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父母从千里之外的老家接到长沙两周了,今天得空躺在客厅的热垫子上和他们聊了一会儿,面对这两个76岁的老人时,我总是对他们经历过而我不知道的那个时代充满好奇。今天我问了他们一个问题:以前农村的光棍多吗?
父母的回答让我惊讶。新中国建国之前,农村当然没有计划生育,妇女生育遵循自然规律,有些女人大半辈子都在生孩子,生五六个以上儿子的家庭多的是,这样的家庭,如果不是地主富农家,那么只要父亲一去世,还没成家的弟弟们大多都很难娶到老婆。
那时候人们的寿命短,做父亲的40来岁去世很平常,这时候往往大儿子刚结婚,下面四五个弟弟从大到小一字儿排开,谁来给张罗着娶媳妇呢?虽然传统文化教育老大说“长兄如父,长嫂如母”。
但是能担负起责任的大哥毕竟是少数,可以说大部分家庭,失去了父亲的儿子们只能各自想办法。
我们家隔壁那个老爷爷的爷爷早早去世了,留下了五个儿子,老大娶了媳妇,大嫂很厉害,把四个弟弟逼得在家里没法生活下去,只能纷纷流落他乡;还有邻村一家,也是这种情况,死了父亲的三个弟弟也是没人张罗着给娶媳妇,也只能选择流落他乡。
好在那个时代有一个好:养儿防老。每个人的养老只能靠儿子,女儿出嫁后因为没有什么经济权利,不能对娘家父母的生老病死出什么力,所以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的家庭,如果不招上门女婿来负责养老,那么父母老了将会很凄惨。
因为这样的传统,生不出儿子的家庭,招上门女婿就成了刚需。如此一来,那些娶不上媳妇的男子就想办法去他乡给没儿子的家庭当上门女婿,这确实成了很多贫穷家庭的男孩子娶上老婆的唯一办法。
这种上门女婿,父亲扳着手指头随便一数就十好几个,当然那都是父亲的父辈那个年龄的人,距今至少90年前。
解放后穷人家的小伙子娶不上媳妇的情况大为改观,因为那个时代越穷越光荣,娶媳妇成家,经济状况几乎不在考虑之列,反正大部分人都一样穷。
再加上严格的户籍制度把人们死死地摁在自己出生的地方,哪里出生,就在哪里长大,男女都不能离开家乡去更好的地方发展,女孩子只能在家乡嫁人生子。
可以说新中国建国后到21世纪之前,农村贫困家庭的小伙子们充分享受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只要不是歪瓜劣枣,只要长到可以娶媳妇的年龄,就一定会有一个女孩子嫁给他。
娶不上媳妇就流落他乡去当上门女婿的当然也有,但父亲早逝留下一群未成年儿子却没人管的情况就很少了,每个人至少有土地,只要会劳动,就能养活自己,长大了乡亲们或村干部就会给张罗着娶个媳妇。
所以我们距离八九十年前那个很多小伙子为娶媳妇发愁的年代已经太遥远了,以致于我们默认每一个成年男子都应该娶上媳妇。
但实际上现在客观情况已经变了,最大的变故有三个:一是女性可以自由流动了,农村的女孩子可以自由地去城市生活,贫穷地方的女孩子可以自由地去富裕的地方生活;
二是女性的意识开放了,不再认为婚姻是人生的头等大事,社会大众对独身者也越来越宽容了,独身渐渐成为一群人的选择,且蔚然成风;三是上门女婿已经不是时代的刚需了。
世事是真的变了。这种改变必然导致数量庞大的底层男青年娶妻难,婚配权这样一种貌似基本人权但实际上也算高级人权的权利逐渐地不再阳光普照了,未来男性对女性资源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