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 · 2009年11月9号 0

康熙帝 详细资料

康熙帝,即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
  康熙帝8岁登极,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他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熙盛世的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
个人档案
  姓名:爱新觉罗·玄烨
  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为清世祖顺治皇帝的第三子。
  属相:马
  享年:68岁
  庙号:清圣祖
  父亲:爱新觉罗·福临
  母亲:佟佳氏 后尊为孝康章皇后
  子女:35子,20女
  最得意:16岁智擒鳌拜
  最不幸:自幼丧父、丧母
  出生: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八日(公历5月4日)
  逝世: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公历12月30日)
  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陵寝:景陵(清东陵)
  嫡妻:赫舍里氏——索尼的孙女(孝诚仁皇后),钮祜禄氏——遏必隆之女(孝昭仁皇后),佟佳氏——佟国维之女(孝懿仁皇后),乌雅氏——威武之女(孝恭仁皇后)
  配偶:16人
  继位人:胤禛(雍正)
  最失意:三丧皇后
  最痛心:储位两立两废
  最擅长:学习
康熙功绩,千古一帝
  清圣祖康熙帝 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举行亲政仪式。康熙帝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在康熙八年赢得了与顾命大臣鳌拜的斗争,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康熙执政期间,撤除吴三桂等三藩势力(1673年),收复台湾(1684年),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1688年-1697年),并胜利地驱逐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他在京师东北的热河营建了避暑山庄,将其作为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等部王公贵族觐见的场所。康熙帝亲政不久后,便宣布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他还着手整顿吏治,恢复了京察、大计(清)等考核制度。为了防止被臣下蒙蔽欺骗,爱新觉罗玄烨还亲自出京巡视,了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还有三次东巡、六次西巡,以及数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他还亲自巡视黄河河道,督察河工,并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
  康熙一生对中国历史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概括说来,共有八点:
  第一,削平三藩,巩固统一。三藩是指三个降清的明将:平西王吴三桂,镇云南;平南王尚可喜(子之信),镇广东;靖南王耿继茂(父仲明、子精忠),镇福建。三藩占据要地,拥兵自重,成为清初的三个地方割据势力,其中以吴三桂实力最强。国家钱粮,大半耗于三藩。三藩在自己的独立王国里,设立税卡,私行铸钱,圈占土地,掠卖人口。经过八年平叛战争,终于取得削平三藩的胜利。群臣请上尊号,康熙帝严辞拒绝。他认为,八年战火,生民涂炭,应该务实,切戒虚名。随后,他开始着手统一台湾。
  第二,统一台湾,开府设县。明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人侵占台湾。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郑成功死后,其子郑经奉南明正朔(即承认南明的正统地位)。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抓住郑经死后,其子郑克塽年幼、部属内讧、台湾政局不稳的时机,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率军统一了台湾。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台湾府下设三县——台湾县(今台南)、凤山县(今高雄)、诸罗县(今嘉义),派总兵官一员、率官兵八千,驻防台湾。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
  第三,抵御外侵,缔结和约。黑龙江地域在皇太极时已经归属清朝。清军入关后,沙俄东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地区,占领雅克萨(今阿尔巴津)、尼布楚(今涅尔琴斯克)、呼玛尔(今呼玛)等城。康熙统一台湾后,调派军队进行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取得胜利。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同俄国在尼布楚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了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划定了以额尔古纳河、格尔毕齐河和外兴安岭为界,整个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都是中国的领土。这是中国历史上同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表明康熙帝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
  第四,亲征朔漠,善治蒙古。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解决了漠南蒙古问题,康熙则进一步解决了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的问题。从秦汉匈奴到明朝蒙古的民族难题,到康熙时才算得解。康熙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蒙古成为清朝北部坚固的长城。
  第五,重农治河,兴修水利。清军入关后,最大的弊政莫过于圈占土地,跑马占田,任意圈夺。顺治帝曾谕令禁止圈地,但禁而不止。康熙帝颁令,停止圈地,招徕垦荒,恢复生产。为促进农业生产,康熙帝六次南巡,治理黄河、淮河、运河、永定河,并兴修水利,取得很大成绩。
  第六,移天缩地,兴建园林。康熙先后兴建畅春园、避暑山庄、木兰围场等,乾隆又大兴“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圆、万寿山清漪园(后改名颐和园)和圆明园等,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推向高峰。
  第七,兴文重教,编纂典籍。他重视文化教育,主持纂修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律历渊源》、《全唐诗》、《清文鉴》、《皇舆全览图》等,总计60余种,2万余卷。
  第八,吸纳西学,学习科技。
皇帝有才,能文能武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的、为数不多的封建政治家,还是多才多艺的学者。钱宗范在《康熙》中说:“他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自然科学方面的数学、天文、历法、物理、地理、农学、医学、工程技术;人文方面的经、史、子、集;艺术方面的声律、书法、诗画。他几乎都有所研究。他写出了八九十篇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论著,他亲自审定了多种历史方面的书籍,他还精通多种民族语言。”。
  康熙的汉文水平很高,中国历史知识丰富。“城高千仞卫山川,虎踞龙盘王气全。车马往来云雾里,民生休憩在当前。”他的这首《登高诗》被誉为帝王诗。康熙六巡江南题词很多,如为济南趵突泉题“激湍”、“源清流洁”,为珍珠泉题“清漪”、“润物”,为镇江金山龙禅寺题“江天一览”,为济南省城书院题“学宗洙泗”,为钱塘江龙王庙题“恬波利济”,为陆秀夫祠堂题“忠节不磨”,为米芾海狱庵题“宝晋遗踪”。题词充分表明康熙高深的汉文水平和丰富的中国历史知识,题词的书法也很好。康熙善学。宣城梅觳成、泰州陈厚耀入值南书房,康熙教过他们算学。
