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收藏 / 学习资料 · 2011年05月1号 0

心智之墙定位器


描述:“独脚架”模式您的心智之墙:
您的心智之墙叫做:“独脚架模式”,拥有这种模式的人,往往会把自己的多种社会角色(工作者、父母、孩子、朋友、公民、夫妻、休闲者等)退化为一种到两种,最常见的是妻子把角色退化为“贤妻良母”,男人则“事业就是一切”。当您把生命中所有的角色任务都放在一个角色上去的时候,您会发现自己的压力很大——因为您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面了!同时您也会发现您的角色伙伴会没有那么投入,您会大怒您的下属不够努力,妻子会责怪另一半不够花时间陪自己,这都是因为您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入一个角色,成为一个需要依靠别人的“独脚架”。
这堵墙建成于:
这堵墙的形成是因为很多我们这个社会形成的既定观念,比如“男人一切以事业为重”女生就应该是“贤妻良母”等等。在社会压力比较大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倾向把不同的社会角色合并来抵御经济压力,比如说“夫妻店”就是夫妻+伙伴角色……如果在社会与经济越来越宽松的时代,您还在坚持过去的观念,就很容易进入“独脚架模式”
这堵墙保护您:
“独脚架模式”的人往往不觉得这是个问题,还以此为荣,因为“独脚架模式”曾经帮助他们从生活困境解围出来——丢掉其他的角色,全力做好一个角色突围——这其实是困境中最好的一种解围模式(比如“事业不成,何以家为”或者“我要放下一切去结婚!”)。如果您处于生活的底层,独脚架模式其实是不错的方式。
这堵墙阻碍您:
如果您现在生活有了保障,依然坚持“独脚架模式”就是一个很不明智的选择。因为幸福的核心不是单一突破,而是生活各个角色的平衡。有着“独脚架”模式的人也许会在单一战场上打一场胜仗,却在生命的战场上败下阵来。
拆墙建议:
1. 从单一角色中间回过头来,思考自己的生活是否平衡。
2. 找到自己内心最需要维护的几个关键角色,并且开始行动。
3. 错开角色间的压力,永远不要让自己同时在三个角色中同时面临压力。
4. 给每一个角色做一些分析,哪个时间点是最需要您投入精力的?比如书中的建议(在结婚前两年,孩子0-3岁,14-18岁,父母亲70岁以后这几个关键节点您分别应该做些什么?)
扩展阅读:
您可以在《拆掉思维里的墙》第九章:“成长为自己的样子——给残酷世界的温暖规划”了解更多
描述:“完美主义”模式您的心智之墙:
您的心智之墙叫做:“完美主义”模式(perfectionism)!这个词本身的就蕴含着一种自怜般的夸耀,所以与其他几个模式不同,身处其中的人,往往会对这个模式相当自豪——“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要就不做,要做就做的最好!”是很多完美主义者的宣言,真正的关键是:讲完以后,您是选择“不做”还是“做的最好?”。完美主义者是那些目标定得过高,又过度的要求自己去追求遥不可及目标的人。因此完美主义的人往往活得身心疲惫,内心焦虑,感觉与世界隔离。
这堵墙建成于:
这堵墙往往是因为您在一个比较苛刻的环境下成长而形成的。家人、教育制度或者社会对您的过高要求,慢慢的使您把这种要求内化到内心,变成自己对于自己的完美苛刻要求。如果自己一下子达不到那个要求,您就会让自己干脆不做,或者一直拖下去。
这堵墙保护您:
对于音乐、艺术、设计领域,完美主义是非常好的一种模式。如果您的工作是一件件的个人作品而不是职业化合作工作或者流水线,完美主义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工作态度。但是如果您延续到职业合作或者生活中间来,事情可能就不太妙了。因为您的一个完美主义很可能造成整个团队的不完美。
这堵墙阻碍您:
完美主义者也有他们的内心痛苦,他们很少做成过什么大事情。因为他们期待一开始就达到完美,这样的完美可真的不多。他们总是把需要完成的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做,结果导致更加的不完美。又或者在1%的事情上投入了100%的精力,无限度延长时间,这让所有与他们合作的人崩溃。
真正的完美是从不完美中间历练出来的。正是因为完美主义者过于期待完美,所以真正的完美与他们无缘。
拆墙建议:
1. 坏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三分之一(这里加一个链接,到这篇文章的试读),尝试一些坏的开始吧!
