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收藏 · 2010年10月27号 0

关于催眠心理治疗

催眠治疗(Hypnotherapy) 应用催眠术使人进入睡眠状态,并以暗示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由于在催眠状态下,患者能顺从治疗者的指令,所起效果要比在意识清醒状态下的暗示更为理想。

一般认为,18世纪奥地利医生F.A.麦斯麦是现代第一位催眠治疗师。他把催眠状态视为一种动物磁性感应现象,称之为“动物磁气术”或“通磁术”,并报道了在巴黎和维也纳运用通磁术治愈患者的许多例子,一时在精神病治疗上颇为流行。但是,经人专门实验研究后发现,其疗效并非磁力作用的结果,而是自我暗示作用的缘故。于是,通磁术被宣布为骗术,催眠治疗的研究因此而暂时沉寂。这是催眠治疗的前身,属于催眠治疗产生的流体学时期。到了19世纪中叶,随着社会的进步,心理生理学的发展,对催眠治疗的探讨逐渐进入科学研究时期。1873年,J.埃利奥特森将催眠作为唯一的麻醉手段进行了1000多项手术。1852年,J.布雷德对催眠现象进行了研究,并按希腊文Hypnos(睡眠)一词提出“催眠”术语。在法国,A.李厄保、H 伯恩海姆和沙可等人分别实施了催眠治疗,并发表了论述催眠治疗的文章。他们的研究对S.弗洛伊德产生了影响,使弗洛伊德与J.布鲁尔合作通过宣泄技术在被催眠的患者身上发现童年期创伤的无意识过程,从而导致精神分析技术的问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G.西梅尔和英国的F.A.哈德菲尔德分别使用催眠治疗医治伤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J.澳特金斯进一步把这种治疗扩展到心理失调领域。战后,心理学家与医务工作者合作成立了两个组织,即临床与实验催眠协会和美国临床催眠协会,其研究得到美国心理学会和美国医学学会的正式承认。1958年,国际性催眠协会成立,下设若干分会,分别从事医疗、牙科、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专门发表催眠研究成果的主要期刊有《国际临床和实验催眠杂志》和《美国临床催眠杂志》。

现代的催眠疗法一般不采取神秘的做法和离奇的布置。而是向患者说明催眠的性质和要求。在取得患者的完全同意和充分合作后,在一间安静舒适的普通工作室里施行催眠。这里,催眠前测试患者的暗示性的高低是催眠成功与否的关键。澳特金斯等人曾认为,对进入催眠状态的患者进行暗示要比对不进入催眠状态的患者进行暗示更加有效。但是,患者之间的受暗示性是不一样的。有些患者在轻度催眠时就对暗示做出积极反应,有些患者则在中度或深度催眠时才对暗示做出积极反应。因此,为了取得催眠效果,一般认为在治疗开始之前应尽可能诱导患者进入“深沉”状态。其诱导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包括放松的暗示、单调的刺激、参与幻想、激活无意识动机等等。有人把所有这些方法归纳为两种:(1)直接法。即凭着催眠治疗者的威信和患者的绝对信任感,通过简短的几句话,或轻轻地触摸,使患者进入催眠状态。(2)间接法。就是让患者闭目安坐或躺卧数分钟,放松全身肌肉。然后借助于光亮的小物体,或发出节拍音的小声源,或用一木棍接触患者的额部。要求患者凝视光亮的小物体,或倾听声源,或注意接触额上的物体,治疗者则在一旁以单调、低沉、肯定的言语反复暗示患者,直至患者已进入催眠状态。催眠状态有轻度、中度和重度之分。处于轻度催眠状态时,患者欲睁眼而不能,想举手举不起;处于中度催眠状态时,治疗者若弯曲患者的左臂,会感到有抗力;处于深度催眠状态时,患者会缓慢站起并行走,即“梦行”。