  康熙崇儒尚佛。自幼就对儒家学说充满浓厚兴趣,认为“殊觉义理无穷,乐此不倦”。康熙十六年十二月,他在御制《日讲四书解义序》中,明确宣布清廷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以儒家学说为治国之本。康熙帝的这一态度为清朝内部持续数十年的文化纷争(也是治国方略的纷争)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康熙也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每当天下发生灾祸,康熙常常视为对当政者的警示。比如康熙十八年发生地震,康熙下诏说:“朕躬不德,政治未协,致兹地震示警”。因此要求臣下自省,廉洁。康熙二十六年,天下大旱。康熙下诏说,这都是由于自己缺少凉德“不能上格天心”而造成的。
  康熙善射。他晚年对近御侍卫说:“我自幼至老,用鸟枪弓箭射死老虎135只,熊20只,豹25只,猞狲10只,麋鹿14只,狼132只,吹哨引来而射死的鹿几百只。射获其余野兽不计其数。曾一天之内射兔318只。”
  康熙有丰富的水利知识。他六巡江南视察河工,对每项水利工程都能作出具体指示。他最后一次南巡(康熙四十六年一至三月)是亲自考察泗州西溜淮套是否可以开河才去的。经过实地考察,他正确地予以否决。
铲除鳌拜,集中帝权
  康熙即位之时,清朝处于虽然建立,但国家正百废待兴的局面。而康熙虽然当了皇帝,但因为年幼,国家大事的决断基本掌握在四位辅政大臣手中。这四位辅政大臣,索尼居首位,总掌启奏批红等大权,但年老力衰。排在第二位的苏克萨哈富有才干,但与鳌拜不和。其后的遏必隆则为人圆滑,不与人争锋。对权力最有野心的是鳌拜。为了在索尼退下之后掌控朝政,鳌拜一方面拉拢遏必隆,一方面借圈地事件打击苏克萨哈。在处理朝政时,鳌拜十分专横,根本不将康熙帝放在眼中。
  康熙以退为进,在祖母的支持和帮助下,一方面避免与鳌拜发生正面冲突,一方面韬光养晦,专心学习治世本领,并寻找适当时机剪除鳌拜。 
  1667年6月,索尼去世。十二岁的康熙决心废除四大臣辅政体制,实行亲政。7月,实行亲政大典。不过,康熙虽然亲政,但原有辅政体制却未能发生变化。为了使康熙能够及早亲政,并迫使遏必隆和鳌拜也交出权力,苏克萨哈在康熙亲政第六天上书请求退隐。在康熙尚未做出反应之际,鳌拜罗织了24条罪状陷害苏克萨哈,并强迫康熙将其处死。清除了苏克萨哈后,鳌拜更加肆无忌惮,朝廷所有政事,均由其决断;对于康熙帝的有些诏令,他也敢公开抗旨。这些使康熙意识到该是剪除鳌拜的时候了。康熙考虑到鳌拜亲信党羽遍布朝野,所以决定设计将其铲除。
  康熙一方面在表面上麻痹鳌拜,一方面选择一群身强力壮的少年练习扑击之术。1669年5月,康熙决定采取行动。他首先将鳌拜的党羽以各种名义派出,削弱鳌拜的势力,然后派人将鳌拜召入宫中擒获。鳌拜的党羽在此之后也被一一擒拿。
  他下诏说:“鳌拜愚悖无知,诚合夷族。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战功,贷其死,籍贯没拘禁。” 也就是说,鳌拜因立过许多战功,所以免于一死而终身监禁。对于其党羽也给予了不同的处罚。同时恢复了苏克萨哈的职位。这种措施稳定了满清的朝局。康熙剪除鳌拜后,废除了辅政体制,收回了朱批大权。自此才真正开始了亲政。
政治一统,制度完善
  在政治上,康熙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他表示“天下大权当统于一”(《清圣祖实录》卷275,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辛未),“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清圣祖实录》卷284,康熙五十八年四月辛亥)。为此,他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限制满洲贵族的权力,如剥夺各旗王公干预旗务的权力,破除“军功勋旧诸王”统兵征伐的传统,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政治影响等。另一方面,康熙将用人之权、奖惩之权亲自控制,不许大臣干预;并设立密奏制度,以广泛体察下情。这种统治方式为被雍正、乾隆二帝继承和发展,并为清朝其他皇帝沿用。 
  康熙帝在加强皇权的同时,也着手完善满清官僚政治制度。有两个现象值得特别注意:一是康熙九年八月将内三院改为内阁,从此内阁作为满清法定中央政府、作为官僚政治的重要象征,其地位稳定下来并一直存在到清末;二是康熙二十三年开始纂修《大清会典》。这是清代第一部重要的政典。《大清会典》于康熙二十九年完成,共162卷。从此,清朝官僚政治的运行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初步实现了政治运作的规范化。
  经济发展,百姓富足 康熙认为“家给人足,而后世济”,在继续采取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的同时,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体现了他仁爱的一面。其一,是废止“圈田令”,即废止满清贵族圈近京州县田地的特权,将土地让与百姓耕种;康熙在诏书上说:“自后圈占民间房地,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已圈者,悉令给还民间”,其二,延长垦荒的免税时间。清初规定垦荒三年内免税,以后改为六年;康熙十二年重申新垦荒田十年后征税。这一政策刺激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使耕地面积迅速增加。其三,实行更名地政策。对于农民耕种的原先属于明朝宗室的土地,康熙下诏农民可以不必支付田价,照常耕种。“原种之人,令其耕种”,永为世业,号为“更名田”。这些农民成为自耕农。这一政策将直隶、山东、山西、湖广、陕西、甘肃等地废藩田改为民地,自耕农大量出现。其四,改革赋役制度。1646年(顺治三年),清廷以明万历时旧籍为准,着手编纂《赋役全书》,到1657年(顺治十四年)完成。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至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删除全书上的田赋尾数,重新编成《简明赋役全书》。为了防止地方官吏的私征滥派和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在催征办法上也不断改变,如从发给花户“由单”到“串票”(二、三、四联等串票),再到“滚单”等。 
  此外,康熙还重视兴修水利,大力修治黄河,终将“淮黄故道,次第修复”,暂时缓和了黄河中下游和沿淮各地多年水患的威胁,保证了百姓的耕种。
军事自卫,收复疆域
  初步形成了剿抚并用的方针,即“乱则声讨,治则抚绥”(《清圣祖实录》卷180,康熙36年2月壬寅),“仰凭天道,俯惬人情,以万不得已而用兵”(《御制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序》)。康熙认为:“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清圣祖实录》卷151,康熙三十年五月丙午)。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乱;遏制了沙俄的扩张,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武力平定割据台湾的郑氏家族,使台湾回归;康熙还亲征新疆准噶尔,击败噶尔丹,使蒙古土尔扈特臣服清朝。
  
平定三藩

   所谓“三藩”,是指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自清初以来,他们各霸一方,形成几股割据势力。“三藩”都拥有大量武装。特别是吴三桂,“功最高,兵最强”,积极储将帅,习武备,使“四方精兵猛将,多归其部下”。他们仗着自己日益壮大的力量,飞扬跋扈,不听约束,给满清以很大威胁。而且所耗军费巨大。 
  1673年三月,以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但请求留其子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为引线,引发了是否撤藩的激烈争论。最后康熙帝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决定下令“撤藩”。 
  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并于次年派将率军进攻湖南,攻陷常德、长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他又派人四出散布檄文,煽诱鼓动。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等许多地方大员纷纷叛清。接着,福建耿精忠亦叛。在短短数月之内,滇、黔、湘、桂、闽、川六省陷落,一时局面相当严重。随后,陕西提督王辅臣、广东尚之信等也相继反叛,变乱扩大到广东、江西和陕西、甘肃等省。 