2. 寻找那些最早对于自己的苛刻要求,问问自己,是不是已经不需要这种模式了?
3. 做一个时间分析的表格,记录自己在什么事情上面花了多少时间——这真的值得吗?
4. 尝试听听他人对您的完美主义看法,是积极的还是崩溃的?
5. 从自己不在意的小事情开始,试着做一些不太完美的事情,并且开始享受它。
6. 偶尔在人群中暴露一下自己的可爱小缺点。大家会更喜欢您的!

名词解释
  完美主义——虚幻的另一个代名词。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的东西,就连科学赖以发展的公理,也总是有着某某假设,某某前提。   然而,完美,这样一个乌托邦式的假想,却是促进古往今来世界上许多人的源源动力。正因为有它存在于我们的心中,我们纷乱的社会才变得更加有序,我们才能被文明的铁臂推送向前。   完美固然能某种程度上代表一种圣洁,但一个总是追求完美的完美主义者,便会对很多事物感到不满,会认为他们或多或少都有瑕疵,全有非得改变的理由。

判断标准
  如果你要判定你是否是一个完美主义者(perfectionist),看看以下几个问题:   (1)当你在工作的时候,别人说话或打岔时你的注意力是否会被破坏,并且由此你感到愠怒?   (2)当你在计划购物时,你是否不想理睬对你促销的人,而是去找一些你需要的信   息然后再作定夺?   (3)你是否对那些随随便便的人感到非常厌恶,并且暗自批评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太不负责?   (4)你是否不停地想,某件事如果换另一种方式,也许更加理想?   (5)你是否经常对自己或他人感到不满,因而经常挑剔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或他人所做的任何事?   (6)你是否经常顾及别人的需求,而放弃你自己的需求和机会?   (7)你是否经常认为干任何事都是全力以赴的,却又常常希望你自己能够再轻松些?   (8)是否常常心里计划今天该做什么明天该做什么?   (9)你是否经常对自己的服装或居室布置感到不满意而时常变动它们?   (10)你是否不断地为别人没能一次就把事情做好,而亲自去重做这项工作?   这些问题,若你都回答是。无疑你与完美主义者相去不远。

完美主义者的性格特征
  现在,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完美主义者的性格特征;完美主义者的最大特点是追求完美,而这种欲望是建立在认为事事都不满意、不完美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他们就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要知道世上本就无十全十美的东西,完美主义者却具有一股与生俱有的冲动,他们将这股精力投注到那些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上面,努力去改善它们,尽量使其完美,乐此不疲,但是,往往半途而废–虽然他们都是自动自发的。也许开始工作时有一股永不罢休的劲头,但后来都会衰减,原因就在于在工作过程中,不完美此起彼伏,他们根本顾及不了那么多,最后那股稳做不辍的冲动只有认输。 由于完美主义者对不完美的事物不能置之不理而作壁上观,所以他们往往轻率地订下计划,并且义无反顾地去执行。但是,隔不了多久、或者他们的计划就要完成时,他们又产生了疲倦和事不关己的感觉,因为手中有太多大多的计划要实施。这种感觉日积月累,使他们整天生活在挫折、失败,碌碌无为和忿怒的心情之中而无法自拔。   由于这种求好心态,所以完美主义者对所制订的计划所做的事情都有早日完成的愿望,而这种愿望在现实的严酷中往往不能如期兑现,完美主义者就容易发怒和激动。这也是一种不完美的面貌表情,他们会害怕旁人因这种怒形于色的表情而讨厌他们。于是,他们要极力压制这种感情,改变这种感情,愤怒就会郁集在他们心中。抱怨他人是他们不大愿意做的,就转而怨恨自己把标准订得不够高、或者任人不贤,或者择友不善。对自己的怨恨很容易使他们陷入深深的自卑和沮丧之中。有时他们也察觉到自己订的标准过高了,但是他们与自己过不去。不愿意考虑修正自己的过高要求,而自欺欺人地说此标准是最标准的。   即使完美主义者知道别人看得出他们逊世的态度,而且他们也为此焦急,但是仍然找不到--个最好的办法来解决他们心理上的两难:这样的矛盾心态的最直接结果就是使得完美主义者容易自责,他们对自己苛刻地要求,进而达到过分的地步,他们在过分警慎和突如其来的鲁莽轻率中摇摆不走。在这恼人的矛盾的折磨下,完美主义者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极端的紧张和焦虑之中,并且伴随一次又一次强烈地自怜自艾。

