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 · 2009年11月19号 0

京剧 红娘 简介

红娘这个人物“成名”于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西厢记》的故事,原出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北宋以后,这个故事广泛流传,士大夫“无不举此以为美谈,至于倡优女子,皆能调说大略”(宋赵令畤《〈蝶恋花〉鼓子词序》)。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秦观、毛滂曾用《调笑转踏》,赵令畤曾用《商调蝶恋花鼓子词》歌咏这一故事。到了南宋被民间艺人改编为话本《莺莺传》和官本杂剧《莺莺六幺》。金代董解元进一步把这个故事改编为《西厢记诸宫调》(俗称《董西厢》)。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是在历史上流传的崔、张故事,特别是在《董西厢》的基础上的再创造。红娘这个人物在崔、张故事中以一个婢女的身份出现,在元稹的《莺莺传》中虽有其名,但并不十分重要,是一个平凡的女婢,从唐到宋的流传过程中她的地位也一直如此,自《董西厢》起,才对这个形象进行了成功的创造,使之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然使其真正的大放光彩,成为不朽的艺术形象,进入许多中国人的心中,却是始于王实甫的《西厢记》。
〖形象分析〗
  从这个故事的大概中,可以看出红娘并不是莺莺和张生初次会面的“介绍人”,莺莺和张生相识相知是源于普救寺里的偶然相遇。红娘当初不仅没有“搭桥”,且在一段时间里,曾经奉崔母之命监视他们的行动,管制着莺莺,防范她有越轨之举。所以莺莺曾经埋怨红娘“但出闺门,影儿般不离身。”红娘回答说:“不干红娘事,老夫人着我跟着姐姐来。”(《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红娘是崔家的奴婢,其主要职责就是服侍和管制着小姐莺莺。促使红娘改变自己的态度,背叛自己的“职责”是源于一场兵变的灾难。
  佛殿相遇后,崔、张的爱情在“地下”悄悄地发展着,他们“月下联吟”、“道场顾盼”,彼此相思,好事在望。然平地起风波,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要掳莺莺为妻。三日之内若不交出莺莺,“伽蓝尽皆焚烧,僧俗寸斩,不留一个”。在此危难之际崔老夫人做出决定,当众宣布:“但有退兵之策的,倒陪房奁,断送莺莺与他为妻。”张生欣喜若狂,修书一封,招来白马将军,退却半万贼兵。总以为美满姻缘指日可待。然兵退身安的老夫人,在庆功宴上却出尔反尔,悔亲赖婚。“赖婚”之举伤了张生,害了莺莺,激起了红娘极大不满。从此红娘坚决地站在张生的立场上,打抱不平地要成就张生与莺莺的婚事。她为张生进计献策,她为莺莺传书递简,辛勤劳苦自不必说,还常常忍着小姐无端指责,受着老夫人无情的棍棒。当张生由衷感激地说:“小生久后多以金帛拜酬小娘子。”红娘反驳道:“先生的钱物,与红娘做赏赐,是我爱你的金货?”(《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在红娘无私的竭尽心力的帮助下,老夫人终于让步,崔、张这对情人终成眷属。
  由此观之,红娘本不是一个好管天下姻缘的“多事”人,她所以卷入崔张的婚姻中,由旁观者变为“热心人”,其原因概括起来有三:一是感激张生侠义地救了她们一家人。“我想咱们一家,若非张生,怎存俺一家儿性命也?”(《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二是她不满老夫人忘恩负义,过河拆桥。“这是俺老夫人的不是,将人的义海恩山,都做了远水遥岑。”(《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三是她认为小姐与张生郎才女貌,是天生地设的一对。“秀才是文章魁首,姐姐是仕女班头;一个通彻三教九流,一个晓尽描鸾刺绣。”(《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所以,红娘所为绝不仅仅是出于“热心”,而是义与勇的表现;而红娘这一个人物的内涵也不只是一个牵线搭桥者,而是中华民族一种美好道德的象征。这种道德就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牺牲自己,见义勇为;以自己无私的辛劳,成全他人的幸福。这,也就是红娘的本来面貌。她与中国古代的“媒婆”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古代有“三姑六婆”之说。“三姑”是指:尼姑、道姑、卦姑;“六婆”是指: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这“六婆”中的“媒婆”就是男女双方之间专门从事穿针引线工作的搭桥者,并且以此谋生,而不是“无私的辛劳”。古代任何人的婚姻都要经媒婆的“手续”,没有“媒妁之言”的婚姻,是不被家庭和社会承认的。
〖《西厢记》故事〗
  《西厢记》是我国古代爱情戏中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作品之一。它的故事梗概:书生张珙和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普救寺里一见钟情,他们不顾封建势力的阻挠,挣脱礼教的束缚,有火一样的热情互相追求,经过曲折的斗争并消除种种误会矛盾,终于在侍女红娘费尽心力的帮助下,私自结合。崔母发觉后,经红娘的据理力争,又恐家丑外扬,只好承认婚事,但要求张珙立刻上京应考。于是两人又被迫分离,直到张生中举归来,才和莺莺团聚。
〖剧目名称〗
  
