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医院“临阵脱逃”?
截止到2月20日,新冠肺炎全国累计确诊病人75115例,死亡2239例。湖北作为此次疫情风暴的中心,累计确诊病人62442例,死亡2144例。
在这场举国动员的抗击疫情阻击战中,29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共派出2万多名医护人员,军队共派出3批次4000余名医护人员支援武汉和湖北。此外,19个省份以“一省包一市”的方式,支援除武汉外湖北其他16个市州。至此,全国共派出3万多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武汉)。
一时间,在各大报纸、媒体、电视台以及自媒体以及网友的朋友圈里,各大医院医护人员请战、送行等新闻、视频刷屏,比如前线医护人员穿着厚重防护服,穿戴尿不湿加班加点工作的信息,让大众为医护人员纷纷点赞。2月17日,中国疾控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国医护人员感染超过3000名,
其中在抗击疫情战斗中感染的超过了1700名,其中还有部分医护人员献出宝贵的生命。
可以说,在这场抗击疫情的大决战中,医护人员的表现,受到了全国从上到下的一致肯定和支持。
但是同时,也有一些声音在网上出现,比如,“救治新冠肺炎的多是公立医院,数量庞大的私立医院去哪儿了?”,“从全国各省市奔赴武汉的医疗支援队伍,也都是从各大公立医院抽调的精兵强将。这时候中国最赚钱的莆田系医院跑哪儿去啦?” 等。
火上浇油的是,1月底,收治大量感染患者的武汉协和医院仅收到3000个口罩的时候,并不收治发热病人的民营医院武汉仁爱医院却从红会领取了1.8万个KN95口罩,激起了广大网友的强烈愤慨,也让湖北红会第一次卷入舆论风暴,却不是最后一次。
的确,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里的数据,2018年年末,全国有公立医院12032个,民营医院20977个,按照比例对比,公立医院仅占36.5%,民营医院达63.5%。
作为全国疫情最重的武汉市,根据2017年的数据,武汉市有公立医院96家,民营医院258家,民营医院占比72.9%,显著高于全国民营医院63.5%的占比。单从数字来看,占数量绝大多数的民营医院却出力甚少,上面的观点似乎很容易站得住脚。然而这件事情,也许并不是像表面那样简单。
“主力团”上,还是“区小队”上?
在电视剧《亮剑》中,在攻打平安县城战斗中,李云龙的独立团作为主力团,当仁不让承担主攻任务,区小队在外围配合主力部队阻击日军援军。主力团才能打TND精锐,区小队起到的只是拖延时间的作用,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谁是主力谁是配合,光看数量是看不出来的,必须依据实力参与分工。
根据《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全国公立医院床位达4802171张,占73.7%;民营医院床位1717578张,占26.3%。诊疗人次方面,公立医院诊疗人次30.5亿人次(占医院总数的85.2%),民营医院5.3亿人次(占医院总数的14.8%)。入院人数方面,公立医院入院人数16351万人(占医院总数的81.7%),民营医院3666万人(占医院总数的18.3%)。病床使用率方面,公立医院达91.1%,民营医院只有63.2%。
以上几组数据,显而易见的告诉我们,除了在数量上,民营医院占大头,在其他各方面指标上,公立医院都是压倒性的优势。单纯从医院数量论及民营医院的责任,只是诡辩和带节奏,我国的医疗事业发展还远没有到私立主导的地步,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种转折也不会出现,公立医院一直会是平时卫生保健与危难时顶在前线的主力。
在双方纸面实力相差巨大的情况下,我们再选取一个角度,即民营医院的专业性上,看看为什么民营医院使不上劲。
以前述舆论漩涡中的武汉仁爱医院为例子,打开官网,科室设置中,从上往下排名前三的分别为妇科、产科、生殖健康和不孕症专业,可见是一间主要从事生殖系统保健的医院,不具备其他复杂病症的治疗能力。
这只是是众多民营医院的一个缩影。与大型公立医院以综合医院为主不同,民营医院中专业医院居多。根据2019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8年,公立医院中,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数量比为4.32比1;民营医院中,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数量比为1.97比1,显然民营医院更加偏爱专科医院。在专科民营医院中,排名前列的为妇产(科)医院、眼科医院、精神病医院、口腔医院、骨科医院、康复医院、美容医院等,都是风险小、难度低、盈利高、频次高的科目。
那么我们看一下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治疗的情况。根据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相信大多数外行看到这行字,是一脸蒙圈的。但是很大程度上,搞妇科、美容的民营医院医生看到,也是一脸蒙圈的。
在2月6日,湖北省副省长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和感染科等科室的医师非常短缺。在疫情最严重的湖北地区,重症患者占了全国绝大多数,而重症患者的治疗,对医生的专业素质要求非常高。比如说一位患者肺部被损害成什么程度,除了肺以外,循环系统是不是也有问题。肾脏、肝脏功能是否也受影响,都需要去做判断。在判断之外,还需要有一系列手段在出现问题时有效维护相关功能,打断病情恶化的进程。
让民营医院顶上去,各位患者能放心吗?
