于某类产品,不适用于其他产品。调研也同理,与我之前实习过的公司相比,现在的公司对于企业研究还很少。

根据Sujan的经验,有些公司不会在调研方面投入太多,因此你需要执行自己的游击调研,或者倡导利益相关者走进用户。这会使包括用户在内的整个设计过程变得很有挑战,特别是当你们团队没有一个设计研究员构成。

我们介绍项目流程的方式也大相径庭。在亚马逊,Angela喜欢利用用户故事作开场,因为她学会了以用户为中心,但她也发现有些设计师并不会那样做。这确实令人吃惊,像Intuit这样的公司,他们非常重视用户故事,并且善于利用用户故事去阐释设计,反观谷歌,我很少看到这样的表达方式。

尽管你所在公司已经建立了设计部,但你不能假设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体验设计。我在学校的时候养成了一个习惯,同一件事,面对同班人讲,我的同学们都知道我在谈论什么,但面对来自不同背景的人,情况就不一样了,我会采取不一样的措施。

所以,现在我会在每次会议开始前,尝试先向不了解设计知识的人介绍一下我的工作,并预热一下我的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