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收藏 · 2020年10月10号 0

国号、谥号、庙号、年号

一、【国号】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迭不断。每朝的创建者要首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名不正言不顺,确立了国号就名正了,代表一个新的国朝从此诞生。同时这也是有说法的:《史记五帝本纪》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那么国号由什么决定呢?一般来说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1、夏

这一称谓的来源有十种说法,其中一种观点是“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也有一种说法据传禹曾受封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2、商

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3、周

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4、秦

秦朝的国号来自于地名。早期的秦人由于给周王室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秦成了他们的正式族称。周幽王时期犬戎攻入镐京,秦襄公因为保卫周王室有功,正式被封为诸侯国,秦成为国号。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朝。

5、汉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6、魏

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7、蜀

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帮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8、吴

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9、晋

司马昭逼魏帝封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10、隋

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封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11、唐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侑建唐朝。

12、辽

辽原称“契丹”,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13、宋

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14、西夏

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15、金

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16、元

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榷《易经》上“大哉干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

17、明

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藉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

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

18、清

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州”,把“金”改为“清”。

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 “金”改“清”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

二、【谥号】

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官方根据他生前事迹,道德休养等情况,给予其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也就是谥号,相当于一个人的盖棺定论。

周朝时,天子,各国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得谥资格 ; 汉朝规定只有生前封侯者有得谥资格;唐朝规定职事官三品以上有得谥资格 ; 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根据国学大师王国维等人的考证,谥号制度的形成,应该起源于西周中期,这种观点也得到学界的广发认可。

谥号一开始只有“美谥”,“平谥”,通常表示后人对先人功绩的怀念“恶谥”的开始主要源于周厉王在位期间的倒行逆施死后而被谥为“厉“。

并且从此以后,逐步形成了清晰,明确的谥法,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为了达成将谥法作为以礼教褒贬人物,挽救社会风气的目的,编写了“谥法解”一书,这本书也成为后世谥法施行时的重要依据。

到了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秦始皇统治时期,他认为这种“子议父,臣议君”的行为大逆不道,因此废除了谥号;汉朝开始又重新兴起,并且逐渐规范;明清时,谥号管理由礼部负责。

三、【庙号】

庙号,指君主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起源于商朝,除了秦始皇时期,庙号被废止过,历朝历代都沿用,和谥号最显着的区别是庙号只属于君主。

庙号和谥号的区别,举几个例子,大家就更加清晰了:

刘邦,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

刘彻,谥号:孝武皇帝(为了表示以孝治天下,汉朝皇帝的谥号里通常都加一个孝字);庙号:世宗。

经过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删减和重新拟定,西汉皇帝里真正有庙号的只有四个:太祖高皇帝刘邦,太宗孝文皇帝刘恒,世宗孝武皇帝刘彻,中宗孝宣皇帝刘询可见。早期庙号的严格(刘秀,谥号:光武皇帝;庙号:世祖)。通常开国的才能叫祖光武帝虽然没有改朝换代,但是他这个皇帝位置并不是祖先给的,而是靠自己打下来的。

庙号早期都是一,两个字,并且只有成就突出的帝王才能拥有,到了魏晋南北朝开始,随着天下动乱,礼乐败坏,庙号也跟着泛滥了。

许多割据一方的小国的创建者都称祖叫宗,如后赵,前秦,西秦,前燕等等。

唐朝以前对过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宣帝,汉明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成了各种褒义词的堆砌,因此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朝代的创立者庙号叫太祖比较普遍,紧接着是太宗,后面许多皇帝的庙号相应的也要结合他们在位时候的表现。

明成祖朱棣原先的庙号叫做太宗,在嘉靖皇帝时候被改为成祖,以此赞扬明成祖开创了小宗继承大统的先河(本来帝统属于建文帝一脉)。嘉靖皇帝本人的庙号是世宗,因为他也是藩王宗室继承大统的开创者(明武宗正德皇帝死后无子,嘉靖皇帝是他的堂弟)。

清朝入关的第一位皇帝是顺治,因此他的庙号是世祖 ; 而康熙大帝由于做皇帝时的成绩太过出类拔萃,庙号被尊为圣祖。

四、【年号】

年号和前面的谥号和庙号相比,起源则最晚,是汉武帝时候创建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叫做建元。此后的皇帝登基,一般会下诏书从第一年的年中,或者第二年开始改元,并且更换年号。

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数都改元两次以上,也就是说一个皇帝在位期间的年号不是唯一的,使用年号最多的不是别人,正是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武则天,她使用了十八个年号。

年号在中国民国建立时候被正式废止,改用“民国纪年”,所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年号是“宣统”,至于袁世凯同志称帝用的那个年号“洪宪”则不被后世所承认。

通常大一统时期,年号相对都有规律可寻,而类似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这样的分裂时期,政权众多,各有各的年号,非常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