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二》
盛唐诗人贺知章一生顺遂,三十多岁就已高中状元,其后一直在京都为官直到八十六岁告老还乡,回到浙江绍兴“舍本乡宅为观”,可谓是“出走半生,归来隐为道士”!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五十多年不曾在家,回家时乡里的少年儿童见到他都以为是外来客,其境遇很像现代人说的“回不去的故乡”。既然如此,他退休后为何不留在更为熟悉的京都,而要回到家乡呢?
其实不止贺知章,绝大部分古代官员退休后都要回乡,其中既有“京城米贵”的经济原因,又有“皇帝诏令”等政治因素。
京城米贵
现在“北上广”的房价往往令人望而兴叹,其实古代也一样,大城市的房价让人高攀不起,即使科举成功,当上了公务员,拿着高薪水,但是没有深厚的家底儿,想在京城买房是很困难的。更何况当了官总不能自己打扫卫生吧,出了门也得有个小厮跟着显得有排面,古代又没有钟点工,这些人等于是当时的“住家保姆”,只买个一居室显然也不够用!
话说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年轻时当“北漂”,刚到长安拜访前辈顾况,老先生就提醒他:“京城米贵,居之不易”。及后看到了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不禁赞叹:“道得个语,居即易矣”。意思是,能够写出这样的诗来,就不怕长安米贵,能在这大城市好好生活了。
白居易确实凭借自己的才华中了科举,可并没有“居易”!他29岁考中进士,32岁参加工作,在当时的“中央办公厅”负责校对红头文件的工作人员,一个月工资一万六千钱,这个工资水平只够白居易在长安郊区租几间茅屋。
节衣缩食的存了点儿钱后,白居易才在长安城的卫星城买了一处宅子。但是宅子离单位太远,他只能过“候鸟”生活,工作日在单位凑合住,节假日再回渭南的家调节一下。
就这样坚持了三年,工作做得不错升了官,工资也跟着涨,终于租得起市里的房子了,不用跑来跑去做“候鸟”。后来外放了十几年,工资越来越高,终于攒够了钱,在五十岁的时候才在长安买下第一所房子。回首二十载艰辛租房史,白居易不仅作诗感慨:
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
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
且求容立锥头地,免似漂流木偶人。
但道吾庐心便足,敢辞湫隘与嚣尘。
离任就得走人
对于退休官员的去向,历朝历代都鼓励返回原籍,甚至为了让官员退休回乡,制定了法律加以约束。有的官员在某地任职,感觉当地空气质量好、老百姓素质高、教育资源强,退休后想在当地继续生活。但从法律上来说是不可能的。
从南宋开始就有明文规定,各级地方政府官员休官后,三年内不许在任职地居住,如果在当地有亲属,三年以后也不许居住,违反命令判处一年徒刑。这一招是为了防止外放官员在当地贪污腐败,形成自己的势力网,威胁朝廷对地方的管控,因行之有效为后世王朝沿袭!
明清两代,朝廷明令禁止所有官员在任职所在地买房,《明代律例汇编·万历问刑条例·任所置买田宅》:“凡有司官吏,不得于见任处所置买田宅。违者笞五十,解任,田宅入官。”
如果违反规定买了房,不仅屁股要挨上五十大板,还要开除公职,连买的房子也要没收。清朝对旗人有种种优待,但也禁止在任职地买房,并有旗人退休后归旗之令。
另外,古代有严格的户籍制度,皇家有玉谍,官吏有士籍,户口不是当了公务员就可以更改的。东汉名将张奂,以正部级掌管北方边境军事,并监察当地高官,东汉末年叱咤风云的董卓在当时只是张奂的小弟。在打败侵略边境的游牧民族之后,朝廷赏赐他二十万钱、并奖励家中一人做官。张奂推掉所有的赏赐,只希望皇帝把自己的户口从敦煌渊泉迁到弘农。“旧制边人不得内移,唯奂因功特听,故始为弘农人焉。”
该放手时就放手
让退休官员返回原籍主要是为了防止官员离职以后继续干预政事。宋朝时期对文人实行宽松的管理方式,自仁宗至神宗朝,围绕两次变法,形成支持和反对两个派别,日常在朝堂互怼。很多官员被怼输了以后不回自己老家,而是聚集到西京洛阳,一时之间洛阳官僚云集,一些政见相同者打着以文会友的旗号形成政治小团体。比如以杜衍为首的“五老会”、李昉组织的“九老会”、文彦博组织的“同甲会”、司马光组织的“直率会”……
这些人致仕之前多是位高权重,门生故吏遍及朝野,虽然离开京师,但聚集在离开封不远的洛阳,密切关注朝中局势,一有机会就会逆风翻盘,搅动时局!比如宋神宗逝世后,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迅速从洛阳各种“会”中物色了一帮人马,很快就把王安石的新法废除,其政治力量不得不引起统治者的忌惮!