  叛乱消息传到北京后,年轻的康熙帝对“三藩”之乱采取了坚决打击的措施。在康熙运筹帷幄的指挥下,康熙意识到,部队军纪存在问题,八旗兵攻破城池后,扰民滋事,掳掠妇女,这样下去,部队将失去民心。于是,康熙召集众将,申明纪律,下令归还军中有夫之妇,让城中许多被拆散的夫妻团圆。”
  1676年(康熙十五年)十月,福建耿精忠在清军进攻下,被迫投降。广东的尚之信也于1677年投降。闽、粤以及江西都先后平复。1678年八月,吴三桂死,其部将迎立其孙吴世璠继位,退居云贵。此后,清军先后收复湖南、广西和四川。1681年,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云贵悉平。
  
收复台湾

  在三藩刚刚平定不久,割据台湾的郑氏家族发生内乱。起因是1662年郑成功病逝后,其子郑经立。1681年,郑经死后,其部将冯锡范等杀死了郑氏的继承人,改立郑经次子克塽继承延平王位。郑克塽年幼,成为冯锡范的傀儡。康熙在此情况下,决心为了国家统一收复台湾。1681年七月,康熙下诏“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与将军总督等统舟师进取澎湖、台湾”。 
  1683年,施琅率领战舰三百,精锐水师二万,进攻澎湖。经过七天激战,清军占领了澎湖。不久,郑克塽派人前来乞降,清军进驻台湾。 
  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台湾府)三县(台湾、凤山、诸罗),隶福建省,并在台湾设巡道一员,总兵官一员,副将二员,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在清朝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下,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更加密切。
  
抵抗沙俄侵略

   明末清初,沙俄在亚欧大陆上不断向东扩张,并于17世纪中期侵入了中国黑龙江地区。沙皇多次遣使来华,要求建立外交和通商关系,但因俄国侵占中国领土等问题而遭到清政府拒绝。此外,由于清初国内尚未安定,所以直到17世纪80年代中期,康熙才对黑龙江地区的俄国据点雅克萨采取了有力的军事行动。
  俄国因内外问题一时无力在东方大规模用兵,遂希望议和,被康熙接受。1689年,中俄订立了尼布楚条约,这是中国和近现代欧美国家签订的第一个条约。根据条约,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和直达于海的外兴安岭为中俄边界,外兴安岭和乌第河之间土地的归属另行议定。这样,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被确认为中国的领土。此后,俄国多次派遣使节和商队来到北京,清政府还在北京建立了俄罗斯馆供俄人居住。 
  
平定准噶尔叛乱

   清初,西北方居住的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漠北喀尔喀蒙古内部又分为扎萨克图、土谢图、车臣等三部。漠西厄鲁特蒙古内部又分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清军入关之前,漠南蒙古就已归附清朝,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各部,也与清政府关系密切。
  厄鲁特蒙古的准噶尔部,从17世纪中叶以后逐渐强盛起来。特别到噶尔丹为汗时期,势力更加强大。他不仅统治了厄鲁特四部,而且占领了天山南路各回城,势力达到青海、西藏地区。为了实现割据一方的野心,噶尔丹与正在对外扩张的沙俄勾结起来,于1688年春,对喀尔喀蒙古发动了突然进攻。在清政府的帮助下,噶尔丹暂时退兵。
  1690年,噶尔丹在沙俄的支持下,率二万多骑兵,向内蒙古大举进攻。 康熙帝曾先后于1690年,1696年和1697年三次亲征,耗费粮饷无数才打败了叛军。最后,噶尔丹染病死去。 
  噶尔丹叛乱被粉碎以后,喀尔喀蒙古各部又回到了原来的居住地。清政府设置将军和参赞大臣率兵驻守科布多和乌苏雅台等重镇,加强了对喀尔喀蒙古地区的管理和统治。
文化昌盛,礼教复兴
  康熙强调兴礼教。他在康熙十八年下诏说:“盛治之世,余一余三。盖仓廪足而礼教兴,水旱乃可无虞。比闻小民不知积蓄,一逢歉岁,率致流移。夫兴俭化民,食时用礼,惟良有司是赖。”
  在康熙倡导之下,编成了收字四万七千多的《康熙字典》以及一百八十卷的《大清会典》,一百零六卷的《佩文韵府》,一百二十卷的《历代题画诗类》,九百卷的《全唐诗》,还策划了一万卷的《古今图书集成》。
对内安抚,民族团结
  在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上,康熙帝以抚慰为主,加强了边疆少数民族对满清的向心力。比如土尔扈特蒙古虽然受到沙皇俄国的控制,但仍心向中央政府,多次派人奉表入贡。
  在西藏问题上,康熙除了承继顺治帝册封达赖政策外,还派兵于1718年至1720年(康熙五十七年至康熙五十九年)间入藏,击败了占据西藏的准噶尔叛军。此后,清政府分兵驻藏,并任命康济鼐和颇罗鼐二人分理前后藏事务。
历史评价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逐步恢复经济,清朝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最富庶的帝国。清初人口从明末的五、六千万急剧下降,1661年(顺治十八年),全国人丁数字是1913万,到1711年(康熙五十年),增为2462万。这只是丁数,不是人口总数。所以现在的满族人口中,历史上由女真、野人女真、蒙古、朝鲜、汉、呼尔哈、索伦等诸多民族部落融合而成并且绝大多数满族祖先为汉族人,促进了民族融合。
  此外,根据官方统计数字,康熙六十年,也就是1721年,垦田面积从1651年顺治时期的2,90亿亩增加到了7,30亿亩。像抛荒严重的两淮地区,至康熙中期已“无尺寸之荒芜”。因遭三藩叛乱而更加残破的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到康熙晚年也开垦无遗。相应的是粮食价格从顺治时期的斗米二钱(银) 在康熙年间降到了0.5到0.6钱(银) 。
  另一方面,康熙平定内乱,将台湾收回,使中国的疆土进一步扩大。当时清朝的疆域,东起大海,西至葱岭,南到曾母暗沙,北达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总面积为1300万平方公里。
  以上我们充分肯定了康熙帝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作为,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他就没有缺点和错误了。实际上康熙帝还是有不少局限性,如过分维护满洲贵族的经济,政治特权,制造“文字狱”以钳制知识分子思想,由禁传教士而导向“闭关锁国”等等,这些都是他的不足之处。不过,比较而言,他的功绩要大于过失。
  史学家史景迁批评康熙有三:一是皇位继位的纠葛有点进退失据;二是康熙虽喜爱西学,任用耶稣会士,并允传教,但对西方并不信任,因而有礼仪之争以及导致雍正的禁教;三是康熙以轻徭薄赋自豪,以此彰显盛世,但其永不加赋的政策按耕地面积缴固定税金,与人口无关,于是人口虽增,亦不加赋,为康熙的继承者造成财政困难。[2]
  另外,梁启超、邵力子等人认为,康熙在位时对西方科技很感兴趣并且还掌握了很多,但他却严禁自己之外的人学习,因为他担心先进的西方科技一旦传开,将会极大的动摇以骑射起家的满清的统治[3],据传教士张诚(J. F. Gerbillon)的日记,康熙不准传教士在有汉人和蒙人的衙门里翻译任何科学文献。而此举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的衰落。梁启超说,康熙的科学是用来打击他人的一个工具,“就算他不是有心窒塞民智,也不能不算他失策”。
  历史小说家高阳则说康熙有两大缺点,一是在传位问题上,始终犹豫不决;二是“好名”,而且好与臣下争名。
  这位君主,要想成为一切人的品德上的楷范,还有待于更好地信仰基督教,别无他法,可惜,他有耽溺享乐的倾向。
  ——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鞑靼旅行记》
  康熙的文章:
  下列诸书是以玄烨的名义刊行的,但有些肯定是朝臣们写的:………。玄烨被说成是一位书法家,但最近看到的被确认为是他的真迹的复制品并不说明的他的书法非常高明。
  ———恒慕义(A.W.Hummel)《清代名人传》
  康熙的科学知识:
  这位皇帝认为他自己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又是卓越的数学家,但是,尽管总的说来他对科学以及其它知识怀有兴趣,他对音乐一无所知,也几乎不懂最基础的数学知识。
  ——马国贤(Matteo Ripa)《马国贤神父回忆录》
  清史稿的评价
  《清史稿》对康熙皇帝的评价是: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于戏,何其盛欤!