1.京剧《红娘》

  
  一名《西厢记》。见唐元稹《会真记》,金董解元《弦索西厢》,元王实甫《西厢记》及明李日华《南厢记》。陈水钟、荀慧生始编为京剧演出,以红娘为主,至“拷红”止。《红娘》荀慧生饰红娘
  红娘
  主要角色
  红娘:旦
  张珙:小生
  崔莺莺:旦
  崔夫人:老旦
  法本:生
  法聪:丑
  惠明:净
  孙飞虎:净
  杜确:生
  琴童:丑
  中军:老生
  情节
  唐,贞元年间,西洛书生张珙进京应试,在河中府普救寺邂逅崔相国的女儿崔莺莺,二人一见倾心。张珙乃搬入寺内,居住西厢之侧,以期俟机与崔莺莺相近。河中叛将孙飞虎,知崔莺莺貌美,兵围普救寺,欲掠之。崔夫人于危急中誓言:“有人能退去贼兵,愿倒赔妆奁,将莺莺之为妻。”张珙有挚友白马将军杜确,统兵镇守蒲关,乃修书一封,命寺僧惠明下书往邀杜确前来解围。杜确剿灭孙飞虎之后,张珙本思与崔莺莺结成夫妇,岂知崔夫人嫌其为白衣秀士,悔却前言,借词推托。张珙与崔莺莺两心怏怏,红娘乃往来传书递柬,先使二人在花园相会,继之更促成二人婚事,共度佳期。事为崔夫人闻知,怒笞红娘。红娘据理申辩,并责崔夫人出尔反尔之过,终使崔夫人张口结舌,无言以对,依红娘之见,准张珙与崔莺莺结亲,但须张珙赴试高中之后,始允成礼。张珙遂离河中,取路入都。至此,张珙与崔莺莺之事,告一段落。
  注释
  《西厢记》为家喻户晓的名著,近世以来,《佳期》、《拷红》等折,还活跃在南、北昆曲舞台上。曲艺节目中,也有不少演唱西厢故事者。荀慧生在《西厢记》中,最喜爱红娘。这个人物善良、正直,爽朗、热情,反抗性也很强烈。崔、张的结合,借助于红娘之力不小。昆曲《拷红》一折,即是重点强调红娘这一人物,歌颂她的勇敢、沉着和机智。
  京剧早年本无演《西厢》故事的剧目,为弥补这一缺陷,乃着手创编。因最喜红娘其人,遂参照王本《西厢》和昆曲《拷红》编写成《红娘》一剧,以张生、莺莺情事为纲,以红娘一角为主,歌颂这一见义勇为、成人之美的青年女性。剧本于一九三六年编成,同年十月二十二日在北京首次演出。自饰红娘,何佩华饰崔莺莺,高维廉饰张君瑞,何盛清饰崔夫人,张春彦饰白马将军。演出后,深得好评。此后数十年,率演不衰。其后又根据演出心得、体会,对于剧情和唱、做,随时加工改进。尤其解放后,重新加以整理,使主题更为突出。此剧唱腔和表演身段,皆有独特创造:如《琴心》一场的“反汉调”,《佳期》一场的“反四平”,以及《逾墙》一场红娘手持棋盘引入张生的身段等等,都不见于其他戏中。这些创造,因密切结合人物性格,久已脍炙人口。
  
2.其他剧种

  川剧、黄梅戏、越剧、豫剧、蒲剧、江淮剧都有《西厢记》,豫剧有《拷打红娘》,河北梆子有《打红娘》,滇剧有《莺莺饯别》,评剧有《崔莺莺》,楚剧有《三才子》。
  
3.歌曲专集

  程小东电影曲目(主角刘欣)
  1. 女儿梦
  2. 红娘
  3. 龙泉剑
  4. 放风筝
  5. 小小歌
  6. 风求凰
  7. 飞
  8. 奴婢苦
  9. 红娘
  这盘CD歌词为红娘度身定做,细品很有味道。
  1. 女儿梦
  心里有话 说给谁听 女儿心事给风 同是红颜 不一样的梦 飘来飘去 梦在谁手中 身不由己 何必有花容 一个情字了得 来世愿作一朵花 自由自在 在山野中
  2. 红娘
  把两颗心拴在一起 你是那根红线 当有情人终成眷属 你已悄悄走远 才子佳人的情节 总有你的出现 为人作嫁的传说 湿了多少泪眼 今生梦 来世缘 太少温热太多寒 女儿情 古今同 一怀愁绪隔千年 多少无眠夜为你轻叹 有谁知红娘啊 也是红颜 欢情尽 真爱远 你的故事太古典 红尘深 良宵短 好自珍重每一天 常在梦境里听你呼唤 莫将那好时光 付于流年
  3. 龙泉剑
  仗剑逍遥游 谁解少年愁 惊鸿一瞥心已许 佳人可知否 为求一知己 宁舍万户侯 赢得红颜含笑看 何必带吴钩 诗心溢剑气 暗香盈红袖 何计留得芳心住 相伴到白头
  4. 放风筝
  花无语 草无声 无声世界亦多心 香也浓 色也浓 春到深处爱从容 人有情 天有风 难得有缘向晴空 我是一纸小精灵 飞呀飞 飞呀飞 美丽的心愿上天 无尽的情丝手牵 我是一纸小精灵 飞呀飞 飞呀飞 飘飘然 飘飘然 不为争高低 只把心事说给你听
  5. 小小歌
  嘿……小小一枝花 开在谁家 生得颜色好 不要人人夸 小小女孩 长在谁家 学着花模样 悄悄长大 小小弄青梅 小小骑竹马 小小心里想个啥 小小不回答
  6. 风求凰
  有美人 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 思之如狂 凤飞翩翩 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 不在东墙 张弦代语 欲速衷肠 何时见许 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 携手相将 不得于飞 使我沦亡
  7. 飞
  飞……一纸小精灵 载我女儿梦 越飞越高 越飞越远 越飞越轻盈 借你双飞翼 给我扶摇风 越飞越高 越飞越远 越飞越轻盈 飞呀飞 飞呀飞 飘然向晴空 高处冷不冷 飞呀飞 飞呀飞 迢迢银河畔 可有广寒宫 飞呀飞……
  8. 奴婢苦
  为人作嫁奴婢苦 代人受过聪明误 堪叹风雨护花人 身在难中谁呵护
  9. 红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