主要特征
  完美主义者心中有一个不灭的目标–追求完美。这个意念索绕在他们的心头,促使他们一生中都朝此奋斗不息。但是,他们给完美所下的定义不同于一般人所说的完美,一般的人给完美下的定义是“十全十美”他们追求确定、精确的“完美”,并且他们非常仔细地注意每一事物的细微之处、有时竟达到吹毛求疵的地步。由于他们的这种态度,使得他们在处世时显得十分严谨、他们不愿意轻易地下结论,但选定某个目标时就显得十分投入,他们自认为自己的生活与别人有十分的不同一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至少大致看来是完美的·自己的人格也是无可非议的:因此完美主义者对其他人对自己的评语(尤其是无能的评语)显得过度的敏感。对待这些评语的态度也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完全放弃,二是神经质似的严重的自我失控。   完美主义者对众人的批评有着惊人的警惕感、为了避免事后遭人非议,他瞩在接受一个新的任务或制定一个新的计划时,往往会花很大的精力作大量的准备工作;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以便自己把工作做得更好:让赞扬代替批评是他们的一贯愿望。在工作时,他们采取的方法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事前大多数都从形形色色的指南丛书中搜集了很多专家的意见、或综合、或择其善者而行之。为了避免在中途节外生枝,加之求好心切、完美主义者往往都实行一些短程的计划。这样不仅逃脱了中途而废在心理上的压力,也可以尽快地看到工作的成果。这对他们来说,内心可以获得极大的愉悦;他们总是在心里默默地构思自己的计划以及实现计划的方法,以做到万无一失。当其他人或者环境因素不允许他们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去构思和完成计划的时候,他们心中就会万分沮丧,有时甚至发出愤怒。对于他们感兴趣和认为应该做的事,完美主义者总是全力以赴。他们会认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精力和时间,以便工作时的每一分钟都能够起到最大的作用,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也是一丝不苟的,而且一般只要工作结束,其结果跟他们预想的都一样或差得不远。对那些他们不在乎的事情,他们却显得有些冷淡和漠不关心。   完美主义者的要求对别人来说都高了一些,因而在其他人的眼中,完美主义者的行为有些过于夸张和没有必要。他们也因此丧失了周围人的认同感;旁人对完美主义者的无法忍受或不以为然使他们经常感到困窘不安,有些计划和工作在没有开始之前就搁浅了。这种挫折感使他们忿忿不平,他们却不会因此而放弃自己的高标准,反而会把它们加之于周围的人身上。   固执的性格影响了他们的视野。完美主义者看问题一般都认为只有两面,因此有走极端的倾向。一旦他们认定了一个事实或者是下定了决心,他们就会对其他相反的意见变得相当的神经质。用顽固和专制这两个词来形容他们这时的状态毫不为过。对待别人意见的态度源于他们内心深处那股叛逆的蠢动,以及对自己本性不大驯眼的恐惧。他们希望自己正直、善良、诚实,然而固执的本性却拉着他们率性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当他们受挫。受批驳时,他们会怀恨在心,虽然表面上看来仍是一团和气,毫无记恨的迹象。由于追求完美的天性,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相当挑剔,对别人也非常苛刻。当他在说“是”的时候,他心里却总是在想是否应该说“不”。对待一件事,他们总是再三地审查才将其放行。在谈话中或会议上,发问最多的肯定是他们。因为他们对别人和自己总是有大多的质疑。在别人限中,他们是争强好胜的,也是不可理解的。吹毛求疵的心态使得他们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时候总是不能始终加一。在他们看来,任何人离他们的最完美标准都相去甚远。   完美主义者对什么都看不顺眼,因此他们觉得完全有必要让别人知道最好的是什么、在行为上就每每伴有好为人师的倾向。完美主义者认为追求完美应该是一个人的起码人格,于是他们就会不厌其烦地教导别人该如何行事,而这些婆婆妈妈的说教只会让他们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降低,让别人感到厌烦和无法忍受。