康熙朝大事年表
  顺治十八年 (1661年 辛丑) 正月 初二日,顺治帝患痘,病危。召原任大学士麻勒吉、学士王熙起草遗诏。初七日,逝于养心殿。遗诏中对十八年的朝政进行检讨,共有十四项罪责。遗诏立第三子玄烨为太子,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辅佐年仅八岁的幼帝。初八日,遣官颁行遗诏于全国。初九日,玄烨即皇帝位;年号:康熙。
  二月 移顺治帝梓宫于景山寿皇殿。裁撤十三衙门。诛杀内监吴良辅。设立武备院,专门制作收藏宫中所用军械及陈设器物。诏令江宁、苏州、杭州三织造隶内务府。
  三月 为顺治帝上尊谥“章皇帝”,庙号“世祖”。
  四月 以一等阿达哈哈番侍卫傅达理随葬顺治帝,予祭葬,谥忠烈。 郑成功收复台湾。江南苏、松、常、镇四府发生奏销案。 六月 罢内阁,复内三院。
  十一月 康熙帝亲祀于圜丘。世祖章皇帝升祔太庙。
  十二月 平西王吴三桂率大军入缅,缅甸人执明永历帝朱由榔以献。宗人府进《玉牒》。
  是年 为防内地民众与郑成功抗清势力联系,实行海禁,勒令江南、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里至五十里,并尽烧船只,片板不准下海,此即“迁海令”。
  康熙元年(1662年 壬寅)
  二月 郑成功接受荷兰侵略者揆一投降。
  三月 以滇南平,告庙祭陵,大赦天下。尊世祖山陵为孝陵。
  四月 加上太祖、太宗尊谥。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父子于昆明。郑成功逝。
  五月 夏至,康熙帝亲祭地于方泽。
  八月 宗人府、礼部遵谕议王、贝勒、贝子等有愿抚养女者,奏准抚养,随养父母升降。
  十月 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尊皇后为仁宪皇太后,母后为慈和皇太后。
  十一月 吴之荣告发庄廷鑨私修《明史》。
  康熙二年(1663年 癸卯)
  二月 慈和皇太后佟佳氏逝。
  三月 庄廷鑨《明史》案发生。
  五月 诏天下钱粮统归户部,部寺应用,俱向户部领取,著为令。为慈和皇太后上尊谥孝康熙慈和庄懿恭惠崇天育圣皇后。奉移世祖梓宫往孝陵,奉安地宫。
  六月 葬世祖章皇帝于孝陵,孝康皇后、端敬皇后与之合葬。
  十一月 改造福陵、昭陵地宫成,奉安太祖、太宗宝宫。
  康熙三年(1664年 甲辰)
  四月 鳌拜奏内大臣费扬古之子侍卫倭赫擅骑御马,费扬古怨,被籍家弃市。诏令工部织染局归内务府。
  康熙四年(1665年 己巳)
  二月 御史董文骥疏言大臣更易先皇帝制度,非是,宜一切复旧。
  三月 修缮历代帝王庙。辅政大臣议钦天监官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罪。
  七月 以太皇太后懿旨,聘辅臣索尼孙女、内大臣噶布喇之女赫舍里氏为皇后,行纳采礼。
  九月 册立辅臣索尼之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
  十月 康熙帝首至南苑校射行围。
  康熙五年(1666年 丙午)
  正月 辅臣鳌拜与苏克萨哈因换地相争,自此鳌拜专权。
  三月 辅臣索尼请皇帝亲政,留中未发。
  十一月 辅臣鳌拜以改拨圈地,诬告大学士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连等罪,逮捕下狱。而辅臣中的索尼年老,遏必隆软弱,苏克萨哈望浅,俱不能抗拒鳌拜。
  十二月 鳌拜矫旨杀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连。
  康熙六年(1667年 丁未)
  正月 封世祖第二子皇兄福全为裕亲王。
  四月 加索尼一等公。
  六月 内弘文院侍读熊赐履上疏,陈述当朝满汉矛盾尖锐、制度废弛。
  七月 康熙帝亲政,御太和殿受贺,加恩中外,大赦。始御乾清宫听政。命武职官一体引见。鳌拜杀苏克萨哈及其子。赐遏必隆、鳌拜加一等公。
  九月 命修《世祖实录》。康亲王杰书议苏克萨哈罪。
  十一月 冬至,祀天于圜丘,奉世祖章皇帝配享。
  康熙七年(1668年 戊申)
  正月 建孝陵神功圣德碑。加鳌拜、遏必隆太师。
  九月 康熙帝将巡边,侍读学士熊赐履、给事中赵之符疏谏。康熙帝止行,仍令遇事直陈。
  十二月 治历法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劾奏钦天监监副吴明烜。
  康熙八年(1669年 己酉)
  正月 修乾清宫,康熙帝移御武英殿。此系太皇太后懿旨:“皇帝现居清宁宫,即保和殿也。以殿为宫,于心不安。可将乾清宫、交泰殿修理,皇帝移居彼处。”
  二月 行南怀仁推算历法。巡视近畿。
  三月 结束清初的历法之争,授南怀仁为钦天监监副。
  四月 幸太学,释奠孔子,讲《周易》、《尚书》。给事中刘如汉请举行经筵,嘉纳之。
  五月 诏逮捕鳌拜交廷鞫。是日,在鳌拜入见时,侍卫以扑击之戏抓捕之。自此,设善扑营,以近臣领之。王大臣议鳌拜三十大罪,当诛族。康熙帝诏令以其屡立战功,免死拘禁,其党班布尔善等伏诛。夺遏必隆太师、一等公。诏永停圈地,今年已圈者给还。
  六月 诏宗人有罪,不忍开除宗籍,自顺治十八年以来被削宗籍者,由宗人府详察以闻。
  七月 诏复被鳌拜诬罪的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连原官,并予谥。
  十月 卢沟桥成,上为文勒石。
  十一月 太和殿、乾清宫成,上御太和殿受贺,入居乾清宫。
  康熙九年(1670年 庚戌)
  正月 祈谷于上帝,奉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世祖章皇帝配享。起遏必隆公爵,宿卫内廷。
  五月 加上孝康章皇后尊谥,升祔太庙。
  七月 奉祀孝康章皇后于奉先殿。
  八月 诏都察院纠察陪祀王大臣班行不肃者。康熙帝奉太皇太后、皇太后首谒孝陵。
  十月 颁《圣谕》十六条。改内三院为内阁,复设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大学士。谕礼部举行经筵。
  康熙十年(1671年 辛亥)
  正月 封世祖第五子常宁为恭亲王。
  二月 命编纂《孝经衍义》。
