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学院 · 2019年12月31号 0

聊聊普惠流量下的To B生态圈

我,一个混迹与传统金融行业和互联网to b行业之间的产品经理,服务过国泰人寿、平安银行、海通证券、Talkinddata。目前任职于腾讯旗下Weshare,主要负责创新流量业务。

2019年“寒冷”有目共睹,大宏观经济环境促使经济增长放缓。但对于中国互联网发展而言,还有更可怕的东西。10多年从业以来的思考和感想,写的不对的地方还望斧正。

2019年的寒冷

我们先看一组数据,来自CNNIC的数据统计:

聊聊普惠流量下的To B生态圈

2013年前,我在传统金融机构拥抱互联网,我们还在研究SEO、ASO——期望通过TDK的优化,让用户能够在搜索的时候看到我们,并且更多地看到我们。

我记得当年借记卡在互联网的获客成本是2元,我们还可以跟一些年轻的论坛,游戏合作互相导流,那是一个纯真的年代。那时候BAT的“B“还是百度,今天或许就是字节跳动的“B”了。

2013年之后,随着4G的普及,移动互联网开始迅速成长——身边出现了很多创业的朋友,谁谁谁拿了多少融资,谁谁谁3个月用户增长400万的。

但现在反过来看,2013到2017年很多的创业故事其实是通过免费的工具、游戏或者服务,聚拢足够多的用户后通过广告的模式变现。

但这么多年过来却应证了当时平安战略层面对互联网的认知——“互联网其实没有改变本质,不过加速压缩时间和空间”。而没想到的是这个压缩的过程才短短几年。

而这个时候营销也变得跟“用户标签”和“预算”挂钩了,选择目标TA用户,然后砸钱买用户的关注时间,互联网王广告通过竞价来提升效率。

但效率带来的实质却是资源的加速枯竭——关注时长不会无休止的增加,毕竟人不是机器。人口红利下降,中国互联网的发动机正在失速,或许互联网广告可谓“春江水暖,鸭先知”。

聊聊普惠流量下的To B生态圈

2019年,每个人在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时长超过6个小时,在网总时间高速增长的时代结束了,竞争变成存量博弈。但当互联网进入存量时代,巨头的增长就意味挤压其他玩家的空间。

2019年,是没有互联网新产品的一年:

一方面大厂的创新能力的疲乏,一个企业会有一个企业的思维方式,而决策层往往会决定了一家公司的创新能力。

而另外一个方面,真的累了——“996ICU”运动就是这种情绪的集中爆发,互联网人开始反思以健康和青春为代价的付出是否值得。可悲的是互联网的寒冬是每个人的寒冬。毕竟,2019年没有被裁员或许已经是幸运的了。

然而,还有一个比较致命的问题阻碍互联网创新的就是流量贵的问题。以至于有很多人创业就是期望被大厂看上之后给一个“流量入口”。

甚至更可悲的是,很多的创业企业的估值直接跟“流量入口”绑定了。没有流量,再好的商品和服务无法搭上互联网这趟高速列车。

2020年,我们展望普惠流量时代

综上所有的描述,“2020年会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反正互联网大佬都这么多,面对互联网对于“互联网”这个已经可见的存量空间和时间来说。我们或许应该尝试新的生态思维,就像金融行业很核心的“流动性”的概念,存量市场的流量也需要“流动性”。

下面这张图是我们小学自然课程里面都会学习的所谓生态循环的概念。打个比方来看,理论上养殖和种植没有本质上的竞争关系,可以形成产业联动。但是在如今的互联网行业,养殖和种植都需要竞争同一个用户,那么他们需要到广点通,头条等大厂去走竞价。但其实他们的流量资源也是可以“流动“的。

聊聊普惠流量下的To B生态圈

我们再抽象来看,寡头流量其实让各个行业在面对存量互联网用户群的时候形成了无差异竞争关系,大家在不断的推高互联网广告的预算。

但其实在存量市场里面,应该让行业和行业之间形成一个去中心化的流量矩阵,让流量可以流动起来,真正让产品和服务去争取到用户,而不是将绝大部分的生产物料用于宣传和营销。也能够真正让有价值的创新得到发展,从而产生新的经济价值。

聊聊普惠流量下的To B生态圈

另外,随着个人隐私数据保护监管的趋严,也在打破我们对数据的认知:

这些年来一直和大数据打交道,其实很多人对大数据有误区,以为知道更多就越精准。

这不完全对,而是要理解反馈的重要性——

有时候反馈是最真实的表达,比如抖音推荐,不喜欢就滑走,喜欢就多看两眼。传统去定义人群的方式如下左图,更多是了解人。其实根据人的反馈同样可以把人进行分层分类,然后给同样的人群推送分层分类里的交叉内容。同样的互联网营销,更多是通过对TA的判断。但如果我们设想一个去中心化的生态。品牌可以互相去选择并形成合作关系,然后我们用品牌重新来定义目标客群。那么围绕一个人群,各个品牌,场景,应用端其实是合作共生关系,而非竞争关系。

聊聊普惠流量下的To B生态圈

如何快速形成品牌之间的联动?

那就是流量普惠(流量免费),让品牌可以自由选择匹配,从而形成最优组合。

再通过算法和模型去优化行业和行业之间,品牌和品牌之间,应用和应用之间的匹配规则以提升整体效率。

最终将编织成一张大网,让流量在这张大网上面形成“流动性”。而这张“网”应该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而在这张“网”之上的想象空间巨大。

写在最后,以上是我的这些年来的思考和总结。也是我2020年开始Wefix产品管理和运营的第一年,试运营两个月,我们目前已经集结了30+以产品,服务,权益为核心主营业务收入的机构来共建Wefix生态,其中不乏58同城系,众安系,百信网等中大型机构。

因为Wefix的“fix“意味修复,我们期望“重塑流量市场秩序,让营销回归价值与理性”。这也是我从业以来压力最大的一次挑战,这篇文章写给自己鉴定信念,也期望分享给志同道合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