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收藏 · 2023年01月15号 0

常见的逻辑谬误及其反驳方法其二: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简而言之,就是贴标签,这点在小草上尤其明显,五毛,粪蛆,小粉红,美分,绿蛙,轮子,等等等等。

我在社交软件上认识了一个女人,我们都喜欢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共同的兴趣让我们相谈甚欢,我们谈论着电影、电视剧、小说……彼此都感觉相见恨晚。

直到有一天,我无意中说起我是一个离异3次的男人,而她也告诉我她已过不惑之年,说完这些,我们的谈话陷入短暂的停顿,虽然彼此都装作若无其事,但那种愉快的氛围却不在了,我预感到我们的交往要画上休止符了。

果然,我们都没有再联系彼此,一段愉快地交往到此结束了。

后来,我曾思考过,为什么会这样?明明之前我们都有一种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觉,可只因为“离异3次的男人”“40多岁的女人”这附属的标签,就让我们对对方的印象完全改观。

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对对方的观感一落千丈?直到看完《刻板印象》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

因为“我们生来戴着有色眼镜,同时又遭受着各种偏见”。

就如上文中,对方给我贴上“离异3次的男人”的标签,就等于暗示自己,我是一个有问题的、不会认真对待感情、有某种性格缺陷的男人。

而我也给对方贴上“40多岁的女人”的标签,同样意味着对方在我眼里,是一个青春不在、容颜衰败、毫无朝气的老女人形象。

这种标签是真实的吗?未必。

但重要的是我们已经贴上了标签,都认为自己的刻板印象是对的,从而不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刻板印象的危害就在于此。说不定本来我们可以来一场走肾或者走心的爱呢?

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包达列夫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将一个眼睛深凹,下巴外翘的人的照片分别给两组人观看,并给两组人做了不一样的介绍,他们对第一组的人说“此人是个罪犯”,而对第二组的人说“此人是位著名学者”,之后让两组人对他的外观进行评价。结果不出所料,第一组的人给到评价是“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凶狠、狡猾,下巴外翘反映着其顽固不化的性格”,第二组人则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具有深邃的思想,下巴外翘反映他具有探索真理的顽强精神”。

他们描述的其实是同一个人,为什么结果却有着如此巨大的差异呢?其实这是因为我们会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所以将某个人作为罪犯来看,任何外貌特征都将与“凶狠、狡猾和顽固不化”划上了等号,而作为学者来说,外貌的的特征则会被重新定义,比如“思想深邃和意志坚定”则会和人练习起来,其实这就是我们内心的一种心理定式,也叫刻板印象。而且正是因为刻板印象的存在,我们才会给不同的人打上不同的标签和印象,产生歧视和偏见。

刻板印象可以是正面的(女人都很细心)也可以是负面的(女人逻辑都很差),但只要是刻板印象都是错误的,或者说都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没有哪个群体内的个体是完全相同的。

刻板印象其实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捷径,就像标签一样,帮助大脑归类和整理。刻板印象人人都有,但有些人会把刻板印象当成现实的全部,不去获取更具体更有实效性更客观的信息,并以此作为自己偏见甚至是歧视行为的基础。

所以,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偏见。分类贴标签是需要的,但是自己做出的分类贴标签需要经得起验证。如果有证据能推翻自己的分类贴标签,那么就说明自己这个方法有待调整优化,思考需要继续深入,不能停留于此。

刻板印象(stereotypes)

把没有经过考证一种刻板印象当成逻辑事实,进行主观的臆想推论。

谬误例子:

俄罗斯是战斗民族,所以他一定会采取那样的行动。
刻板印象是最常见的谬误之一,大量讨论日常的话题下,不从结构和客观的物质现实去讨论,而是依据刻板印象来讨论,实际上只能是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