  三月 告诫年幼诸王读书习骑射,勿恃贵纵恣。设置日讲官。
  四月 命续修《太祖圣训》、《太宗圣训》。诏宗人闲散及幼孤者,量予养赡,著为令。始行日讲。
  九月 以寰宇统一,告成于太祖太宗陵。奉太皇太后、皇太后启銮。谒福陵、昭陵。幸盛京,御清宁宫,赐百官宴。遣官祭诸王诸大臣墓。
  康熙十一年(1672年 壬子)
  二月 康熙帝至先农坛首次行耕耤礼。朝日于东郊。
  五月 《世祖实录》编纂完成。
  十一月 康熙帝幸南苑,建行宫。
  十二月 裕亲王福全、庄亲王博果铎、惠郡王博翁果诺、温郡王孟峨疏辞议政,允之。康亲王杰书、安亲王岳乐疏辞议政,不许。
  康熙十二年(1673年 癸丑)
  正月 幸南苑,大阅八旗将士。此后或行大阅于卢沟桥,或玉泉山,或多伦诺尔;地无一定,时间亦不以三年为限。
  二月 上御经筵,命讲官日值。赐八旗官学翻译《大学衍义》。
  三月 平南王尚可喜请老,许之,以其子之信嗣封镇粤,不许,令其撤藩还驻辽东。
  六月 禁止八旗以奴仆殉葬。
  七月 命重修《太宗实录》。吴三桂、耿精忠佯请撤藩,以揆朝旨。
  八月 试汉科道官于保和殿,不称职者罢。遣官分至云南、广东、福建,进行撤藩。谕礼部:祭祀大典,必仪文详备,乃可昭格。命其考察古礼斟酌议定。
  九月 谕总管太监考察各宫太监勤惰情况。
  十一月 吴三桂杀巡抚朱国治,举兵反叛。
  十二月 吴三桂反对撤藩叛乱,讯传京师。执其子额驸吴应熊下狱。诏削吴三桂爵,宣示中外。京师民杨起隆伪称朱三太子以图起事,事发,杨起隆逃逸,其党被诛。此为“朱三太子案”。罢汉官参与祭堂子之礼。
  康熙十三年(1674年 甲寅)
  正月 封世祖第七子隆禧为纯亲王。
  二月 广西将军孙延龄叛。太皇太后颁内库银犒赏平三藩前线将士。钦天监新造仪象成。
  三月 耿精忠叛,执总督范承谟,并邀台湾郑经助攻。
  五月 皇后赫舍氏因难产逝于坤宁宫。康熙帝为此辍朝五日,亲送大行皇后梓宫于北沙河巩华城殡宫。
  六月 定以内务府大臣领三旗包衣护军营负责宫门守卫及扈从、执灯、引导等事。
  十二月 康熙帝拟前往亲征三藩叛乱,王大臣以京师为根本重地,且太皇太后年事已高,力谏乃止。提督王辅臣在陕西策应三藩叛乱,杀经略莫洛。
  康熙十四年(1675年 乙卯)
  四月 以上谕确立经筵的形式为侍臣进讲,然后皇帝复讲,互相讨论以达到对经义有所阐发。
  闰五月 幸玉泉山观禾。
  九月 康熙帝首谒明陵,致奠长陵,遣官分祭诸陵。
  十一月 复设詹事府官。
  十二月 立皇子胤礽为太子,遣官告祭天地太庙社稷,颁诏中外,加恩肆赦。
  康熙十五年(1676年 丙辰)
  正月 以建储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徽号。因军需浩繁,民力唯艰,暂停仁孝皇后陵寝建造之工。
  十月 康熙帝命讲官进讲《通鉴》。耿精忠势穷而降,三藩叛域浙、闽、陕渐次平定。
  康熙十六年(1677年 丁巳)
  二月 幸南苑行围。大阅于南苑,命内大臣、大学士、学士诸文臣亦俱披甲。
  三月 改顺治年间十三衙门的相关机构分别为内务府的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营造司、慎刑司、庆丰司、上驷院,并于其下设立敬事房。诏令内务府三旗每旗编为五佐领,设骁旗、护军参领,由骁旗参领兼管旗务。命翰林长于辞赋书法者,以所业进呈。任命靳辅为河督,整治河务。
  七月 康熙帝御便殿,召大学士等赐坐,论经史,间及前代朋党之弊端,谕严加警戒。封世祖乳母朴氏为奉圣夫人,顶帽服色照公夫人品级。
  八月 册立内大臣遏必隆之女贵妃钮祜禄氏为皇后,佟佳氏为贵妃,赫舍里氏为僖嫔,李氏为安嫔,章佳氏为敬嫔,董氏为端嫔。内务府总管大臣向二十家内管佐领传谕:宫内一应服役行走女人,凡有事进宫,公事毕即应出外,不许久停闲坐,将外间事向内传说,并窃听宫内事往外传说。
  九月 上发京师,谒孝陵,巡近边。
  十月 始设南书房,命侍讲学士张英、中书高士奇入值。
  十一月 封长白山神,遣官望祭。
  康熙十七年(1678年 戊午)
  正月 诏中外臣工各举博学通才之人,以备顾问,由皇帝亲试。大学士李霨等举荐曹溶等71人,命赴京齐集请旨。
  二月 制《四书讲疏义序》。皇后钮祜禄氏崩于坤宁宫,辍朝五日,谥曰孝昭皇后。
  三月 吴三桂在衡州(今河南衡阳)称帝,年号昭武。
  七月 召翰林学士陈廷敬、侍读学士叶方蔼入值南书房。吴三桂于衡州称帝。
  八月 西洋国王阿丰肃使臣入贡。御经筵,以《御制诗集》赐陈廷敬等。吴三桂死。颁行《康熙永年历》。
  十月 皇四子胤禛生,母为乌雅氏。
  康熙十八年(1679年 己未)
  正月 平定三藩之乱已取得阶段性胜利,康熙帝御午门宣捷。
  三月 御试博学鸿词于体仁阁,授彭孙遹等50人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官。修《明史》,以学士徐元文、叶方蔼、庶子张玉书为总裁。
  七月 视纯亲王隆禧疾。京师地震诏发内帑十万赈恤。
  八月 以地震祷于天坛。
  康熙十九年(1680年 庚申)
  四月 以学士张英等供奉内廷,日备顾问,下部优恤,高士奇、杜讷均授翰林官。命南书房翰林每日晚讲《通鉴》。宗人府进《玉牒》。设武英殿造办处。谕:凡放匠之处,妃、嫔、贵人等不许行走,待晚间放匠后方许行走。
  十月 册封胤禛之母乌雅氏为德嫔。
  康熙二十年(1681年 辛酉)
  正月 增置讲官。
  二月 皇太子胤礽就傅,以大学士张英、李光地为师。
  三月 葬仁孝皇后、孝昭皇后于东陵昌瑞山陵。
  七月 因平定三藩,赐宴于瀛台,员外郎以上皆与,赐采币。
  十一月 定远平寇大将军等率军入云南,吴世璠自杀,三藩之乱彻底平定。
  十二月 以三藩平定御太和门受贺,宣捷中外。加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徽号,晋贵妃佟佳氏为皇贵妃,册封孝诏仁皇后之妹钮祜禄氏为贵妃,晋惠嫔那拉氏为惠妃,宜嫔郭络罗氏为宜妃,荣嫔为荣妃。颁发恩诏,赏赐宗室、外藩,予封赠,广解额,举隐逸,旌节孝,恤孤独,罪非常赦不原者悉赦除之。是年,康熙帝诏见直隶巡抚于成龙,称其为“清官第一”。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壬戌)
  正月 上元节,赐群臣宴,观灯,用柏梁体赋诗。上为制《升平嘉宴诗序》,刊石于翰林院。
