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收藏 · 2021年03月14号 0

读《周易》读出天命和人生哲学

提到《周易》,我们大多数人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词肯定是“算卦”或者“占卜”。

一枚铜钱抛上几次,对着《周易》上的卦辞解释一番,便能预知人的未来。

这怎么看都有些神叨叨的意味,仿佛古装片里一手拿着钱袋子一手举着算卦旗子的“道士”,扫你一眼便开始滔滔不绝地说“看你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印堂有红光手中有福相,定是命中有大财运之人,若是得贵人相助,定能……”

如果仅是这样,那我们未免也太小瞧《周易》了。作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周易》是从时空、天象的变化及其与社会人事之间的关系,揭示规律性的认识与结论。

数千年来,它居于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的源头,内蕴博大精深,“无所不包”,只不过像《易传·系辞》中所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罢了。

所以说,《周易》可不只是“算上一卦”这么简单。它密切地联系着整个社会人生,“推天道以明人事”,指导个人与国家如何通过变通与奋进,逢凶化吉、生生不息。

读懂了《周易》,也就读懂了世路人生。

01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通篇都在传达着变易、变通的思想。遍览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爻:组成卦的长短横道,即“—”和“–”。“—”是阳爻,“–”是阴爻。)与经、传文辞,变通思维可以说是随处可见。

《系辞》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周易》变通思想最为经典的“三阶段”说。陷入困窘的境地就要开始做出改变,改变之后才能使事物的发展通达起来、不受阻碍地持久发展下去。穷则思变、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这句话完整地体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仙人掌天生就是带刺的吗?并不是。仙人掌是为了在干旱的沙漠中生存下来,将叶子变成刺的,以减少水分的蒸发。于是,在环境恶劣的极旱之地,仙人掌长长久久地活下来了,成为无尽黄沙中的绿洲。

变通思维不仅应用于自然界,更适用于社会、人事之中。“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系辞》)依据环境做出变化,顺沿变化而推广执行,才能使事物的发展变得通达,将这些道理教给天下的百姓,让他们在生产生活中使用起来,便是从政者的“事业”。

旧事物不断衰败、瓦解、消亡,新事物不断酝酿、产生、成长,并逐步取代旧事物,这是中国先哲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深刻总结,也是近现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现实写照。

落后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让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大潮之后,被帝国主义列强不断侵噬,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喊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口号,救亡图存、变法维新的实践,正是这一“变之公理”的产物。诞生于烽火中的中国共产党,依据本国国情,坚持探索自己的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新中国在短短七十几年的时间内,经济高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进入世界舞台的中央。这都是“变通”与奋进的力量。

02
盛极衰,物极反,当忧患
建立在变易思想基础上的忧患意识,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就见于《周易》。

忧患意识的哲学基础,是“泰极而否”“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的变易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由于远古先哲抱有尊天道、重人谋、内省式的心性特征,其卜筮、占卦,往往建立在深而广的忧患意识之上。“作《易》者,其有忧患乎!”(《系辞》)一言,统括全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忧患意识乃是远古先哲作《易》的原始动机。

而中国古代哲人的忧患意识,其直接导因则是对客观规律和时势分析的准确判断。《系辞》中明确指出:“《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周易》的创作,大概是在商朝末年、周朝兴盛光明的时候,描述的应该是文王和商纣那个时期的事,因此《周易》用词正直,记录的事情都是客观端正的。

《周易》中根据当时发生的事件总结道,危惧始得平安,而慢易则必然导致倾覆,所以必须要时刻危惧,这样才能有望防止差错,不会带来祸患。

《周易》的卦辞、爻辞中,多见凶、咎、吝、否、损、陨、乱、困等负面占断之辞。《系辞》分析认为:“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吉凶讲的是人事得失的结果,悔吝则是指面对得失、休咎所持的态度。由于具有忧患意识,及时发现纰漏并加以改正,使得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悔”;反之,有了小的过错而不及时改正,就会使事物向坏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吝”。它的目的在于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善于补过迁善,以趋利避害、化凶为吉。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成功也是一个陷阱。当事业有成之时,古人总是提醒要特别警戒。《既济》卦辞曰:“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就是在提醒人们,要慎重对待成功,否则起初吉利顺遂,到最终还是会混乱不堪。只有时刻保持清醒的忧患意识,慎终如始,才能防微杜渐、立于不败之地。

03
忧患存,当奋进,自强不息
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中的忧患,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能时刻警惕,保持清醒的危机意识,当陷入忧患丛生的困境中时,我们则要激发出自强不息、昂扬奋发的积极进取精神,这样才能化危为机、否极泰来,做到“置之死地而后生”。

