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微信亲戚群里又在传播
“震惊!xx食物竟然含有剧毒!”
你想解释一下这是谣言,
却被长辈一通教训:
小孩子懂什么,
我们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多!
在工作和生活中,
也会遇到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人,
他们自以为聪明、幽默、能力很强,
往往真实能力
和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差之千里。
相反,一些真正厉害的人
却总是显得非常谦虚。
愚人自以慧,智者自以愚。
A fool thinks himself to be wise, but a wise man knows himself to be a fool.
——莎士比亚(Shakespeare)
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大卫·唐宁和他的博士生贾斯汀·克鲁格对这种无知的自信非常感兴趣,他们做过四个实验,发现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逻辑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总是高估自己,当他们实际得分只有12%时,却认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这一现象后来被称为“唐宁-格鲁克效应”,简称“达克效应”。
在实验中,唐宁和克鲁格先让专业的喜剧演员来为30个笑话的有趣程度评级,作为标准答案参考。然后,让65名大学生也为这些笑话评级,把他们的评分对比专业戏剧演员的评分,来排出名次。此外,他们还会询问这些被试者,看他们认为自己的幽默感水平和平均水平相比如何,请他们为自己排名。
根据他们的能力高低排序之后,研究者得到了非常有意思的结果。
● 在对自己幽默感的判断力上,大部分人对自己的评价是过高的。
● 测试结果比平均水平略高的人,对自己的成绩的预测非常准确。
● 测试中表现最优秀的人,却认为自己仅比平均水平高一点点。——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偏低。
● 测试中最不能辨认什么是有趣的人,认为自己高出平均水平。——他们对自己这方面的能力的评价最不准确。
唐宁和克鲁格认为,能力差的人,和能力好的人,错误评价自身的原因是不同的。
那些没有能力的人,是因为错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就算给他们一个客观的衡量标准,他们还是会高估自己的能力。
而那些有能力的人,则是因为错误高估了其他人的能力。
你是不是遇见过很多考完试说“完蛋了我考的很差”的学霸们——事实可能是他高估了其他人的水平,内心真的认为自己的成绩不会排名太高。
所以有时,你会觉得某个能力很强的人过于虚伪,总是故意谦虚,其实他真的觉得自己没什么了不起。
对于这次实验的结果,唐宁和克鲁格的解释是,一个人只有真的具备某种能力,真的了解这项能力是什么,才有办法对自己是否掌握这种能力做出精确的评估。所以那些不具备能力的人,因为不了解这个能力究竟是怎么回事,也就无法认识到自己的欠缺。
上元喵以前看过一个实验,实验者自己编造了一些看上去很正经严肃的科学用语,随机采访路人,问他们对这些内容是否熟悉。大约有90%的人会表示对调查所问到几个概念中至少1个感到熟悉,但事实上这些概念全是虚构的。
传授你一个装x技巧:当你在大家都装作了解某事、是某领域的砖家,或是不慎在微博上被别人怼了,你只需要不参与讨论,假装高冷,当别人问你时,轻轻一笑:呵,达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