  二月 以平滇遣官告祭岳渎、古帝陵、先师阙里。康熙帝斋戒于景山,为太皇太后祝寿。东巡谒陵,以皇太子胤礽随从。
  三月 康熙帝谒福陵、昭陵,驻跸盛京。谒永陵。由山道前往乌拉行围。望祭长白山。
  七月 清廷以郑氏降将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准备攻台。
  九月 诏每日御门听政,春夏以辰初,秋冬以辰正。
  十月 诏重修《太祖实录》,纂修《三朝圣训》、《平定三逆方略》。
  十二月 遣郎谈、彭春侦察雅克萨情形,还奏后康熙帝决定暂不进攻,派宁古塔将军与之对垒。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癸亥)
  二月 康熙帝初次幸五台山。
  五月 设汉军火器营。
  六月 至古北口外行围,木兰围猎自此始。
  八月 命经筵大典,大学士以下侍班。
  九月 限额鲁特入贡人数。
  十月 设黑龙江将军,驻黑龙江城(今爱辉南)。
  十一月 以收复台湾,告祭孝陵。
  十二月 《易经日讲》成,康熙帝制序文颁行。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甲子) 正月 命整肃朝会礼仪。首次纂修《大清会典》,自崇德元年至康熙二十五年。
  二月 以萨克素兵临雅克萨。
  四月 谕讲官,讲章以精切明晰为尚,毋取繁衍。
  九月 康熙帝初次南巡启銮。
  十月 开放海禁。南巡途径黄河,视察北岸诸险。
  十一月 南巡至江宁,谒明孝陵。回銮时次曲阜,诣孔庙,瞻先圣像,讲《日经》,诣孔林酹酒,书“万世师表”,留曲柄黄盖。是年,用施琅议,于台湾设府、县等,隶福建行省。
康熙家族
  康熙共有35子、20女。其中只有20个儿子、8个女儿活到成年。
  父亲顺治皇帝
  长兄爱新觉罗·牛钮,早殇
  二兄爱新觉罗·福全,裕亲王
  五弟爱新觉罗·常宁,恭亲王
  七弟爱新觉罗·隆禧,纯亲王
  母亲孝康章皇太后佟佳氏
  后妃
  ·孝诚仁皇后 赫舍里氏
  ·孝昭仁皇后 钮祜禄氏
  ·孝懿仁皇后 佟佳氏
  ·孝恭仁皇后 乌雅氏(德妃,雍正帝生母)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生二女,下嫁仓津,多尔济。子允祥。
  ·敦怡皇贵妃,瓜尔佳氏。侍奉康熙时为和妃,世宗雍正帝尊为皇考贵妃,高宗乾隆尊为皇祖温惠皇贵太妃,乾隆三十三年薨,年八十六。生一女,殇。她为康熙诸妃中最长寿。
  ·悫惠皇贵妃,佟佳氏,孝懿皇后的妹妹。雍正时尊为皇考皇贵妃,乾隆时尊为皇祖寿祺皇贵太妃。死后,谥为壳惠皇贵妃。
  ·温僖贵妃,钮祜禄氏(?——1694), 满洲镶黄旗人,孝昭皇后的妹妹,康熙二十年册为贵妃,三十三年十一月初三去世。一子,允礻我,一女,夭折。
  ·惠妃,纳喇氏(?——1732),郎中索尔和之女,初为庶妃。康熙十六年册为惠嫔;二十年为惠妃。雍正十年四月初七日薨。享年在70岁以上。二子,承庆、允褆。
  ·宜妃,郭络罗氏(?——1733),满洲镶黄旗人,佐领三官保之女。康熙十六年册为宜嫔;二十年为宜妃。雍正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薨。享年在70岁以上。三子,允祺、允禟、允禌。
  慧妃,博尔锦吉特氏/博尔济吉特氏(?——1670),科尔沁三等公吉阿郁锡之女,幼年被选进宫,尚未册封,于康熙九年四月十二日薨。五月初九追封为慧妃。
  ·荣妃,马佳氏(?——1727),员外郎盖山之女。康熙十六年册为荣嫔;二十年为荣妃。雍正五年闰三月初六去世。享年在70岁以上。生有五子一女,其中只有允祉成人,一女下嫁乌尔衮。
  ·平妃,赫舍里氏(?——1696),孝诚仁皇后的妹妹,满洲正黄旗人,领侍卫内大臣承恩公噶布拉之女,幼年时待年宫中,康熙三十年生下允玑(示字旁),三十五年六月二十日卒,当月追封为平妃。
  ·良妃,卫氏(?——1711),满洲正黄旗包衣人,内管领阿布鼐之女。一废太子之时,皇八子曾被众大臣保举为皇太子,深受父皇厌恶。康熙曾说:“(皇八子)系辛者库贱妇所生”。卫氏大约是整个清朝妃嫔中母家地位最卑下者。康熙三十九年,她和瓜尔佳氏(敦怡皇贵妃)一同册封为嫔。康熙五十年十一月二十日去世,享年当在40岁以上。
  ·宣妃,博尔锦吉特氏(?——1736),科尔沁达尔汗亲王和塔之女,顺治皇帝悼妃的侄女。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册封为宣妃。乾隆元年八月初八薨,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奉安。
  ·成妃,戴佳氏(?——1740),满洲镶黄旗人,司库卓奇之女,初进宫为嫔。康熙十九年生皇七子。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册封为成妃。乾隆五年十月三十日薨,享年当在70岁以上。乾隆六年三月二十四日奉安。
  ·定妃,万琉哈氏,康熙在时为嫔,雍正时尊为皇考定妃,后来随儿子履亲王允裪住,轮到自己的生日的时候,还会被迎进宫去祝贺,但再未进尊封,薨时九十七岁。
  ·顺懿密妃,王氏。初为密嫔,后尊封为密妃。三子,允禑、允禄、允衸,允衸八岁夭折。
  ·纯裕勤妃,陈氏。初为勤嫔,被雍正尊封为勤妃。一子,允礼。 ‘
  ·庶妃,钮祜禄氏,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九日生皇二十女。卒年不详。
  ·庶妃,张氏,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生皇长女,十三年二月初十日生皇四女。卒年不详。
  ·庶妃,王氏,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生皇十六女。卒年不详。
  ·庶妃,刘氏,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日生皇十七女,卒年不详。
  ·襄嫔,高氏。一子,允禝,一女,未成年即夭折。
  ·谨嫔,色赫图氏。一子,允祜。
  ·静嫔,石氏(?——1758),石怀玉之女。康熙五十二年生皇二十三子,六十一年被雍正帝尊为皇考贵人。乾隆元年被乾隆帝尊为皇祖静嫔,二十三年六月初八薨,享年当在60岁以上。次年三月二十二日奉安。
