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哲学的最高成果,心学谈论的是什么问题?在王阳明那里,“心”的内涵究竟是什么?阳明心学如何能够解决当代人的困惑?
今年9月,复旦大学EMBA移动课堂特邀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被学生称为“哲学王子”的王德峰为大家分享“阳明心学”,让企业家获得关于人生智慧的启示。以下为根据讲座速记整理的内容。
当下中国人的精神出路?
今天的人是不可能自己长出智慧的。为什么?我们身处其中的当代文明已经高度复杂和精致化了,充满知识和技巧。这种复杂的文明,离智慧最为遥远。但当我们面临命运的抉择,知识帮不了我们。知识之外,我们也需要对命运的领会和对真理的感悟。所以,我建议各位EMBA学生读一点中国古代的人文经典。
孟子所讲的“心”,指的是人性,“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孔子学说的核心概念是“仁”,但孔子没有进一步阐发“仁”的根据在哪里。是孟子阐发了,他认为,仁就根源于我们的心,人本来就有善端,所以孟子说,人性本善。
但另一位古代思想家荀子则说“人性本恶”。性善论与性恶论,争论了几千年。但不要以为他们的争论是没完没了的,这两种观点其实不在一个层面上。荀子说的“人性”是人动物性、自然性的一面,用英文说是“human nature”。而孟子讲的不是自然性和动物性,而是human ethics,是人之本质。这个本质,是包含人的社会性的。
在商界、政界也是一样,人都是有无限心的。正因于此,我们才必须面临如何安顿无限心的问题。这也是中国哲学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哲学的主题就是人生。西方哲学的主题是知识,它们认为,解决人生问题是以知识和理性为前提的。中国哲学不是这样,它只考虑人生问题,知识问题是不予考虑的。
中国的心学,萌芽于孔子,开端于孟子,迷失于魏晋,重起于禅宗。由于禅宗起来了,孟子的心学就又得到了继承。禅宗是佛学的中国化,禅宗当中最重要的一位祖师是慧能。慧能的学说,就是佛教中的心学。禅宗为宋明新儒学做了准备。禅宗的大纲,有16个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王阳明,完全可以将他称为儒家中的慧能。通过禅宗的启发,他把孟子的心学又往上提了一层,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这个“心”。
我们学习儒家的学问,这是最根本的一条。没有这一点,我们不可能懂儒家,更不可能懂阳明心学。
先说心即理。王阳明主张,天理不是高高在上的僵死的教条,而是人心中的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天理不必到心外去求,是我们本心具备。心外的理,不叫理,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心外无理”。很多时候,知识在生命情感中是假的,不是本真的东西。比如,叫我借钱赌博,我的生命情感本身就不能接受,这就叫心即理。天理不在人心之外,是我们本心具备的。这就是阳明心学的一个基本命题。
那么,什么是真的“知”?不是知道而已,而是发自本心地想要追逐,比如,一个人看到一个美好的女子,心向往之,但同时想想算了,不可能,这不是真爱。如果是真爱,一定会追求。追求就是行动,是把理想状态融为一体。真知就是良知,是本真的生命情感,一旦起来了,行动就该开始了。
很多时候,一件事情没有做成,我们就会反思和总结。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将失败归结为知识不够,或是经验不足。其实这是没意义的。因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等到知识和经验完全齐备才去做,这是永远不可能达到的。而且,就算总结出来,我们也不可能在下次做事时完全按照同一套方式。我们应该想的是,在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是否诚心诚意,这才是事情的关键。
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会再有恐惧。恐惧来自我们的得失考虑。一旦没有了得失考虑,我们就能在心中自己建立一套标准,就看一件事情能否让良知呈现。如果能,去做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