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的历史比今天任何一个科技巨头的历史都要长。
早在1922年,美国已经掀起了第一波“在线教育”,当然,那个时候的在线教育只能通过当时的广播电台进行传播,但性质和今天的互联网MOOC是一样的,学生通过广播这种媒介听老师讲课,根据教材进行学习,然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到了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电视开始在欧美等国兴起,于是电视成为了新的传播介质。很遗憾,尽管后面过去了近半个世纪,中国依旧没能将电视这种媒介作为一种在线教育的渠道。而到1988年,美国差不多有1/3的学校开始实施了远程教育,而那时,正是互联网泡沫前夕的最高潮。
但是在国内,在线教育也只是根据互联网这单一的渠道开始了解到,并且成爆发式的发展。主要原因还是互联网比过去任何一种媒介的影响力大得太多。而在中国,在线教育发展的虽快,但成长得很慢,可以说用“方兴未艾”来形容,过去的十年,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的MOOC,在线教育都是呈直线型上升,当然,其他行业如电子商务和软件也是如此,即使2015年夏季出现股市四个月跌去35%的危机并创下25年来首次GDP跌破7%,但依旧无法阻止受互联网牵涉的各行业发展,这个趋势至今没有停止的迹象,到2019年,整个在线教育市场已经达到了3133亿元的规模,成长空间依然非常大。
国外的Coursera、Udacity、dex三大巨头市场排名和用户数遥遥领先与其他小众平台,其中coursera以全球好评最多排名第一。coursera在2011年开始运作,并且通过与国际的Top名校合作,并且通过自己的团队进行研发制作,将大量优质资源搬运到网上平台,最具影响力的表现不仅仅是资源最优秀、最有权威,还在于他们为后期跟进的其他MOOC平台竖立了良好的榜样。udacity主要适合科技有关,并且教学导师都是来自国际顶尖企业的工程师亲自教学,主要以技术相关的课程为主,并且颁发的udacity证书在国外得到不少的认可。edx则提供完全权威性的课程,都是由哈佛、MIT等名校进行课程设计与制作,并且某些课程仅能通过edx来学习,做到了MOOC领域楷模。他们的运作模式方面都是各有千秋,并且给国内的在线教育平台提供了多个很好的模式借鉴。
目前在还没有出现任何一家MOOC平台能够站在领跑位置。首先,阿里的淘宝教育、百度的百度传课、亦或是腾讯的腾讯课堂,虽然他们本身具有大平台的优势,但依旧没能领导国内在线教育的发展,受限于自己平台主要业务的发展,很难去划分一部分资源去打造一个时间开销大,回报毁誉参半的产业,另一方面也和缺乏投入研发的耐心有关。通过各类社区平台的用户反馈就能看出,目前这些大企业在在线教育平台口碑并不能让多数用户满意。从好的方面来说,这给了很多中小企业成长的空间与机遇,他们可以在各类垂直领域打造自己的品牌,如细分的职业教育、兴趣爱好、K12等。对外的开销就是通过其他平台进行用户导流和各大搜索渠道的运营推广,对内则只需将成本不断优化相关课程质量。从坏的一方面说,导致学习用户有较大的时间成本,需要对比各大平台的优劣势,而且并非一个平台能够适用于所有用户。
国内依然有一些口碑不错的在线教育,如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网易公开课等。中国大学的MOOC和学堂在线很像国外的coursera、edx的模式,通过与国内的名校合作,免费为用户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通过广告的输入和与其他平台推广合作,虽然在口碑上要比其他的收费平台做的好,但市场增长空间依然十分有限,很难带来可观的盈利。