但其实,在被一些人有意无意忽视的角落,还是有一部分民营医院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参与了此次疫情阻击战,比如武汉济和医院等。但是他们也面临一些实际的困难,比如其医护人员也缺乏面对传染病防治的经验,收治感染病人需要对病房进行改造等等。
因此从大范围看,目前全国支援湖北的医护人员,来自公立医院的呼吸内科、传染病科、重症医学科等学科占了绝大多数比例。
那么问题也来了,既然民营医院关键时刻战斗力只有5,那发展它还有什么意义呢?
内部管理亟需规范
根据国家的定位,社会办医是公立医疗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
公立医院主要提供两类医疗服务:基本卫生保健和高端疑难杂症处理,分别对应社区卫生院和大医院的知名科室。但这两类医疗之间是有断档的,民营医院起到的就是弥补断档的作用,在眼科、骨科、口腔、妇产等专科领域提供差异化、多元化服务。若不是因为某些医院擅长坑害百姓,提供高服务标准的民营医院本应是城市中产欢迎的对象。
然而民营医院的发展,由于各种原因仍然面临一些困难,这其中既有民营医院自身的原因,同时也有外界客观因素存在。
与国家对公立医院定位的公益性不同,涌进社会办医的各路资本,显然不是来做慈善的,这是资本逐利的天性使然,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把握不好短期收益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过度逐利,很容易自陷泥沼。
比如广受大众诟病的虚假宣传、夸大疗效。这方面,莆田系医院可谓是鼻祖。从街头牛皮癣小广告,到报纸、电视,而后转向网络竞价排名,莆田系的推广策略几乎覆盖了中国民营医院的各种尝试。2016的“魏则西事件”是一个典型案例。民营医院与百度的深度合作,以至于网友调侃,“百度看病,癌症起步”,“水一百度就开,人一百度就凉”。此外,还有部分无良医院“术中加价”,美容医院推出的“贷款美容”等等,不仅加深了大众对民营医院的恶感,同时也恶化了整个行业的从业环境。
此外,一些民营医院在具体管理上仍沿用家族式或相对简化的企业管理模式,管理思维与经验简单,缺乏管理上的创新和经营现代化医院的经验。相对公立医院运行中的体系化制度而言,其自身管理制度、规范存在不足,在内部运营上重资本产出效益、轻医疗技术质量,难以有效管控医疗风险,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服务安全。
了解民营医院内幕的人常常会看到一个股东派一个主任,一个主任占一个关键部门,各自为政,内耗严重的现象。由于很多人之前都不是医疗专业出身,不懂行却不谦虚,瞎指挥是其致命弱点。
还有一点要命的是,民营医院人才队伍的薄弱。2017年末中国医院卫生技术人员578.5万人,公立医院卫生技术人员468.5万人,占比81.0%。民营医院卫生技术人员110.0万人,占19.0%。
民营医院在人才引进上,主体是高年资的退休医生和小医生,严重缺少骨干医生。毕竟薪水并不是医生考虑的唯一因素,在职称晋升、教学科研、与行业领先水平对接、个人能力提升等方面,公立医院比民营医院在平台上具有天然的优势。
比如医生评高级职称副主任医师,除了要有中级职称、执业医师证书等,还有在ISSN、CN专业期刊发表论文2篇等要求。论文一般与科研项目挂钩,在公立医院,科研项目显然较民营医院要多得多,比如大学附属医院,在职称方面的优势显而易见。再加之部分民营医院不重视人才队伍经营以及科室建设,一旦工作环境、工资水平和上升空间无法满足优秀医护人员时,“人往高处走”的人才流动规律会促使优秀人才流失。据有关调查显示,一些民营医院,医技人才年平均流失率为20%—25%。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私立医院即使上了战场,大家恐怕也不放心。
外部环境需要改善
我国现实的医疗资源分布,其实并不均衡。从地域划分上,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从医院级别上,主要集中在三级尤其是三甲医院;从医院性质上,公立医院集中了绝大多数的优质医疗资源。
如此不均衡的分布格局,使得民营医院想要突出重围,并不容易。