  ·熙嫔,陈氏,一子,允禧。
  ·穆嫔,陈氏,一子,允祢。
  ·僖嫔,赫舍里氏 (?——1702),赉贝山之女。康熙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册为僖嫔,康熙四十一年九月薨,四十四年二月初九日奉安。享年当在40以上。
  ·通嫔,纳喇氏,监生常素代女。初,赐号贵人。康熙十四年,生皇子万黼。十八年,生皇子允禶。二十年,生皇十女固伦纯悫公主。雍正二年六月,世宗晋尊为皇考通嫔。乾隆九年甲子六月二十三日卒。(十年十月十六日奉安)。
  ·端嫔,董氏,员外郎董达齐女。康熙十年生皇二女,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册为端嫔。卒年不详,享年在60岁以上。康熙五十九年九月初九日奉安。
  ·安嫔,李氏,汉军正蓝旗,总兵官刚阿岱女。康熙十六年八月册封。大约在雍正年间去世,享年当在60岁以上。
  ·敬嫔,章佳氏据圣祖御集当为王佳氏,康熙十六年八月册封。大约在雍正年间去世,享年当在60岁以上。
  ·贵人,郭络罗氏,宜妃的妹妹。
  ·布贵人,兆佳氏,生皇五女和硕端静公主。
  ·袁贵人,袁氏,康熙二十八年五月二十七日生皇六女和硕恪靖公主,二十二年生允禹(示字旁),卒年不详。
  ·贵人,纳喇氏,那丹珠女。(生卒年不详)。
  ·贵人,陈氏,陈秀女。康熙五十二年,生皇十五子允禐。(生卒年不详)。
  ·贵人,纳喇氏,骁骑校昭格女。(生卒年不详)。
  ·伊贵人,易氏(?——1728年),雍正六年戊申(四月)卒,享年约七十多岁。
  ·马贵人,康熙五十五年前卒。葬景陵妃园寝,其余不详。
  ·尹贵人,葬景陵妃园寝,其余不详。
  ·勒贵人,葬景陵妃园寝,其余不详。
  ·新贵人,(?——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二月初五日卒,葬景陵妃园寝,其余不详。
  ·文贵人,葬景陵妃园寝,其余不详。
  ·蓝贵人,葬景陵妃园寝,其余不详。
  ·常贵人,葬景陵妃园寝,其余不详。
  ·尹常在,葬景陵妃园寝,其余不详。
  ·色常在,葬景陵妃园寝,其余不详。
  ·路常在,葬景陵妃园寝,其余不详。
  ·寿常在,葬景陵妃园寝,其余不详。
  ·常常在,葬景陵妃园寝,其余不详。
  ·瑞常在,葬景陵妃园寝,其余不详。
  ·贵常在,葬景陵妃园寝,其余不详。
  ·徐常在,(?—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十月十四日卒,葬景陵妃园寝,其余不详。
  ·石常在,葬景陵妃园寝,其余不详。
  ·灵答应,葬景陵妃园寝,其余不详。
  ·春答应,葬景陵妃园寝,其余不详。
  ·晓答应,乾隆三十二年葬妃园寝,葬景陵妃园寝,其余不详。
  ·庆答应,葬景陵妃园寝,其余不详。
  ·秀答应,葬景陵妃园寝,其余不详。
  ·治答应,葬景陵妃园寝,其余不详。
  ·妙答应,葬景陵妃园寝,其余不详。
  ·牛答应,葬景陵妃园寝,其余不详。
  ·双答应,葬景陵妃园寝,其余不详。
  子女
  儿子(按出生顺序)
  爱新觉罗·承瑞
  爱新觉罗·承祜
  爱新觉罗·承庆
  爱新觉罗·赛音察浑
  爱新觉罗·长华
  爱新觉罗·长生
  爱新觉罗·万黼
  爱新觉罗·胤禶
  以上各子幼殇,未序齿
  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固山贝子,原名爱新觉罗·保清
  皇次子爱新觉罗·胤礽,皇太子,后封理密亲王,原名爱新觉罗·保成
  皇三子爱新觉罗·胤祉,诚隐亲王
  皇四子爱新觉罗·胤禛,雍正皇帝
  皇五子爱新觉罗·胤祺,恒温亲王
  皇六子爱新觉罗·胤祚,幼殇
  皇七子爱新觉罗·胤祐,淳度亲王
  皇八子爱新觉罗·胤禩,原封廉亲王,后废
  皇九子爱新觉罗·胤禟,封为贝子
  皇十子爱新觉罗·胤礻我,辅国公
  皇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禌,幼殇
  皇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祹,履懿亲王
  皇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怡贤亲王
  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祯(雍正帝即位后,下令其“祯”字改为“禵”),恂勤郡王
  皇十五子爱新觉罗·胤禑,愉恪郡王
  皇十六子爱新觉罗·胤禄,出继承泽亲王硕塞之后博果铎
  皇十七子爱新觉罗·胤礼,果毅亲王
  皇十八子爱新觉罗·胤祄,幼殇
  皇十九子爱新觉罗·胤禝,幼殇
  皇二十子爱新觉罗·胤祎,简靖贝勒
  皇二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禧,慎靖郡王
  皇二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祜,恭勤贝勒
  皇二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祁,诚贝勒
  皇二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秘,诚恪亲王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即位后为避讳,诸皇子名中“胤”字辈的,改为“允”字。
  女儿
  皇长女(1668年—1671年),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生;十年十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张氏。
  皇二女(1671年—1673年),康熙十年三月初九生;十二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董氏。
  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1673-1728),母庶妃马佳氏。