他们这种妄加批评和处处充当权威的精神使他们降到与吹牛者一样的地位。当然,完美主义者追求完美的性格也会使他能力四射,因为在决策时需要他们。他们在决策前,一定要研究所有的相关细节以做到万元一失,还会认真地衡量投资报酬率。基于对效率的考虑,他们会把每一个人、每一件材料用得恰到好处,,决不浪费时间去做无用功。有时,他们收集信息到了事无巨细的地步,诚然,此举过于耗时,然而对于正确的决策来说,确实是必不可少的。他们认为做亡羊补牢的事不如未卜先知、防患于未然。正是这种拘限于细枝末节的性格让他们的决策往往成功。   完美主义者深具领袖的气质。他们很有创造力、判断力,也勇于创新有时他们要蛮横地强迫别人跟他们作出同样的决定,或者按他们的意思做事,这样做也是对维护领袖的尊严心不可少的,虽然下属对他们作法怀有极大的不满。当其他人了解了完美主义者的性格后;只要维护完美的原则,任他做什么事都可以得到完美主义者的谅解。每当工作进行顺利时,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观点和计划总是简明扼要地交待给别人去做,别人采取怎样的工作方式他们也不愿去干涉,只要照此能达到他们预期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怀有相当的自信,而且比别人更加勤奋,心胸也较宽阔,较易信赖他人。对其他有跟他相同性格的人,他们还有惺惺相惜之意,那些出色的人受到他们与别人一样的钦服和尊敬作为领导的完美主义者是十分欣赏工作有效率而且具有魅力的下属的。在会议上。完美主义者大多时候是会议的主持者。在会前他们已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们不愿意浪费时间;也不愿意让会议无功而终,所以,他们显得激动和专制,但在时间和条件的允许下、他们也会给与会者足够的发言机会。闹成一团的会议场面是他们所深恶痛绝的。在对工作的重点指示和责任分派上;由于他们已掌握大量的信息,对下属了解得很充分,他们处理这类事情干净利落。在工作进行中;他们对工作进展情况的掌握和追踪一丝不苟,而且往往能够达到了如指掌的程度。   在处世关系上,完美主义者是一个相当懂得克制的人。他们不轻易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因而感情也不轻易地流露出来,在某些时候,他们看起来有些接近神秘。他们对自己有时不能控制和理智情感感到害怕,回应别人就十分谨慎,这种过度的自我紧张和自制形成一种直觉,影响他们对别人的样的决定,或者按他们的意思做事,这样做也是对维护领袖的尊严心不可少的,虽然下属对他们作法怀有极大的不满。 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他们对配偶要求颇高,但他们对待爱情是忠实的,而且是全心全意的付出的。正是由于用情“过专”他们很容易在爱情的旅程中受到挫折和伤害。他们是较负责的,对爱人的一切都非常关心,这显出他们的社会道德感也较强。为了获取爱人的欢心,他们往往比以往更加勤奋地工作,但在热恋时,她们却显得不太主动,有时甚至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这缘于完美主义者不喜欢相互依赖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生最大的目标不应该放在卿卿我我之上,而应放在事业的成就之上,对过多的约会他们觉得是浪费时间以致于有些冷淡。完美主义者聪明机智。有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所以,他们不喜欢依赖于别人,对不能自动自发做事的人和喜欢依赖他人的人感到不舒服。如果有人过于依赖他们,他们就会感到包袱沉重和宝贵对间已被剥夺。为了保护自己的时间和权利不受侵犯,他们容易变得自私自利,这种性格直接影响到人际关系,也许不可多得的爱情也会因此而终结。   在社交场合中,完美主义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压制型,一类是宣泄型。压制型的人努力克制自己的感情,而很和气地对待他人,不管心里是多么的愤怒。痛苦或沮丧,他们都笑脸迎人,而他们的社交魅力也因此而辐射出来。而宣泄型完全相反。他们把对自己和对别人的失望刻在脸上,一副郁郁不乐的样子。而且易激动,易焦躁,动不动就指责别人。