比如多年以来,大众普遍反响强烈的看病难、住院难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医院人满为患、一床难求,而基层医院、民营医院却门可罗雀。这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从病人角度上讲,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出于对自己身体健康的重视,有病喜欢往大医院跑,因为大医院意味着医生的专业、仪器设备的先进和公立医院的信誉做背书。
举个例子,是选择公立的妇幼保健院还是民营的妇产医院,普通老百姓很容易做出选择。从怀孕建档立卡到定期产检,孩子出生后的儿保等等,妇幼保健院成套的服务,很难是单独做妇产的民营医院能竞争的,收费也相对廉价。
另一方面从医院角度上讲,公立医院本身也欢迎病人来医院就诊,毕竟人力成本、设备耗材采购、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是每年都要根据国家规定更新的,只有来了更多的病人,医院才能有收入回本。这是院方实打实的考量,即使公立医院也不能免俗。
而公立医院从上到下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以省会城市为例子,即便不去大医院,还有数量众多的市级医院、区级医院,一直到社区医院。在县区里,又有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等等。大大小小的公立医院仍然是看病首选。这让民营医院能分到的羹更少了。
另外,在医保已经普及的情况下,民营医院分配医保金额少的问题,是大部分民营医院的痛点。雪上加霜的是,部分民营医院不惜通过采取伪造病历、虚假住院、虚开药品数量等手段骗保。这是一种严重短视、竭泽而渔的行为,不仅使得并不宽裕的医保资金浪费掉,同时也损害了民营医院的声誉,减少了守法的民营医院的生存空间。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比如虽然国家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办医,但有的地方民营医院等级评审,卫生技术人员的准入与注册、职称的评定与晋升等方面还有一些困难;有的地方对民营医院监管力度不强,成民营医疗市场秩序混乱等,这些都无形的制约了民营医院的良性发展。
试问路在何方?
那么民营医院的发展就没有未来吗?也不尽然。努力提升自身软硬件实力、积极打造自身特色、与公立医院良性互补等都是比较可行的方法。
民营医院本身和企业一样,要想长远发展,必须要有拿得出手、过硬的“产品”,必须为患者着想,行医看病,提供医疗服务。这一点,也是留住患者、赢取口碑的必要条件。如果产品质量(医疗服务质量)不过关,生存都会成问题,难言发展。这需要加强科室管理、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等等细致扎实的工作,成规模的民营医院,应该往这个方向去努力。
马步扎的稳了,才有能力去走出去竞争。民营医院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盲目的摊大饼,和公立医院竞争大而全,显然不是大多数民营医院应该选择的方式。在中国医疗市场,公立医院占据着绝对优势,此举无异于以卵击石。
相反,一些领域倒是大有可为,比如国家大力提出的“医养结合”。现阶段,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对于“老有所养”是个严峻的考验。公立医院毕竟床位有限,在治疗好老人疾病的同时,不能长期住院。而居家养老的同时,不仅让家人必须出一个人力,同时也有照顾不周的隐忧。在此情况下,民营医疗机构完全可以承担起简单医疗检查、康复、养老、护理等职责,这也是目前政府鼓励的。
另外,政府医改一直在鼓励分级诊疗,即大医院为龙头,中小医院参与的医疗联合体。一些简单的疾病,完全可以基层医院首诊之后,决定是否上转。或者大医院治疗后,后期跟踪康复下转到基层医院。这是西方社会已经沿用了很久的社会卫生体系,但并没有用好,以至于造成了加拿大癌症母亲案那样的惨剧。中国也在尽力探索这种模式的优化可能性,在分流大医院压力的同时,保障诊疗效果。如果能有更多社会办医疗机构加入医联体、医共体中,为新的体系出谋划策,则无疑是一大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