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运营工作中,我们通常会听到这几种声音:
“BAT都做了,我们为什么不做?”
“现在就流行这个”
“我们的产品没有竞品”
“别人做的已经很成熟,我们拿来用就可以”
我们一一来解读下,为什么这几句话听着都没错,做起来就是死?
1.“现在就流行这个”
通过互联网我们知道了“风口”,还知道了“猪”,所有会议上成功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大佬们都会说:“我只是做了一只猪,站到了风口上”。这句话相当于坐公交车时售票员的那句“后面还有一辆”。多少人看到的是所谓“成功人”的话,而却没有看到那些死在“风口”的企业?
跟风,是互联网行业最容易失败的一种方式。有这么一个笑话:“在国外,如果你开了一个加油站,你发现你周围很快会开饭馆、超市、咖啡馆等等。而你在中国,你开了一个加油站,你会发现你周围会开2,3,4,5,6,7个加油站。”大家都想分蛋糕,但是你得看清楚这个蛋糕是几寸的。有人会说,我就是为了让大公司收购,那好,下面会提到这块内容。
做竞品分析的目的不仅是发现竞品做的不够的地方我们去发现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外,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道理,我们要知道自己的问题和局限,将产品定位在自己的强项,而不是跟别人去拼热点。
2.“我们的产品没有竞品”
这句话我听过一个真实版本。是一个要做类似视频版的58同城的产品,当我跟运营负责人聊到,你认为你们上线后的竞品是谁的时候。他回答是:“我们的产品是从美国搬过来的,国内没有竞品。”
相比跟风企业来说,创业企业容易因为自大而看不清自己的问题。“创业就是要对自己的产品有自信。”这句话很多上镜的成功创业老板都会这么说,但是他会告诉你自信、自大和自负在词典里面的意思吗?创业企业人员配置有限,很少有独立的行研部门,甚至没有,而创始人一般除了做总经理的情况下还会兼任产品经理和分析的工作,这种情况很容易出现以上情况。我们不排除有成功案例,但是如果你要是抱着侥幸心理去做,100%会失败。
没有竞争对手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反而会预示着你的产品上线以后会举步维艰,运营难度很大。因为行业没有树立,市场没有开发,你要作为开荒人,需要很强的资金和人员实力,而且用户教育成本很高,这种产品对于用户运营或者说是运营整个部门来说都是九死一生。
3.“别人做的很好了,我们直接可以用”
2016年,在我为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做邀请领红包的活动时候,对于微信端用户领取页面的产品逻辑和引导与总经理产生了分歧,2个小时的会议没有任何进展,我认为用户领取红包的同时需要经过手机验证,留下初步注册信息,不管之后的活跃度如何,至少我们可以为用户召回做些工作。而总经理拿出了某款租车APP软件的红包领取页面,说到:“这里已经有一个成熟的例子,不需要用户初注,为什么我们不直接用他们的。”总经理的话个会议最终画了一个句号。
细心的你会发现我刚才所说的这个互联网金融平台是要做的微信端的红包领取,跳转到WAP站;而租车软件却是APP,他的着陆页是要下载APP的。行业不同,用户端不同,这种体验流程可否照搬?一年后的今天,当这个租车软件因为发不出工资而屡屡上新闻的时候,我是捏了把汗。
4.“大公司都做了,我们为什么不做?”
很多人在对产品做竞品和市场分析时候,一定要拉上BAT的产业链和数据,这样才能给自己的报告做一个强有力的背书。因为BAT作为行业领军者,技术、资金和资源上几乎形成垄断地位,只有前瞻性的在它们布局以外领先占领某个行业,最终能够让他们收购也是一大幸事。“团购大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共享单车的发展正好印证了着一点,随着摩拜和OFO的较量,我们身边出现了五颜六色的单车,红、橙、黄、绿、青、蓝、白,甚至还有“土豪金”和“彩虹色”。大家都抱着分一块蛋糕的心态加入了这场“色彩大战”。前面提到了“现在流行这个”,意思就是“热钱”都在往这里流,并且BAT也把目光落到了这里,OFO和微信的合作,阿里“包了”小蓝车、小桔车、蓝白车等。随着整个行业以“J”型曲线增长的态势下,我们也听到了一些没有拉到“热钱”而倒下的共享单车。我现在依然记得创始人那句话“我们这次就当做公益了”。这句话蕴含着多么复杂的情感。
巨头的介入会让某一细分行业竞争更加激烈,作为一个无法用资金抗衡的公司来说,贸然进去会非常危险。如果你没有一定的资源前提下,不要抱着被巨头“包养”的侥幸心理,更不要去做以卵击石的行为。做好行业和竞品的分析同时,一定要做一套成熟的运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