后世朝廷吸取经验教训,除了少数皇帝信任的官员会被“赐第京师”以备皇帝咨询以外,其余致仕特别是因失去皇帝信任而“被”致仕的官员,可能原本还念着面子让你回乡当个富贵翁,但是如果赖在京城不走,就会引起皇帝更深的猜忌,随时会被翻旧账。
所以,“被致仕”的大臣们也很识时务,比如明朝嘉靖时期的内阁首辅杨廷和,因为坚决反对嘉靖追赠生父为“皇”,招致皇帝的怨恨,杨廷和识趣的“累疏乞休”,皇帝一看挺懂事儿,“尤赐玺书,给舆廪邮护如例”,特别优待派公车送他回乡了。
可见古人退休后不是不想在京城住,实在是跟我们一样“住不起”,或者是“不敢住”。退休之后官邸还给朝廷,又在京城买不起房,即使买得起房,时不时的皇帝想起来问一句“XX怎么还没走”,可能就有大麻烦了!与其赖在京城当“黑户”,还不如回家享受高屋广厦、天伦之乐!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二》
盛唐诗人贺知章一生顺遂,三十多岁就已高中状元,其后一直在京都为官直到八十六岁告老还乡,回到浙江绍兴“舍本乡宅为观”,可谓是“出走半生,归来隐为道士”!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五十多年不曾在家,回家时乡里的少年儿童见到他都以为是外来客,其境遇很像现代人说的“回不去的故乡”。既然如此,他退休后为何不留在更为熟悉的京都,而要回到家乡呢?
其实不止贺知章,绝大部分古代官员退休后都要回乡,其中既有“京城米贵”的经济原因,又有“皇帝诏令”等政治因素。
京城米贵
现在“北上广”的房价往往令人望而兴叹,其实古代也一样,大城市的房价让人高攀不起,即使科举成功,当上了公务员,拿着高薪水,但是没有深厚的家底儿,想在京城买房是很困难的。更何况当了官总不能自己打扫卫生吧,出了门也得有个小厮跟着显得有排面,古代又没有钟点工,这些人等于是当时的“住家保姆”,只买个一居室显然也不够用!
