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客观角度上来说,个人品牌就应该在互联网2.0的版本下大放光彩,我们且不管它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还是好坏参半的,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个人品牌已经融入进了商业模式当中。
当这种方式成为刚需的时候,好和坏其实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当你真的形成个人品牌的时候,它和原始的方法和技巧对比起来,这种新的方法即便效果很差劲也要远远强过其他的方式。
但从图文时代到短视频时代,个人品牌已经经历了很长的周期,无论是闭环还是从产品业务到触达C端以及B端甚至是品牌的链路都很完整了。上个阶段的运营,也就是现在疯狂挣钱的运营在这条线上建立锚点的时候,多数人是以业务为基础建立IP的。
围绕着业务建立人设、内容、公域影响力、私域影响力、垂直影响力、情绪影响力。后来者也都是沿着这样的方式在做着IP。只不过不同的是效果真的有云泥之别。
因为现实就是一部分人吃不饱,一部分人快饿死了。因此我们需要去思考一个问题:“围绕业务打基础”和“围绕着IP本身打基础”哪个更有生命力?
也许你可以不用意识到到底这种方式能有更久的生命力,但生存的问题你必须要思考。基于业务的不确定,如果一旦放到时间线上,你就会发现我们解决业务的核心无非就是获客。
这个时候至少有一点是清晰的,获客的方式在变换。就是因为获客的方式在变换,因此我们无法让一个极具稳定的后端成为前端获客的重心。
01 一切因“人”而起
当你们站在更宏观的角度去看物质世界的时候,物质的流通优先是人急速增长的需求,其次便是经济学出现干涉供需,让供需两者之间均衡起来。
而后复杂的商业模式,便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
那么我们如果要在今年结束之前,重新构架自己的个人品牌,要怎么做?(准确来说,是如何铺垫出适合的,且能够随着流量变化的IP)
第一步:摒弃业务,另找源头
老王是做五金的,老张是搞供应的,小李是做外贸的,胡总是做零售产业链的。
这些都是围绕业务的,老王为了自己的五金业务打造了一个个人IP,这个IP很自然的可以投放到任何一个公域渠道。
但问题随即就会发生,业务会从静默期到增长期,随即瞬间进入冷却期。因为老王就是做五金的,业务围绕着五金展开,对五金有需求的人就那么多人,甚至他们就是一个群体。那这个时候老王的业务并不是蓝海,不是老王一个人做五金。
这个时候,老王能依仗这个IP迅速成为同行里的大佬,大家获得的实际上都是同样的,老张就可以放弃自己的原有业务进入培训了。这个例子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讲过。
当你看到了业务的局限时,你会发现我们永远优先的语序是“老王是搞五金的”或“老王是搞餐饮的”。“老王”才是核心。
因此比起以业务为核心,那我想真正核心的或许是“人”,这个人不是交互的双方,仅仅只是交互的一方。
所以另找源头,以人为出发点。具体的思考想来大家也都明白了。至于如何运营,把你之前以业务为核心的运营方式运用到你身上。这个时候的源头一定是你自己,无论业务如何变化,你始终还是你自己。也就是说你做什么你都是源头。
第二步:和“人”相关的都算垂直内容
譬如当下,无论是短视频带货还是直播带货,亦或者是其他的变现方式,几乎所有人都讲究垂直,但实际上作为一个人来说,心都很花的,通才很多,专才少有。这是现状。也就是说,通才伪装自己成为专才,而专才伪装自己成为通才。这样一来一去,你会发现内容是垂直了,但同时你流失的是大量的客户。
当规则已经嵌入细节的时候,这个时候规则就是枷锁,无论你做什么业务,当你给自己套上枷锁的时候,你可活动的范围就很小。当你的活动范围小的时候,你生存的几率也就会变小。当你的生存几率变小的时候,你就不得不被迫缩小业务,甚至是倒闭。
当我们在敲定内容方案的时候,以“人”为先,这是前提。另外大家也发现了,当你现在还是以“业务”为先的时候,你要内卷业务。你原本就是卖五金的,非要你卖花,非要你喊麦的时候,请问你要怎么办?
所以内容以“人”为先。
02 优先“人”的运营流程
① 对大数据有一定认知。
很多时候,当你亲近数据的时候,诸多繁复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同样如果有了数据支持,你做任何事情成功的几率也会高起来。我们处在一个算法时代,无论是作为流量还是作为韭菜,或者是镰刀,你总归是算法的一部分。
因此低谷数据肯定是不行的。当然认知到数据的目的不是为了玩,不是为了从这堆数据里找到红利机会,而是用来建立用户画像、内容画像以及运营目标。
② 运营特点且放大特点
如果一人没有任何特点,这个人将失去存在感,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失去了存在感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切。就好比老王的五金,既没有好的产品,自己的经营方式也没有特色。这个时候老王其实在逐渐被淘汰。
作为运营者来说,或者你自己运营,你一定要从你身上找到这个特点,说话口吃、说话幽默、做事慢一拍等等。
当你开始围绕着这些特点运营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标签就像一张网铺开了之后去寻找用户。而当这些特点放大的时候,业务问题就不是问题。
③ 综艺、记录片、TED演讲、口播、日常vlog
有经验的人或者已经从业过的人会真切的感受到如下问题。
做垂直越垂直越没有流量,同样的问题,越泛类,总归会有流量。
单一的方式显然是不足够的。因为用户是真的会腻,无论怎么做他们都会腻。就好比吃饭,像我这种天天吃一种食物的人是少有的,总不可能所有人都跟我一样吧。那怎么才能迎合大众口味呢?沙县小吃,弄一个菜系,再不行把菜做得活灵活现的。又能卖钱,又能吸引流量。
④ 公域就不要谈确定性,能确定的只要私域
宏观上看,可能大家都在确定公域流量的确定性,但实际上这种公域的确定性是不会存在的,因为平台不允许,市场不允许,在这样的基础上你跟谁谈确定性?跟平台?还是那帮很容易腻的用户?
所以运营的更大的一部分,其实在于私域,把你能获得的流量做进私域。方法上我也在之前的文章里写过了,就不多提了。
03 Web3.0被催化,2.0持续内卷
参与互联网,每个人逃不过要思考这个问题。
拿淘宝来说,是什么光景大家也都知道,但凡做淘宝的,几乎是全平台的电商都做过了。抖音电商、直播电商好像看上去是蓝海,但抖音比淘宝更卷的锋芒毕露,要么你能支配大量的流量,要么你就付费烧钱。2.0版本的确卷啊。
不管3.0版本到底什么时候来,至少在它来之前你还是要卷。但卷不可能卷业务,因为你会发现卷的是人啊,是人和人在卷,业务只决定实际因素,核心还是回归到“人”身上。因为业务是不会变的。至少底层逻辑是不会变的。
04 总结
在全媒体IP的概念下,围绕业务来做IP,从出发点到整个的流量环境再到市场变化,已经没有太多的变化了。无论是复古流还是影视流等,大趋势如果停留在业务上,业务是可以被淘汰的,但你未必。
所以只有围绕人做“个人”品牌。这或许是这段低谷期的实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