他们并不是没有克制自己的情感,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无论在什么场合都是蹩眉悲伤的样子,与那种胸中燃烧着怒火而脸上仍绽开微笑的人相比,他们显得不够成熟老练,并且他们这种样子并不会换来别人的同情,反而增加旁人心中的厌恶感。   完美主义者基于自身条件较好(只是他们自己认为),所以不能忍受自己被他人忽略或看不起。他们很在乎别人对他的尊重,因为这是对他们努力培养出来的特质的认同。然而对别人给他的赞美;他们却显得不以为然,这是由于他们内心中那不断挑剔的声音在提醒他们、表面上,完美主义者对别人的赞扬会很客气地接受,毕竟别人是在恭维。而他们心里却在想这个评价与专家的水平相比,没有任何意义。况且他们想自己的目标更高,更好,根本还不曾达到。当他们成长、蜕变之时,完美主义者会很注意培养自己,很多优秀的特质就会显现出来,比如:他们事业心比较强;富有创造力,并有创新和改革的勇气,较激进,他们愿意为工作付出较大的精力。他们是健谈的,亲切、和善的、具有优秀的领导气质。他们的和善和亲切辐射到别人身上,感染别人,其他人会因为他们的自信而也信心倍增。在评价事物时,他们的价值体系是较好的,因为他们强调公正、对别人和自己,要求坦率、诚实。在比较艰难的环境和条件下,他们能够承受多种压力;而且还帮助他人、因此他们也会收获到人生的一大财富一不渝的友谊。他们对别人大公无私,对自己要求严格,能够清楚地洞悉现实。天生的洞察力和旺盛的生命力赋予在这些优秀的领导者身上,使他们大多数人成为了创新的先锋、时代的巨人。

产生根源
  完美主义的根源,是幼儿式的二分法思维模式。   完美主义就是要求十全十美,这样的表述是毫无意义的,必须界定其背后的价值判断。 完美主义,最根本,最简单的形式是一体两面的这样一对诉求:趋近好的——远离坏的。 显然,幼稚与成熟的区别,在于好坏的判定是否符合公认的标准。所谓适应能力的核心也在于此。(这是在病理层面而论的,在愚智层面不同。)   幼儿的特征就是“非好即坏”的二分法思维。而所谓成人的世界就复杂辩证多了,当一个人意向通道失效,而更多地以幼年方式面对现实世界时,必然的结果就是,因为对好与坏进行定夺,而在趋近与逃避之间斗争,在完美与全否之间轮换。   因此,对于好坏事实的判断与公认标准的差距之大小,是一个重要的症状划分标准。   因为“完美”在事实上的不可得,但却顽固地要求完美,于是,只能以内部平衡的方式营造某种完美的假象。正因此,完美主义者通常没有适时放弃的智慧。但是,当他们再也无法在现实的冲击中,维持那自欺欺人的完美假象时,将无可避免地滑入另一个认知极端,全盘否定一切。   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几乎没有任何进步和收获能持续地提供激动人心的满足,这样,也就不可能在他们身上发现激动人心的自我激励。因而,坚忍不拔也就不可能成为他们的风格。相反,半途而废,功亏一篑是他们的例行遭遇。(而对于追求完美主义者,善于自我激励正是他们的鲜明特征。)   正是因为完美主义,人们才能借着反省的名义,把对自己的不满意放大成自卑,然后进行讨伐,人为制造心灵世界的战争。于是,把促使自己进步的动力,变成了自我惩罚的凶手。   所谓自我激励,也就是从困难中看至希望,从不完美的自我中发现自己的优点,这种人善于建立自尊自信。而“要求”完美的人,是做不到这些的。所以,完美主义者总是看不到希望,除了每天自怨自艾,自暴自弃,还能做什么呢?   于是,这些负面情绪,成了他们的生活风格,甚至,成了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特殊方式,所以,他们会努力去保护这种方式,不会轻易改变。因为不能在现实的生活实践中体验自我的存在价值,于是只能在自我的内部,以“痛”的形式来证明自己还存在着。从这个角度来说,“痛苦”确实是一种价值。当现实功利得不到满足时,“痛苦”是替代品,它与满足感本质上都是提供自我确认的资粮。所以,在完美主义者来说,他们的自暴自弃和自我毁灭总是如此理直气壮,如此义无返顾。

怎么改掉完美主义
  论怎么改掉完美主义   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得最好,这经常是完美主义者的口头禅与精神支柱,所以完美主义者经常表现为死板、极端、烦躁等。死板是因为怕失败,所以不敢作为到不作为,对失败的恐惧使他们如履薄冰,工作效益远不如其他人,并最终缺乏冒险精神等;走极端多是个人好强与错误的价值取向结合造成的结果,走极端者容易偏激,成为孤立主义,将自己与社会隔离开来,从而形成人生的痛苦生活;烦躁则是由于外部事物发展和外部意识与自己的理想不相符,或者与自己的意识完全对立时,所表现出来的不良情绪,这种人基本缺乏客观意识,其后果严重者易产生语言与行为冲突。   