  皇四女(1674年—1678年),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生,康熙十七年殇,时年五岁。母庶妃张氏。
  皇五女,和硕端静公主(1674年—1710年),母布贵人兆佳氏。
  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1675-1735),母贵人郭络罗氏。
  皇七女(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生,八月即殇。母德妃乌雅氏。
  皇八女(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生,闰六月殇。母皇贵妃佟佳氏。
  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1683-1702),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女,固伦纯悫公主(1685-1710),母庶妃那拉氏。
  皇十一女(1685年—1686年),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七生;二十五年五月殇。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
  皇十二女(1686年—1697年),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二十四生,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卒,时年十二岁。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1687-1709),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四女,和硕悫靖公主(1689-1736),母贵人袁氏。
  皇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1691-1709),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六女(1695年—1707年),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生;四十六年十月殇,时年十三岁。母庶妃王氏。
  皇十七女(1698年—1700年),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生;三十九年十一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刘氏。
  皇十八女(1701年),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生,不久即殇。母和嫔瓜尔佳氏。
  皇十九女(1703年—1705年),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十四生;四十四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襄嫔高氏。
  皇二十女(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初九生,十二月殇。母庶妃钮祜禄氏。
  养女,固伦纯禧公主(1671-1741),圣祖弟恭亲王常宁长女,母庶福晋晋氏。
诗词作品
  孝懿仁皇后逝世后,康熙为悼念亡妻,作诗如下:
  《恭挽大行皇后诗四首并序》
  大行皇后秀钟华阀,德备壶信,克孝克慈。顷者正位翟愉,甫承册命,遂婴笃疾,莫挽徽音。时属新秋,候当阑暑,惊璇霄之月坠,伤碧落之星沈。物在人亡,睹遗褂而雪涕;庭虚昼永,经垂幕以怆怀。悲从中来,不能自已,握管言情,聊抒痛悼。
  森森万象眼轮中,须识由来是化工。
  体一无终而无始,位三非寂亦非空。
  天门久为初人闭,福路全凭圣子通。
  除去异端无忌惮,真儒若个不钦崇。
  此诗写与康熙1696年.是他亲征葛尔丹时,自帅中路大军追敌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温度尔汗一带,给叛军以毁灭性的打击.命裕亲王福全、皇长子胤褆帅师征厄鲁特,锡之以诗
  万国勤怀保,三阶愿治平。寰中皆赤子,域外尽苍生。
  小蠢忘帲冒,天心解斗争。执迷思梗化,伐罪事专征。
  武略期无敌,王师出有名。亲藩分鈇钺,长子拥麾旌。
  貙虎资郎将,貔貅壮禁营。玉戈凝晓色,金甲耀秋晴。
  获丑宁遗类,筹边重此行。据鞍军令肃,横槊凯书成。
  烟火疆隅堠,牛羊塞上耕。遐荒安一体,归奏慰予情。
  赐皇子胤祉
  玉弩金戈壮此行,期门环卫在连营。
  深居莫忘勤劳意,须识间关出塞情。
  赐皇子胤禛
  逆我颜行讨必加,六军严肃静无哗。
  分营此日如棋步,奋武群看卷塞沙。
  赐皇子胤禩
  戎行亲莅制机宜,沐浴风霜总不辞。
  随侍晨昏依帐殿,焦劳情事尔应知。
  这三首诗是康熙三十五年三月康熙第一次亲征葛尔丹途中所写。
  行殿示诸皇子
  师行日已远,边马风萧萧。眷言靖疆宇,宁惮道路遥。
  彼寇邻北藩,谲谋声动摇。除恶必拔本,稂莠隳良田。
  外攘内斯安,务令金甲销。吾民息转输,丁男无弊调。
  一劳方永逸,所戒怠与骄。天心鉴此诚,雨旸时以调。
  班师拖陵,留皇长子胤褆殿后示之
  伐经时铁马驰,自春徂夏历边陲。
  炎风暑雨归来日,留待旋镳抚六师。
  示诸皇子
  勤俭守家法,为仁勉四箴。读书须立体,学问便从心。
  佻达愆非浅,浮华罪渐深。人皆知此道,何必论古今。
  用皇三子秋日郊行应制诗韵
  风高凤阁秋,万物变清幽。露冷凝仙掌,云寒聚岭头。
  荷疏起一雁,蒲尽现群鸥。郊外西成好,应知禾黍收。
  康熙三十五年第二次亲征葛尔丹后,胜利回师时所作:
  班师次拖陵
  战马初闲甲士欢, 挥戈早已破楼兰。
  弥天星斗销兵器, 照彻边山五月寒。
  御赐施琅
  岛屿全军入, 沧溟一战收。
  降帆来蜃市, 露布彻龙楼。
  上将能宣力, 奇功本伐谋。
  伏波名共美, 南纪尽安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