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播出十多年来,评价一路高走,目前位居豆瓣历史剧排名榜第一位。剧中人物之间的对立,成为这部剧的一大特色。比如嘉靖与海瑞的对立,官府和百姓的对立,严党和清流的对立……而严党和清流的对比,对立贯穿了整个剧的一大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部剧中清流和严党都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一、严党“贪墨成党”,清流“君子不党”
严党,是以严嵩、严世蕃父子为中心的一股极其庞大的政治势力。严嵩掌枢二十年,天下各地的官员任命有一多半都是出自严氏父子门下,形成了极为壮观的裙带体系。这种裙带体系,加上上梁不正,直接结果就是这个群体贪腐成风。而群体壮大了,渗透到了大明朝各个部门每个级别,从而导致互相包庇、纵然、默许随处可见,让贪腐之心有恃无恐,上下皆贪。再加上嘉靖到处折腾,修宫修观,又提供了一大批的贪腐机会,所以这二十年贪墨的国帑真是数不胜数。
但上下皆贪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听话。这个也好理解。贪污的人外面抓不住毛病,但是里面的人可是一目了然。所有贪污的账册,从来就没有过严嵩的名字,但严嵩要想查谁那可是一抓就有。所以自然就听话,你看别人收盐税也就一百多万两,可严党中心人物鄢懋卿一去,他们都要乖乖献上来。身家性命都在人家手里捏着,严嵩、严世蕃就是他们各方面都必须遵从的领袖,时间一长,就从一个群体发展成了党派。
但“清流”是一个没有党派的群体,换句话说,它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领袖,徐阶不是,裕王更不是。原因在于,所谓“清流”即剧中所有不与严嵩同气连枝的大臣们组成的一个团体。他们有着共同的政敌就是严嵩及其党羽,之所以反对严党,原因有的是刚正清廉,有的是不愿意屈居人下,还有的是两者兼而有之。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政治目的,但他们的政治利益来源却不相同,一旦政局发生变化,他们也并非等量齐观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就使他们远没有严党组织性强。但也正是由于严党实在庞大,所以在严嵩倒台之前他们必须联起手来,但正如我们看见的,在严党倒台之后,所谓“清流”也必将分裂。
二、严党“屹立不倒”,清流“风雨飘摇”
严嵩凭借其高超的政治手段,在整个剧中起着无法取缔的作用。朝野上下要靠他用的人做事,跟嘉靖过不去的人要靠他去对付。简而言之,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大明朝唯一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给嘉靖和整个大明朝带来的利大于弊。
但清流则处境尴尬。原因在于严党的贪腐绝大多数都是植根于嘉靖的需求,也就使得“倒严”和“对抗皇帝”成为了一件哪怕严嵩不去刻意引导也很难分开的事。越中四谏、戊午三子的惨案历历在目,周云逸带来的阴影笼罩全剧,其实都是清流集团艰难尴尬处境的真实写照。更可怕的在于,严党本身就是严嵩为中心的政治集团,严嵩在、严党就在,严嵩一旦不在,严党就势必顷刻土崩瓦解。但是“清流”却不一样,反对严嵩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这群人会有一个地位最高的人做领袖,但是这个人却不是非谁不可,而是一种类似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关系。所以我们可以相见,这位领袖如果真得切身考虑一下自己,那么他在政治斗争就会非常有所保留,因为他似乎是非常容易就被取代的,所以也就很理解为什么剧中的徐阶小心谨慎到了这样的程度。
三、严党“难逃一劫”,清流“大势所趋”
严嵩及其党羽,是紧紧依附着嘉靖的存在。就如同赵贞吉所言,他们凭借逢迎圣意以及事事攀扯嘉靖而二十年不倒,但是这种“天下无敌”放在长远看就是“饮鸩止渴”,其利用嘉靖的结果是也被嘉靖深深利用,他们必须无条件的逢迎圣意,等到整个大明王朝无力继续逢迎圣意的时候,他们又会被嘉靖拿出来做替罪的羔羊。
即使不出现这种情况,以严嵩及其党羽与嘉靖本身密不可分的政治关系,以及他们的所作所为对整个朝廷的压迫搜刮,都使得嘉靖的接班人裕王绝对不会容纳他们,更不用说已经八十高龄的严嵩一旦某天大限将至,以剧中严世蕃和他的党羽的政治手腕,是绝对不可能依旧存在下去的。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上来讲,严党的政治生命都是非常有限的,是早晚难逃一劫的,拖得越晚,积怨越大,报应越惨。
然而清流集团却是必将上台的。因为就好比嘉靖不会亲自出手一样,裕王若要清算严党,也必定是手下的大臣去做。而与严党势不两立的清流集团,在那时就必将成为执牛耳者,无论是谁最后得到了首辅之位笑傲群雄,都一定是出身清流的人,而且必须是一直坚守清流底线的人。所以对于清流集团的成员们,他们终将成为胜利者,但是前提条件是他们能活到哪个时候,否则他们就从胜利者变成烈士了。
综上所述,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中,就呈现出一种非常奇怪的政治生态,即严党在屹立不倒的同时,其实就注定了其早晚必亡的结局;清流在危机四伏的同时,却注定要成为最后的胜利者。