如果一个完美主义者还因为个性非常好强,必然会导致精神压迫症与心理障碍。研究表明,强迫性完美主义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导致自我挫败,工作效益低、人际关系、自尊心都会受到伤害,这类人群是极其痛苦的。例如道德完美主义者见到别人犯错误,即使是小错误,也会有恶心、精神痛苦等症状,严重者有消灭摧毁对方的念头,这种人极度缺乏宽容之心,更缺乏包容之心,由精神压迫产生的道德洁癖无形中形成一堵心灵之墙,将他与外界实际生活隔离起来。当然,这被隔离的一定是他自己;如此,他最明显的表现为心灵孤独与心理障碍的痛苦。这种人对自己的各种要求极高,并以已推人,所以用自己唯一的标准衡量外部一切,所以必然造成意识冲突,如果情绪一不受控,极其容易造成肢体冲突,并伤人伤已。再严重者则会有意识混乱、心智迷失的倾向。   而个人精神的完美主义者,则容易产生自恋与自傲,他藐视外部世界的概率要远远多于认同与包容外部世界,他为自己的任何错误都精心辩解,但对别人却毫不宽恕、评头论足,这无疑会伤害别人,影响同事、朋友之间的关系。这种人经常不切实际的提升自己的理想与要求,最终导致自己远离实际生活的轨道。有时候他们害怕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使自己的完美形象受到影响。例如有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就非常不适应社会,其原因是觉得社会中的人都很愚蠢,不愿与之为伍,最终将自己孤立起来。而后来他知道是自己的适应能力太差以后,还是不愿意面对现实,他实在害怕别人对自己指指点点。   笔者还曾经辅导过一个个人卫生洁癖者,他每上一次卫生间完后都要洗澡,最终他只能以少吃少喝来控制自己上洗手间的次数,以次来减轻心理障碍与精神压迫。而个人精神完美主义者表现的最严重后果就是自杀。这当然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太大,或者完全相反后,其精神的支柱轰然倒塌,个人自信心的完全丧失,这种人由于没有在平时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心理抗压力与抗挫折能力,所以选择自杀来逃避这种痛苦。从精神层面上讲,这便是一种精神的解脱。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反应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在我写这篇文章时,我在网上又看到了一个北大博士跳楼自杀了;几个即将参加高考的中学生也因为学习压力太重而选择了自杀。

完美主义的危害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无数悲剧,我在对人性与中国当代文化、社会背景做研究时,发现了其中的原因。其中重要原因是中国文化里对人性的无知,以及唯物质主义造成现代社会到了过度功利性的误区。对人性的无知最终造成了我们文化的不合理,使我们到现在也不知道人与社会必须要分层次和结构,以及再从结构性到整体性的划分;反而从道德、审美上的完美主义造成了个人精神上的虚无主义,再由虚无主义发展到精神虚幻,只需要再来一点无知的鼓动与吹棒作为催化剂,最终必然导致文化受众的心智困惑与自我迷失。如以前我们经常说“不成功便成仁、杀身成仁”等等,而在人本主义社会里,生命权是最高权利,做了最大努力以后,应该要学会放弃。但“杀身取义”则是追求真理的至高境界。   我以前在多篇文章里批评过完美主义,包括对传统文化的、宗教的、当代文化的意识形态等等。但是由于接受过和正在接触这类文化教育的人,他们是很难靠自己觉悟出来的,毕竟每个人的悟性都不一样,并且完美主义是整体文化的一部分。错就错在,在将完美标准形成唯一标准,并以点代面的进行文化教育。缺乏知识整体性的教育掩盖了一些人认为不好的因素,最终导致了文化受众因为知识的片面性造成了狭隘的思维与意识。按理说任何人都希望追求快乐与幸福,但由于受了文化与思维的挟制与束缚,他必然对至高的极度完美开始顶礼膜拜,从而满足自己情感兴奋与精神飞跃,因为求美和追求极端也是人之本性。   在《思维与意识》中,我特意谈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确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这种人严重重缺乏包容意识与心境,更缺乏理性构建。人本不是这样,但实际上呢?