话说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年轻时当“北漂”,刚到长安拜访前辈顾况,老先生就提醒他:“京城米贵,居之不易”。及后看到了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不禁赞叹:“道得个语,居即易矣”。意思是,能够写出这样的诗来,就不怕长安米贵,能在这大城市好好生活了。
白居易确实凭借自己的才华中了科举,可并没有“居易”!他29岁考中进士,32岁参加工作,在当时的“中央办公厅”负责校对红头文件的工作人员,一个月工资一万六千钱,这个工资水平只够白居易在长安郊区租几间茅屋。
节衣缩食的存了点儿钱后,白居易才在长安城的卫星城买了一处宅子。但是宅子离单位太远,他只能过“候鸟”生活,工作日在单位凑合住,节假日再回渭南的家调节一下。
就这样坚持了三年,工作做得不错升了官,工资也跟着涨,终于租得起市里的房子了,不用跑来跑去做“候鸟”。后来外放了十几年,工资越来越高,终于攒够了钱,在五十岁的时候才在长安买下第一所房子。回首二十载艰辛租房史,白居易不仅作诗感慨:
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
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
且求容立锥头地,免似漂流木偶人。
但道吾庐心便足,敢辞湫隘与嚣尘。
离任就得走人
对于退休官员的去向,历朝历代都鼓励返回原籍,甚至为了让官员退休回乡,制定了法律加以约束。有的官员在某地任职,感觉当地空气质量好、老百姓素质高、教育资源强,退休后想在当地继续生活。但从法律上来说是不可能的。
从南宋开始就有明文规定,各级地方政府官员休官后,三年内不许在任职地居住,如果在当地有亲属,三年以后也不许居住,违反命令判处一年徒刑。这一招是为了防止外放官员在当地贪污腐败,形成自己的势力网,威胁朝廷对地方的管控,因行之有效为后世王朝沿袭!
明清两代,朝廷明令禁止所有官员在任职所在地买房,《明代律例汇编·万历问刑条例·任所置买田宅》:“凡有司官吏,不得于见任处所置买田宅。违者笞五十,解任,田宅入官。”
如果违反规定买了房,不仅屁股要挨上五十大板,还要开除公职,连买的房子也要没收。清朝对旗人有种种优待,但也禁止在任职地买房,并有旗人退休后归旗之令。
另外,古代有严格的户籍制度,皇家有玉谍,官吏有士籍,户口不是当了公务员就可以更改的。东汉名将张奂,以正部级掌管北方边境军事,并监察当地高官,东汉末年叱咤风云的董卓在当时只是张奂的小弟。在打败侵略边境的游牧民族之后,朝廷赏赐他二十万钱、并奖励家中一人做官。张奂推掉所有的赏赐,只希望皇帝把自己的户口从敦煌渊泉迁到弘农。“旧制边人不得内移,唯奂因功特听,故始为弘农人焉。”
该放手时就放手
让退休官员返回原籍主要是为了防止官员离职以后继续干预政事。宋朝时期对文人实行宽松的管理方式,自仁宗至神宗朝,围绕两次变法,形成支持和反对两个派别,日常在朝堂互怼。很多官员被怼输了以后不回自己老家,而是聚集到西京洛阳,一时之间洛阳官僚云集,一些政见相同者打着以文会友的旗号形成政治小团体。比如以杜衍为首的“五老会”、李昉组织的“九老会”、文彦博组织的“同甲会”、司马光组织的“直率会”……
这些人致仕之前多是位高权重,门生故吏遍及朝野,虽然离开京师,但聚集在离开封不远的洛阳,密切关注朝中局势,一有机会就会逆风翻盘,搅动时局!比如宋神宗逝世后,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迅速从洛阳各种“会”中物色了一帮人马,很快就把王安石的新法废除,其政治力量不得不引起统治者的忌惮!
后世朝廷吸取经验教训,除了少数皇帝信任的官员会被“赐第京师”以备皇帝咨询以外,其余致仕特别是因失去皇帝信任而“被”致仕的官员,可能原本还念着面子让你回乡当个富贵翁,但是如果赖在京城不走,就会引起皇帝更深的猜忌,随时会被翻旧账。
所以,“被致仕”的大臣们也很识时务,比如明朝嘉靖时期的内阁首辅杨廷和,因为坚决反对嘉靖追赠生父为“皇”,招致皇帝的怨恨,杨廷和识趣的“累疏乞休”,皇帝一看挺懂事儿,“尤赐玺书,给舆廪邮护如例”,特别优待派公车送他回乡了。
可见古人退休后不是不想在京城住,实在是跟我们一样“住不起”,或者是“不敢住”。退休之后官邸还给朝廷,又在京城买不起房,即使买得起房,时不时的皇帝想起来问一句“XX怎么还没走”,可能就有大麻烦了!与其赖在京城当“黑户”,还不如回家享受高屋广厦、天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