《乾》卦《九三》爻辞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说的是君子终日不懈,自强不息,即使到了晚上也抱有警惕之心,不敢松懈。这样即便遭遇险情,也可安然无恙。因此,其《象》辞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的本质特征是健,健是运行不息的意思——四时交替,昼夜更迭,岁岁年年,无休无止。君子应效法天道之健,自立自强,奋发进取,像自然的恒久不变一样,一直奋进。

何为“自强不息”?《周易》卦爻中对此有精辟的阐述。《乾》卦以龙为喻,或隐或显,或潜或跃,或升或飞,表现刚健有为、富有生命力的积极奋发状态:

“初九:潜龙,勿用。”可理解为一个人羽翼未满,当埋头学好本领,不可妄动;也可理解为做一件事的条件还没有成熟,暂时放一放。皆要伺机而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龙已经显现在野上,象征有条件发挥作用了,可以去见能依托的人了。算是初露头角。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写君子整天都兢兢业业,到了晚上还小心警惕,所以虽有危险,也无祸害。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或者跳进深渊,没祸害。不仅在陆地,在水里也很顺手,可以扩大用武之地。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龙飞上天,飞黄腾达,形势大好,更加利于依托有贤能的人,以发挥自己的作用。

“上九:亢龙有悔。”亢龙是飞得很高的龙,为什么有悔?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者一件事,都是不可能无止境地向上发展的,总有该回头或退避的时候,一味地高飞,就会碰钉子,甚至摔下来。

《乾》卦的这六个爻,揭示了人或事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从不成熟到成熟,再到发展、高潮,然后物极必反。我们要根据环境与自身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该学就努力学,该干就认真干,该退就明智地退。《周易》中所倡导的刚健有为,是一种不屈不挠、愈挫愈勇、坚不可摧的崇高品格与顽强精神。

04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三千五百多年前,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九字箴言刻在沐浴之盘上,用以警戒激励自己。而这种创新求变的观念,又与产生于更早年代的阴阳八卦的意象相吻合。接下来,始编于殷周之际,由卦象、卦辞、爻辞组成的上古巫文化遗存《易经》更是进一步阐扬了这一理念。

《革》卦《彖》曰:“泽中有火,革。”传统解卦说《革》卦属于异卦,按照卦象分析,上兑为泽,下离为火,泽中有潜伏火,水火相叠而交迸。水在上浇于下,火在下升于上。火旺水必干,水大火将熄。二者相生相克,互不相容,急需进行变革,也必然出现变革。《乾》卦《文言》中亦有“乾道乃革”之语。革,就是变革、革新、革命。而《革》卦之后紧接着《鼎》卦,目的就在于彰显“革故鼎新”之义。《易传·杂卦》指出:“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强调的都是推陈出新、除旧布新。

创新、创造、创化,乃天地之大德。《系辞》指出:“日新之谓盛德。”以“日新”为“盛德”,所强调的正是创新精神。又说:“天地之大德为生。”当代哲学家张岱年指出,作为“天地之大德”,生的本意是创造。承认“生生之谓易”,就是把世界和人生都看作不断创新的过程。只有不断变化、不断创新,才能永葆生机。

创新、创造的指导原则是“顺天应人”。《革》卦《彖》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天地阴阳寒暑变动,形成四季,四季不停更迭变化,万物生生不已。

商汤王灭亡夏桀王、周武王灭亡殷纣王,都是伟大的革命行动,他们的革命不仅上从天意,而且下应民心。”顺乎天“,指顺从客观规律与时代潮流;”应乎人“,指顺应人民意志,切合社会需要、国情民心,这样的革新才能成功。

而创新、创造的根本目的,是要永葆进升态势、勃勃生机。《升》卦曰:“初六:允升,大吉。”进而上者曰之“升”,升亦有通达之意。《吕氏春秋》有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求新、求变,既是天时、人事的既定法则,更是永葆旺盛生机活力的根本途径。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生意,过了千年又觉陈。
——清·赵翼

读至此,你还觉得《周易》只是一本算卦的书吗?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刚健有为的创新理念,这是贯穿在《周易》当中带有根本性的三个思想理念。它们在变通思维的统御下,相生相发,相辅相成。

《周易》能教给我们的还远不止这些。它导源于中国古代,也昭示着现代和未来;它囊括天地,解读宇宙和人生的密码。《周易》,诚不愧是“大道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