第二个原因是,在中国,多数用户接触互联网都是直接从移动互联网开始的,而移动互联网的迅速腾飞让多数中国用户体会到自己的衣食住行的变得异常的方便快捷,自然而然让很多创业者相信,将教育资源搬到线上,也能带来新的增长点和盈利空间。和其他行业有一个类似的发展规律,先以免费的模式获得用户,让用户感觉自己能够学到一点知识,然后通过付费的模式给用户提供更高质的服务。然而在线教育和其他行业依旧有本质的区别,相比于其他行业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其他用户在享受完平台提供的服务后,可以很快的做出评价,并且是基于客观的事实,如电子商务、O2O等。而在线教育领域,用户在学习完平台的在线资源后,更希望能够将自身所学的投入到日后的生活或者工作中,这一点很难去恒定,好的平台只能根据课程设计的作业或项目对用户进行一个评估,至于用户能不能真正在日后实际中运用,就很难去评估了,这一点,那些大企业的所设计的MOOC平台不会不明白这样的道理,所以他们很少自己去设计课程,只是提供一个通道,可以让那些中小企业的在校教育平台通过他们的大平台效应,完成课程传播,同时参与他们的收益分成,而用户最终好评可以归于大平台和教育机构享有,如果是差评,用户大多会归于教育机构的不完善,而和大企业通道的关联性并不直接。
这是否以为着在线教育就无法进步了呢?就像我之前所说的,中国的MOOC虽然发展快,但成长慢,但依旧在一点一滴地改善和创新。首先,从单纯把课程搬到线上和再到专业的设计课程优化,实际上在线教育依然在持续发展中,原先在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课程评估,哪怕只是照搬别人的课程到自己的平台,也能揽住不错的用户增长率。同时随着行业的正规化,越来越多的MOOC开始提供精品、高质量的课程服务,不仅仅是从教学师资人员安排,更重要的是根据不同的用户学员基础,设计不同的课程体系,这在K12和在线职业教育,不少MOOC做得非常好,可以说为其他MOOC的课程设计安排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典范,当然,未来还需进一步的优化。
其次,在课程作业和项目的安排上,要真正做到能让学员实现学以致用,而不仅仅是让用户自我感觉学会了。这一点,很多MOOC机构还是停留在怎样把自己的课程当成一种商品卖出去,而不是让学员用户真正学到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虽然短期来看,可以通过各种营销渠道和手段带来一定的用户增量,但随着后期用户发现自己购买的课程和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严重不符时,反过来会通过其他社交媒体让机构名声扫地,长远角度看,这不是一个好的MOOC发展策略,目前全国整体的MOOC平台正在积极优化当中,但仍然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最后一点,也是在用户报名学习MOOC最初的环节,实施对学员进行筛选,并且以诚相待。从第三方的一些社交或媒体对国内一些MOOC的平台的差评反馈,一部分是来自用户的真实评价,也有部分是由于用户的主观判断。这并非完全是因为用户故意去诋毁平台,而是发现结合自身的情况无法从平台做到学以致用。其中一个原因在于,用户没有清晰的预估课程可以带来的期望,出现了严重偏差。这一点,不少企业机构依旧要负有一部分责任。从传统教育的入学制度来看,所有学校都会对前来报名的学生进行一个入学前的筛选,不管是初高中,还是本科硕士等。当然,在线教育不可能通过一系列的考试来权衡用户是否合适,但是至少要能够帮助用户进行一系列的评估,帮助用户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课程服务,而不仅仅是为了短期盈利葬送自己的口碑。但是,这样也会有缺点,意味着企业要增加额外的成本来招募优秀的课程顾问或者设计优秀且公正的学员评估系统,每个不同的课程都有可能设计不同的筛选策略,而不仅仅是做个样子。这也是MOOC领域很难诞生出一个真正的巨头企业阻力之一,因为某些环节的成本实在太高,在这一点,需要企业着力优化,寻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活到老学到老不再是少部分人才能做到的事情,未来,通过在线教育的影响力,人们可以培养自己成为真正的通才。由于目前还没有大企业占领整个市场份额,这的确是给了中小教育企业很大的机会,在各自垂直领域有非常多的机会打造优质的口碑。但究竟能不能做到一种创新,而不仅仅是一种抄袭模式,同样注重长远的口碑服务,而不是仅仅为了短期的kpi,还得看各类教育机构自己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