当患者进入催眠状态时,便可进行治疗,包括拔牙、小型手术、无意识宣泄等。治疗完毕后,对患者说:“治好了……你安静睡吧。”让患者安静数分后,解除催眠。

催眠治疗者的技能表现在能够按患者的动机需要(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动机需要)用语言进行暗示。暗示可以是直截了当的,例如在妇女生孩子情境中的分离性暗示:“想象你自己坐在安乐椅上,注视房间那边那个妇女正在生孩子,你看到她有多么快乐,你也不会感到有什么不舒服。”暗示也可以选择马上见效的或催眠后逐步改善的内容:“在接下来的两个星期里你将会注意到自己正在变得自信起来,你会对医生增强信心,你会真正体验到抑郁的感受在逐步消退,你会觉得这个世界是最最适宜于你生活的地方。”暗示还可以伴随某种行为而发出:“每当你想要点燃一支香烟时,你心理便会产生一种等一会儿的想法。于是,你把已经拿出来的香烟重新放回口袋,你便会体验到一种自制的骄傲感。”

一般说来,引导催眠的时间约3–5 分钟,也可10多分钟。半小时仍不能入眠者,停止催眠。有些人也可能在多次诱导后进入催眠。人口中能进入催眠状态的约占60–90%,而能达到深度催眠或“梦行”的只是这些人中的30%。能否进入催眠,重要的因素是被试的合作程度、主动性和信任的程度。与被试的年龄、性别和智力无关。

有时,暗示性催眠治疗的引导作用还不足以解除病症。因为有些病症由于无意识的冲突而得以保持,需要更加深入的人格干预形式方能解脱。有鉴于此,催眠治疗便向催眠分析过渡。催眠分析也是在催眠状态下进行的,所不同的是,它采用访谈的形式。催眠状态下的访谈效果要比意识清醒状态下的访谈效果好。借助访谈,治疗者鼓励患者尽量追忆往事,从中获取引发病症的一系列因素。治疗者可以扮演某个角色,如患者的母亲、兄弟或同伴等,以便通过亲朋形式交流,诱发一种能够确切反映患者真实态度和内心冲突的谈话。患者在交谈过程中被引向往事的回忆,“回复”到以前某个年龄阶段,重新体验当时的情感、经历、关系和创伤性事件。尽管这种追忆的内容不一定完全确实,带有失真或复杂的成分,但患者的报告可为治疗者提供若干线索。有时,催眠分析还采用一种称作“分离”的形式。因为有些患者由于无意识冲突而不愿讲出过去的创伤体验,这时可根据人格的多重性和自我分化的特征加以暗示,使“被分离的部分”间接地泄露患者自我压抑和被隐藏的某些情绪。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治疗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催眠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手段,不但用于临床治疗和预防多种疾病,而且对修身养性、延年益寿、戒烟戒酒、矫正不良行为习惯,都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催眠治疗的主要适应症有:(1)神经症。这是催眠治疗最为适应的病症,包括神经衰弱、焦虑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癔症、强迫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等。(2)性功能障碍。包括阳痿、早泄、射精困难、女子性欲缺失、阴道痉挛等。性功能障碍大多为心理因素所引起,也有躯体因素。催眠治疗对心理因素引起的性功能障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3)儿童行为障碍。包括咬手指甲、拔头发、遗尿、口吃等不良行为,以及儿童退缩行为、儿童多动症、儿童品德问题等。(4)心身疾病。催眠治疗不但能消除致病的心理因素,还能使机体病损康复。(5)神经系统某些疾病。包括面神经麻痹、偏头痛、神经痛、失眠、慢性疼痛等。(6)其他适应症。如戒烟戒酒、术后镇痛、无痛分娩、减轻癌症或关节炎疼痛,改善机体抵抗力,破坏或消除由于病毒引起的湿疣和其他疾病。临床实践表明:催眠在减轻术前患者焦虑和术后镇痛方面有一定疗效;在给伤口换敷料或用小刀刺破疖子时,催眠尤具镇痛效果;经过催眠的患者更容易接受支气管窥镜、胃镜、直肠镜等检查,接受催眠的孕妇较能顺利地处理疼痛和焦虑问题,减轻分娩时的紧张状态;催眠作为一种麻醉手段,可以减轻拔牙、装假牙、磨牙时的疼痛的紧张心情。

至于催眠治疗能否用于精神病患者,特别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偏执狂患者,仍然存有争议。有报道说用催眠治疗精神病患者获得成功的例子,关键是治疗者与患者的关系必须达到共鸣的和建设性的程度。也有观点认为,用催眠治疗精神病患者可能引发明显的精神病反应,特别是那些人格整合作用脆弱、具有狂暴倾向的患者,在催眠状态下反而会出现顺应不良或精神病行为,致使病情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