在学校里,老师给的都是统一的、唯一的标准,他们眼里只有一个尺子,遇到谁都要拿着尺子丈量一下学生的长短,稍有差错,就给别人插一根标签,某某同学好动,某某同学偏科,某某同学道德不完美,没有做到大公无私……,这么没有包容心,这难道不是将无形的精神压力强压在学生的灵魂里吗?   我在研究文化与教育的同时,我还发现中国文化里真正的哲学近似空白,加上教育方式的落后,最终严重影响了中国人的理性构建。在对哲学欠缺的问题上,我写过一篇《中国哲学史的最缺—自然逻辑哲学》,而教育方式上的问题,学校的那种填压式教育,对人心灵的禁闭与摧残是不言而喻的,学生除了记忆些死板的知识外,教育对他们思维与灵性的束缚简直是无法形容的,最终导致了学生本人经常走不出自我错误意识的误区,从而致使个人生活落败,或者自杀、或者犯错。因为他们除了那种死板单一的思维方式以外,还有就是生硬的个人道德完美主义,实在不知道有其它的合理信息可以说服自己,保持生存的信心。从这点上来看,他们知识的非合理构建,成了伤害他们的唯一原因。   而在家庭教育中,由于出现了很多追求完美观念的父母和社会功利性的激发,最终成就了这么一件实事,即无数子女都成了父母体现自身价值的工具,他们将自我的意识强加给自己的子女,还美其名曰:“为了他们好”。稍不从便施以武力压迫,殊不知在这种价值取向与精神压迫下,已经在孩子心灵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由于父母根本没有科学合理评估子女的实际能力,也不了解子女的个人合理兴趣取向,放弃了一种自然与坦然的态度,造成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更多的享受过合理快乐,所以不会感恩,更不懂得爱。所以长大后,稍有行为能力,就开始报复父母。我在做辅导工作的过程中,经常遇到这种学生,也有社会中的成年人,网上也经常报道子女杀害父母的。这是父母们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   在一个社会的整体文化中,存在完美主义是必然的,至少人们要知道这么一个标准,正如儒家文化里的“去欲成仁”以及“仁、义、礼、信”,在西方文化里则是“爱与包容”;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希腊哲学中,有了苏格拉底外,还必须要有帕拉图以及乌托邦,但是将完美主义做为文化的、道德的唯一标准,那是极其恐怖的,在宗教里出现宗教极端分子就是这么一回事,对完美主义朝圣的结果就是走向自我毁灭和毁灭他人。   完美主义者对他人的伤害也是非常明显的,这里是指除了老师对学生、家长对小孩以外的社会人士,他们经常将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别人,而别人又无法接受,虽然并不是什么坏主义,但每个人的承载是不一样的,所以最后闹得双方不愉快。如在家庭生活中,妻子希望丈夫向权力靠拢,来让自己享受荣耀,但丈夫又不太喜欢用不合理方式获得所谓的权力,最终闹了个两不悦,说不定还因此离婚等等。而在工作中,以为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别人也能做好,这种以己推人难道不是给人一种压力吗?   完美的反义词是残缺,而在我们传统文化里,面对残缺简直是一种耻辱,所以中国文化里是极度缺乏包容性的,在社会形态中从《桃花源记》到近代的理想主义社会,无不是这种社会形态的写照。当今提倡和谐社会,这应该是合理的、科学的,但很多人不懂得什么是和谐,所以总认为和谐也是一种完美。从自然哲学上讲,和谐应该是包容差异性、矛盾性的统一,这种统一的表现是平衡与稳定。正如任何人都喜欢风和日丽,但自然中一定包括暴风骤雨,人与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当然,这里不是全面否定完美主义,有理想是不会错的,但是将理想作为现实生活的唯一尺度,那真是大错特错。我在《在自我与无我中寻求平衡》中早就论证过,即完美道德与真实人生是一定有差距的,因为人性一定是要自私的、发展的。   面对我们传统的完美文化,和已经显得有完美追求的人该如何突破文化与突破自我,把握理想与现实间的尺度,这真是值得深深思考的问题。在我看来,在思维的突破到知识体系的合理构成是先决条件,如此才能产生合理的意识,但是合理意识与心理认同之间还是有一段过程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形成一种思维与行为习惯,其过程就更复杂了。在人的一生中,如果你的目标客观而且现实,你会常常感到轻松愉快,自然而然的感觉到自己富有创造精神,工作效益很高而充满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